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誤解中的省思

    學佛讓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當懂得收攝根門,雖有外緣隨時地引發,唯恐再造不善業,只有常生起慚愧心,懺悔並放下自我,才能安行於菩提道上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4期2020年5月

從誤解中的省思 /張炳輝

 

 「誤解」若來自於人與人的言語之中,彼此對言語所談論的內容解讀、理解、認知.....,種種造成一種不同調的差異。兩者落差有時會很大,接著要做一番解釋或者稱辯解也好,卻是很費力的,也常使內心感到不安、不踏實,最後只能怪自己說話的技巧為何如此差呢?更得到一個結論原來是自己的智慧

不足,才會造成這種「誤解」。

       

 親近千佛山常聽到老禪師說:「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同時還要運用佛法去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如果不去探討或探討又不去化解都是錯,探討還要能化解。想到此內心湧起慚愧心,是自己智慧不夠,很多事情做不到,甚至於很多明知道而無可奈何,為什麼?還是智慧不夠!可見在自己知見上建立還是有所缺失,必須調整改進,再加上以往於不善的串習,八識田中種子不清淨,會容易受外緣一連串的引發,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察覺力差,所以會感受到時而像狂風暴雨、時而像大風大浪、輕時風浪不大......等等。這一連串更值得省思,也須以佛學佛法化解而得真正的饒益。

 

 學佛讓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當懂得收攝根門,雖有外緣隨時地引發,唯恐再造不善業,只有常生起慚愧心,懺悔並放下自我,才能安行於菩提道上,自助人助,否則認為錯都在別人,自己就不懂得檢討反省,更無法改錯改過,不善業更多,相對使自己修學的障礙更多更大,這條菩提道上更難行!

 

 有一句話說:「處處都是道,處處都是法」,禪宗說:「抓住了是你的!抓不住就當面錯過!」老禪師常提出兩句話:「所有的起心動念,都要與生死有關,要與道相應。」可見修行道上,只要常修正自己身口意的缺失,調整自我,改變不好的,使好的更好,更要不斷的精進,才能顯現出一個人的修養,進而完成一個人的德養,唯有如此要與道相應才能真正做得到。

       

千佛山家風一直是親近千佛山以來,作為自己努力向前的目標:「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人家對不對和自己有何相關?自己對結善緣而無害,不彼此傷害必有饒益性,做錯了面對認識瞭解檢討改過。這一連串雖易解難行!要能有所收益必需透過不斷的五蘊調理,來回回互無以計數!畢竟八識田的清淨種子是無量劫以來,並非只今生今世。在此引用老禪師說不要只顧看到別人的缺失,應當反過來多看看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會怎麼樣?其實看別人的優點是最好學習的機會,因為當你能發現別人優點,那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如果也能發現別人的缺點,立刻作為自己的返照,那麼那個有缺點的人,對你而言也是一個善知識。可見別人只是自己修行的一面鏡子,作為返照自己之用;懂得道理方法,還要去能實踐!如上老禪師所述,每天必須收攝自心,去實踐其內涵,看似容易行之不易,一定要再配合慚愧心,懺悔身口意才能如實放下自我意識,以自己而言,更要再加強,努力不懈。

 

 最後仍需依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及諸多善知識的教導及足跡學習,在懺法上如何真正能從內容中得到自心的清淨,如慈悲水懺七種懺悔心:生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報佛恩心、觀罪性空心,以及學習禮佛懺悔儀文內容中的領悟。這一切皆需盡形壽實踐的,凡事起頭難,修行發菩提心,難在不間斷永續的心,感恩此生能有佛、法、僧三寶做為依歸。感恩這一切因緣!

 

編按:本文部分引用老禪師於佛陀學術研究所,向學員介紹佛法要義的內容;目前收集在《以法為師》裡,共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