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決疑 - 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4期2006年6月刊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瑠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問:「摩訶迦葉聞何法而得作佛?」
答:「歷經三草二樹,承佛慈雲法雨一味之法,隨力漸次增長;過程中,行禪定,得三明,勤精進,具足神通,行慈悲,度無量眾。了達三界六道,住禪那,聞諸法空相;以一妙音,究竟解脫,入達實相真如,安穩自在,得唯一佛乘妙法圓覺;如是逐漸熏習,得無餘涅槃寂滅而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 曰: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釋 義:
迦葉成佛,歷無數劫,供養奉覲無數諸佛世尊;經福慧雙修,淨習梵行,得圓覺大智,最後住世之身,方得成佛。

偈 曰:
其土清淨    瑠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釋 義:
迦葉得成光明如來,其國土清淨無垢穢;處處瑠璃為地,寶樹成行,好香名華,奇妙莊嚴。所住菩薩,其數不計,慈心悲願,悉具大神通;其國眾生,奉持諸佛,供養大乘經典。

偈 曰: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釋 義:
光明如來之光德國土,常住聲聞眾,悉皆無漏最後之身;所有法王座下弟子,更是不計其數,即以天眼,亦難計算。
(註:小劫、依釋氏以「劫」記時,從十歲增至八萬,復減至十歲,經二十往返,為一小劫。要言之,合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如一因果的完成。或謂年輪為歲,一生死中不定年輪,但取業因報果為劫。)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偈 曰: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釋 義:
世尊十大弟子,十行十德,諸經籍中,常聞佛說。茲分述於后,俾資記憶:
一者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德。
二者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梵行德。
三者目犍連──神通第一,禪定德。
四者須菩提──解空第一,解脫德。
五者摩訶迦旃延──論義第一,法樂德。
六者優婆離──持戒第一,律儀德。
七者富樓那──說法第一,思惟德。
八者羅睺羅──密行第一,觀想德。
九者阿那律──天眼第一,作意德。
十者阿難陀──多聞第一,信受德。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徧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問:「云何那由他?」
答:「以十萬為單位數,稱那由他。」

問:「佛授記須菩提,其國名寶生,是否即南方寶生佛?」
答:「須菩提作佛,號曰名相如來,國名寶生。」

問:「云何常處虛空為眾說法?」
答:「何謂虛空?虛者無形質,空者無障礙。也就是常處虛空之中,不著有無說法。」

註:虛空具十義:
一者無礙,色法自在故。
二者周徧,無所不及故。
三者平等,無分別簡擇故。
四者廣大,無邊際局限故。
五者無相,盡絕諸色故。
六者清淨,無塵穢垢故。
七者不動,無成壞生滅故。
八者相空,諸有寂靜故。
九者義空,無所計著故。
十者無得,無所取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