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6期2015年1月刊
唯識法相學41 識與緣(上) /白雲老禪師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現在談的主題是“識跟緣”,這裡為什麼我要談緣而不談因緣?要瞭解,唯識的基本理論是強調
:“識”是一種能。“緣”是所緣,就是能與所相應,我們才能在法相上面去認識、了別,而後才能肯定,如果只有識沒有緣,又何從去認識什麼?了別什麼?所以這裡所說的緣,不以因來說;因為一個法相的建立,就關係到因緣與因果。前面已做了很多介紹,現在來看唯識學談跟緣的關係,它究竟是說明什麼?
通常在唯識學上面說到“緣”,提出四種不同的緣,但要注意,所謂四種不同的緣,並不是說緣只有四種;而是依於唯識本身,在法相上面去作認識的時候,怎麼樣去發現它是“因為什麼”?這“因為什麼”就是一個緣。然後這種緣會不會在修養上產生不同的變化或者作用?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以一個不變的緣來談認識,因為緣的本身並沒有變與不變,而是“識”的認識了別,是依於個人的修養跟緣來作認識了別。可以想見:
“緣”只是什麼?所謂的色塵、法塵、色法,所形成的現象而已,當然無形中就會想到「不就是因緣嗎?」其實,我剛剛一直強調所謂的緣一定要知道「於緣不變,識而能變」。
如果緣會變的話,識跟著變,那是一個什麼現象呢?除非這個緣是以同樣的人來講,畢竟這裡的緣是講修養,依於識的修養去面對緣,從初步慢慢提昇,而且在過程中必須要去把握,最後能真正完成了別的這一種識。了別是什麼?就是於法相的了別,最後而肯定,這才是識跟緣的一個關係。
這四個緣究竟說些什麼?
第一個“因緣”,很多人看到“因緣”這個名詞,幾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會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識與緣」的第一個就是因緣,把這個因緣當成合在一起的東西,根本不知道「識與緣」究竟那個緣說的是什麼?這個“因緣”是說:
你的認識了別是因什麼樣的緣而起的?這個因緣是「因為什麼樣的緣」,不是說那個因的種子,或者因的發起、因的本質,不是談這個!如果不要造成誤解的話,最好用什麼方式看?第一個就直接把它叫做“緣”,那為什麼說“因緣”呢?其實是指「因什麼樣的緣而發起的」,所以這裡不是講十二因緣法那個因緣,這點要特別把握。
因為絕多數我所看到的講「識與緣的關係」,第一個是說,因為什麼因而有什麼緣,這是談“因緣法”,不是談“識與緣”,這裡肯定就是「因為什麼樣的緣而說」,舉個例子:
“手電筒”,手電筒做什麼用?當然用來照明。假使家裡擺了個手電筒,你會不會經常使用它?不會!什麼時候才使用?沒有電的時候,或是有電,可能那地方沒有照明設備,這時你就會藉手電筒來代替照明。也就是因為看不見,所以需要手電筒才看得見,這「看見什麼」不就是一種認識、一種了別,不就是“識”嗎?所以說“識”第一個一定依於什麼“緣”而起,“識”的本身不是無緣無故能發起東西的。
第二個等無間緣,很多人以這個緣就是綿綿密密,中間沒有間隔,錯了!不是這麼解釋。“等”一定要瞭解,你在認識法相時,是一種相等的情況,它絕不是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空間來談無間緣,而是在某一種相同的時間、空間,在這相等的時刻來談無間緣,也就是只談無間緣可能就是妄想雜念,如果加上一個“等”肯定是“正等”,不是“等等”。這樣還不容易瞭解,究竟等無間緣說什麼?就說“人”好了,你要去認識一個東西,先要確定是一個什麼東西,這個“等”呢,肯定就是一個東西擺在那裡了,而且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裡去看這個東西,這才叫做“等”。我們一直解釋唯識學是依於法相作認識、作了別而後肯定,它的理論基礎本來就是如此,捨棄了法相談什麼都沒有用。這裡說的等”,就是說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你起的所謂的法相,要去認識、了別的時刻,這個時刻又說明什麼?無間緣,這個“無間”是什麼?中間沒有息止。什麼叫息止?就是沒有一個休息的、空白的時間,它都是在同一個時間、空間裡,綿綿不斷的(依於識而面對的這個緣),所表現的一種修養。如果誤解了“等無間緣”會產生什麼現象呢?譬如現在談電影,談電影這是一個概念,你是談電影裡面的故事?還是電影裡面的男主角、女主角,還是談電影裡面的什麼?就可以發現,不管這部電影裡面涉及到的人,譬如說導演、編劇、演員,它的布景與不同的場景,或者故事的內容,都在這一部電影裡面;如果談電影一定有一個名字,有其內容說一些什麼,如果背離了這個前提,以電影而言就無法談了,或者你只是說「反正是電影,你管我講什麼電影、看什麼電影?」那就亂了,就是我剛剛講的妄想雜念,亂七八糟的。可見“等”是在同一個時間、空間裡產生的所謂的識,或者叫它“認識了別”。
