唯識法相學94三乘行果--十迴向(五)

唯識法相學94三乘行果--十迴向(五) /白雲老禪師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還是談十回向。下一個是「隨順平等眾生」,普賢十願裡有一個隨順眾生或恆順眾生,但沒有「平等」兩個字,為什麼這裡要談平等,隨順眾生就已經夠難了,還要把平等做為一個標的的話,就更難了。先看「隨順」,「順」當然是如意的,不是違逆的,要怎麼樣隨順眾生?譬如人有各式各樣的人,人之外還有更多有情眾生,我們看非情類、水族類、動物類、昆蟲類還有細菌類,涉及的實在太多。很多人以為要求一樣就叫平等,其實只有平等相,沒有平等的內涵,怎麼說?譬如很多外科醫生在學校實驗室裡要學剖解學,有很多人因為學佛皈依了三寶就不知道怎麼辦?他們認為一個活生生的東西,剖解牠不就是殺生嗎?很多人害怕,甚至還有教授級的來問我怎麼辦?我說如果你能生起一種平等心,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那就不是殺生。

但是你的行為在這當中還是有共業,不是一個單獨的因果報應,而是一種共業的果報行為,為什麼?你要去傷害一個生命,把牠分解來研究,由很多人一起共作,如果你懂得這種道理,你的心是擺在「造了這種行為,我願意承受那一份共業。」因為共業是大家分攤的,你為眾生病苦,想使更多人得到更大的利益,同樣也可以達到功德回向,為什麼?功德回向不就是如此?把既得的利益跟別人分享,什麼利益?在研究室裡所得到的這種效益,去幫助更多的病人,不就是一種功德回向嗎?但於業而言你還是有共業,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事。因為畢竟是人,除非你能到達菩薩的境界,譬如七地以上具備六神通,知道他是什麼病,該怎麼治?我們曉得現在有很多病,利用儀器都檢查不出來,舉一個例子,這不是鼓勵人家去殺生,而是要瞭解「隨順平等眾生」的主要前提,不是在平等上要求一個「平等的相」,而是一個「平等的利益」去隨順眾生,此中不分別、計較與執著就能達到平等了。

可是「隨順平等眾生」做什麼?先要瞭解娑婆世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環境。以人的種性而言就夠複雜的了,先不涉及這麼大的世界的問題,就談一個家庭好了;同一個父、母親生出來的兒女都不一樣,舉個例子,假使幾個兄弟姐妹,有一個比較有缺失,做母親的就特別關愛他,好像她是一個良母、慈母。其實心念看起來沒有錯,但是少了一份平等心,我講的平等心不是對其他的子女,而是對這有殘缺的子女而言是不平等的,為什麼關愛他多一點反而不平等?因為假使他從小就這樣依賴你,沒有你幾乎沒有辦法過日子,長大了怎麼辦?所以平等的意義絕不是在相上執著,而是怎樣去培養他,使他從原有的缺失,透過學習知識經驗或技藝方面的發揮,以彌補原有的缺失,這就是一種平等。

如果只執著他的缺失,拼命要怎麼樣,這不叫平等!所以有些父母對比較乖的兒女,常常就多疼一些,不乖的經常受挨罵;最後不乖的永遠不乖,乖的好像是,連做錯了都會原諒。相反的,不乖的即使做對了都認為他是假的,這樣就永遠平等不起來,所以“平等”兩個字要去把握,就等於前面談「無盡功德藏」的功德一樣重要。所以,隨順眾生很容易把握,但要達到平等,譬如老師教學生,要達到一份平等心去面對學生的話,真的不容易!為什麼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結果畢業出來的都不一樣!因為眾生的業本來就是不一樣。在這種不平等的業相中,如果你只是去分別、計較、執著,就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因此怎樣使你認為不好的,令他在某一方面能培養他的專長與特色,使他發揮所長,他原來的不好就可以平等起來。

同樣那些好的,並不表示每一樣都好,過去常常看到有人在學校第一名,居然在大專聯考考不上理想的大學,為什麼?因為他本身就已很自傲了,這種自傲就是很大的缺失,如果多去思考,你在這個學校、在某個班級第一名,跟其他的班級比呢?每一個班級都有一個第一名,那全校有沒有一個真正的第一名?如果有,肯定那是假的!為什麼?全校的班級,譬如三年級的就是三年級的第一名;二年級就是二年級的第一名;每一個班級又有不同的第一名。如果高三的第一名才是第一名,那高二呢?「因為他畢業還早!」那也錯了!因為還是不平等。

要怎樣達到平等的看法又不分別與計較執著?的確以唯識法相看這些問題,必須要在法相上作認識、了別,而且絕不是一次的認識與了別,它是不斷的,最後的肯定才確定達到平等的境界。舉一個例子,大家思考一下這個平等:吃飯時有各式各樣的菜,究竟哪一樣菜你該吃?哪一樣不該吃?或者所有的菜都吃就叫做平等?有一些菜我不吃就叫不平等?那就錯了!吃飯,不是你吃什麼菜、不吃什麼菜,而是吃飯吃菜的目的是為了身體需要吸收營養,讓營養能達到均衡,這就是平等。營養不能達到均衡就不可能平等,如果你只是在飯菜上分別、計較、執著,能平等什麼?就等於一個家庭,希望他的子女將來都能成家立業,有出息,可是他需要的是什麼?這不是乖與不乖、聽不聽話或根機的差別而已,而是要怎樣幫助他,將來至少他可以自力更生。一定要瞭解做這一件事有一個大前提,這大前提以吃飯來講,絕不是吃飯、吃菜而已。

常看所謂的營養專家,會建議要吃哪幾樣菜?然後要吃一些什麼水果?認為這樣才符合營養。不錯!在營養的計算方面,那種分別、計較、執著都達到了平等,可是有沒有想過「這個人的腸胃,還有生活習慣與體質,能不能吸收?」如果營養不能吸收,可不可以找其他替代品?所以又談到,在蔬果上面去分別顏色,以評定它的營養,結果發覺有很多研究都有矛盾,為什麼?譬如紅色的、黃色的,結果發覺紅色的裡面還有什麼缺失,黃色裡面又有什麼缺失,最後還是在一個概念上分別。

我們看蔬菜裡的菠菜,大家一直認為很營養,但是很少人瞭解,怎樣吃菠菜才能把所有的營養都表現出來?往往很多人吃菠菜把頭去掉,可是把頭去掉,菠菜的葉子裡有小毒,原本這小毒就靠頭的成分作分解,讓菠菜保有原有的營養,而小毒也可以分解掉。就像吃南瓜,台灣話叫做「金瓜」,很多人吃南瓜就把皮削掉,把裡面的籽挖掉。如果吃南瓜,把它弄得乾乾淨淨,那吃多了會中毒,因為它裡面有一種毒性,只是小毒,可是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南瓜裡面除了籽以外,還有一絲一絲的瓤子,是化解小毒的力量。如果認為不好吃拿掉,還有一個補救的辦法,可以把南瓜的蒂切下來洗乾淨,在煮南瓜的時候放在一起煮,也可以消掉它的小毒,所以如果吃南瓜,弄得乾乾淨淨反而容易中毒。

所以談「平等」兩個字是不是那麼單純?佛法尤其是唯識學,分得非常細,看看「功德」可以談得多細!這個「平等」同樣也多細。所以要把握!平等絕不是相上的平等。現在對平等已有一個概念,我們再看「隨順眾生」,怎樣去隨順?所謂的四攝法裡有「愛語攝」,還有「利行」,甚至還有「同事」,怎樣去隨順呢?譬如在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科,你是某一科的科長,其他人是科員,是不是把科長的身分放一邊,用科員的方式跟他來談問題,這也不叫隨順!為什麼?已經違背了所謂長官、部下的職權了,那要怎樣才是隨順?很簡單!把握你這個科的工作項目是什麼?大前提是什麼?在不違背這個前提之下,你怎麼去做都是順,否則有所違背就是不順。

以眾生而言來看這些問題,如出家人的戒律不可以養貓狗,但是話又說回來,現在很多人收容流浪狗,這種行為其實並不平等,為什麼?常有很多收養流浪狗的,他的分別心、執著心很大,以為可憐這些流浪狗,收養牠們就是佛教的慈悲心。如果以這種心念去收養流浪狗,則一點平等心都沒有!看起來好像有慈悲心,其實不要忘了任何一個有情眾生,牠是因受業報而來這世界,你否定牠的業報這是錯的!必須以牠承受的業報前提之下,也就是不違背牠的業報而去幫助牠,才是真正的平等,才是隨順平等眾生。

如果硬說「狗本來業障就夠重了,為什麼還要去管牠?」這樣也不平等,因為你還是執著於牠的業報,不要忘了牠也是有生命的!我們看有很多收養流浪狗的地方,那種環境、衛生以及牠們所吃的食物,真是殘忍不慈悲。住的地方風吹雨打、太陽曬,裡面的屎尿也不幫牠清洗,狗不會自己清洗的,何況給牠吃的是不是乾淨?現在台灣有些機構在收容流浪狗的,很多行為非常殘忍。我們談隨順眾生,「隨順平等眾生」不要忘了狗的業報很重,但也不要忘了牠的生命價值,既然要收容牠,是不是要用平等心去待牠?所以一個狗的問題就已夠複雜了,如果要談到人的問題就更難了!

最近國外有一個新聞,一個黑人小孩還沒成年,其實他什麼也沒有做,當然我們也不能肯定他的行為怎樣,可是警察表現的那種殘暴,如果是個白人小孩,他會不會如此對待?這就是人的一些習氣問題,業力問題。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佛,學菩薩?只有佛菩薩「隨順平等眾生」的修養,已達到圓滿的境界,一般學佛的人還沒有達到這種圓滿的境界,那要不要做?我們說「盡一份心、盡一份力」,可以慢慢去做,修行辦道,成佛、成菩薩不也是這麼來的?就像你要從這裡到某個地方去,不是一步就跨到那地方去,常常看到街頭巷尾一些車子本來漂漂亮亮的,被人家劃得一塌糊塗,明明車子擺在那裡也不妨礙人家,玻璃卻被砸碎,為什麼?都是有些人心理不平衡,認為人家有他沒有,心中有氣。

可是有沒有想想,人家為什麼有,自己為什麼沒有?這裡談「隨順平等眾生」是以眾生為法相去看「隨順」、「平等」。所以不要以「隨順平等」去看眾生!如果這麼去認識就能瞭解眾生是法相,要用隨順平等的方式去面對眾生,去認識、了別,才能肯定。否則,你只是以「隨順平等」去看眾生,把眾生的本來的業報與修養的差異都否定了,就不可能達到隨順平等,這一節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