它為什麼又關係到無間呢?因為一部電影劇情裡的變化,有不同的時間、空間,可是假使說看部電影,從一個小孩子開始所發生故事,忽然之間小孩長大了,我們就會感覺莫名其妙,如果在銀幕上寫著「二十年後」或者「十五年後」,這中間就沒有間隔了,為什麼?它已經告訴你經歷了這麼久的時間,如果只是用這種方式看是不是就是“等無間緣”呢?也不是!譬如電影裡面的故事,或者以武俠小說來講,他的父親被仇人殺了,兒子那時還很小什麼都不知道,甚至仇人說不定就是他的義父或撫養他成長的師父,從中間看來,不是格格不入嗎?就要瞭解,這種現象雖然是在所謂的仇人跟受害的小孩子來講,漫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說他是認賊作父,不能只看這麼一個名詞。要知道認賊做父親,一定是這個仇人對這個孩子盡了父親的責任,如果沒有盡責任的話,就不可能叫做認賊作父,也就是說,涉及到某一些身分、某一些時間、空間,表現的情感也好、關係也好、因緣因果也好,它不能跟這個扯不上關係,要扯得上關係才能叫無間,扯不上關係就變成有間了。
因為這個“無”不是沒有,它都關係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分不同的,所謂的劇情、一些場景。可是不管怎樣,前面這個“等”一定是在這一部電影的主題下而生起的,絕不可以本來按照故事,小孩子成長拜了一個仇人做師父,甚至於把他養大,最後一定要把這個仇人殺了,這才叫做等無間,不是的!為什麼?他把他養育成人,對他所付出的愛心就可以發現,這中間還是有“等無間緣”,不要忘了現在談的是“等無間”的緣。
如果要談另外一部武俠片,裡面的小魚兒、花無缺的事,他們本來是親兄弟,給兩個不同的人養大,花無缺的師父希望培養他有很高的武功,使他們兄弟兩自相殘殺。這中間,事實上等無間緣還是存在,為什麼?因為兄弟還是兄弟,血緣還是血緣,不因為兩個從小不知道彼此是兄弟就不是兄弟,所以談等無間緣,要瞭解在同一個時間、空間裡,不能只以某一個為主題,在一個大前提之下,把它濃縮起來。當然只有那些理論,我們還不太容易瞭解,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平常看到的「電燈」,電燈是以燈泡來講,一般講的電燈泡,裡面有一個鎢絲,打開電燈看電燈泡裡顯現的光是不斷的,沒有間隔。這種沒有間隔是依於我們人的能力所看到的,好像一直亮著,事實上,依於電燈泡的原理,它真正的所緣境是在「生滅、生滅」,也就是它有剎那剎那的間隔,可是這剎那剎那的間隔,並不是那個鎢絲跟電燈泡的關係,是什麼關係?是電源經過鎢絲所產生的一種現象,這就叫做無間緣。不要以為經過十年以後看到它才有間隔,不要忘了佛法是對人說的,不是對機器說的。所以談等無間緣,要談燈泡不能只談燈泡,如果只談燈泡的構造可以,可是如果談到燈泡的作用,那就不可以捨棄“等”跟“無間緣”了,為什麼?你只談燈泡,談它的構造,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就像反應到人在思考的時候,腦神經所起的變化作用,其實跟那個燈泡,鎢絲通電以後的現象是相同的,只是看起來連綿不絕,事實上中間有間隔,而這種間隔要經過儀器來顯現,依我們人的認識了別的能力,它還是一種無間的;可是這種無間是以電源那個緣,不是以你的腦筋或者燈泡的鎢絲來說。
所謂的腦筋,是誰在那裡運作?就關係到我們人有一個第七識“末那識”在運作。可是末那識的運作,如果以腦筋的變化作用而言,它的力量來自哪裡?來自第八識。第八識就是它的原動力,為什麼?要嘛就是“業”的原動力,不然就是“道”的原動力。可見等無間緣,事實上剛剛談那麼多例子,於人的真正的自我而言,這種意識作用是來自第八識的力量,第八識的力量稱之為緣的話,它是無間的,為什麼?因為此中是業、是道?它並沒有排列,而業也好、道也好,以第八識裡面的資料庫而言,它都是相等的資料,不是說業與道都是相等,而是業與道在第八識裡面只是一種資料,它是相等的,都叫做資料。這種資料本身沒有排列,顯現的時候要依於什麼?依第七識跟前面介紹過的,如果在第八識裡面,透過第七識要表現的時候,熟悉的就表示第八識裡面本來就有;陌生的呢?就要經過前面的六識再造作,這是基本的理論。
所以談第八識、第七識,也不能捨棄前六識,可是它絕不是一定要有前六識,才有那個“我”的關鍵,而是從第七識到第八識中間,產生變化作用,熟悉的很容易從第八識裡面馬上反應到第七識。如果第八識裡面沒有這種資料的話,第七識就必須經由前面的六識再去造作,或者再去蒐集資訊,在這當中又可以發現,第七識其實以等無間緣來講,我可以告訴各位,“等”就是第七識,“無間”呢?就是第八識跟第七識的關係,或說第七識與第六識的關係,那個“我”就是一個“等”。這個“我”與前面的六識,涉及到外面的色塵緣境,它是無間的,回到第八識那些資料也是無間的,這麼一講,我想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
這個認識了別究竟在談什麼?尤其談“等無間緣”,究竟法義在哪?這就是我們要特別去把握的!尤其不能這麼說──「等無間緣就是相等的、沒有間隔的緣」,這叫做妄想雜念。譬如晚上失眠,你腦袋瓜所想的都是亂七八糟,那些緣是什麼?叫做無明緣,不叫做無間緣。
這是談“識與緣”前面的兩個緣,一個是因為什麼樣的緣,一個是相等於,它實際上是一個無間的,可是這個無間的是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中間,而且在同一個範圍之內所說的緣,不是一個變化莫測的緣,這個一定要特別把握,這一節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