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7期2020年8月
首先從唯識學派的第一個論典,就是《瑜伽師地論》裡有提到十個因是怎麼形成的。「因」,通常說是「為什麼」,「為什麼」就是有一個原因,或有一個起因。
大乘起信論 因緣法則(上) /白雲老禪師
從這時段開始來談因緣法則。佛法不管談人、談事、談理,總是離不開因與緣的關係。先瞭解「因緣」這個名相,從因與緣相互之間怎麼形成,當然談因緣,要以法則來說,不能談因緣法,如果只談因緣法,就是談十二因緣法。現在要談的是「 因緣法則」 ,是談因與緣:「因」是怎麼樣形成的?「緣」是什麼樣的現象?
首先從唯識學派的第一個論典,就是《瑜伽師地論》裡有提到十個因是怎麼形成的。「因」,通常說是「為什麼」,「為什麼」就是有一個原因,或有一個起因。在佛法上談到因,總是談種子性,在這裡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去看因緣,因是怎麼形成的?如果說有了「種子性」這名稱,就已經建立起因了,所以這裡談因,是探討因是依於一些什麼樣的情況,而形成這種因,如果談種子因,或種子性,是已經有一個人,或事、或理的存在現象。所以先要分辨,在這裡所談因緣法則的因,是偏於唯識學的說法,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提出來的因。
《瑜伽師地論》談十種因
隨說因──「隨」就是順從的意思;「說」不一定說是某一個人,是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就是「說什麼」?「說什麼」又關係到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所以「說什麼」就肯定在一個立場的設立,因為「隨」就是順從正在說什麼的時候「所發起的因」。
如說「這個人好壞!」這是一種言語,「這個人好壞!」往往這種言語是很難肯定的,就要探討他為什麼壞?而且「好壞!」是表示壞得很嚴重,這是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又關係到不同的時間空間。雖然有了「好壞!」這個話說出來,必須要隨順!因為這個說話的人,說話的時間有其差別。
「這個人好壞!」僅僅是「好壞」兩個字,可以往好的一面看,也可以往不好的一面看。若肯定說好壞,一定是這個人不做好事、不說好話,可是如果是親人,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假使說「好壞」,倒不一定是壞。可見說這句話,從言語上面就會發現這一個因,是要隨著人、事、理不同的時間、空間去看。所以「隨說因」,會發現這個語言聽起來好像是固定不變,可是這個語言相對的人、關係的事,所產生的變化作用不同,就叫做「隨說因」。
觀待因──「觀」是深入的意思,深入地去看叫做觀,「待」不是說等待,「待」是只從「看」去深入的認識,並不表示就肯定了,還需要時間來考驗。所以「待」,是需要時間再去發現它,「觀」是深入。「觀待因」,用白話講就是所表現的,還需要時間來證明這個「因」的可靠性。
有這麼的說法,如從小孩就可以看到將來會怎麼樣?這是很不可信的話。小孩子乖的時候,難道就不會起變化?小孩子慢慢成長,接觸的人、事,所處的環境,難道就不會改變?所以這個小孩子,小的時候不怎麼樣,將來大了也不會怎麼樣;的確,還值得時間去觀察才能確定,這一種現象就叫「觀待因」。
牽引因──「牽」是因為什麼而影響到什麼。「牽」不是閩南語講的牽牛,不是那個意思。這牽是因為一些什麼關係,而牽引發生的一種因。
如果這個人本來好好的在那裡做事,忽然之間為什麼不歡喜,或摔東西?我們常常會發覺一個人的常性,「也沒有人惹你,一個人好好的,怎麼忽然之間這個樣?」就是這種因。即現在所接觸的,好像是平平靜靜,忽然之間冒出來,是關係到可能想到什麼?
譬如在公司,他都很認真做事,才能也不錯,智慧也很高,而且績效也好,在辦公室有一大堆工作,本來用心地在工作,剛好有機會升遷,想一想居然輪不到他,想起這個問題,就發起不歡喜即生氣,這種牽引因是什麼?不是現在做事,是關係到另外的事,什麼事?升遷,結果沒有輪到他而引發的,這叫做「牽引因」。
生起因──就是發生顯現的這種因,沒什麼好講的,其實這又關係到唯識學裡的理論。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裡原有的種子,任何一個緣境生起,引發那個種子,這一種叫做生起因,並不是原來阿賴耶識裡面有什麼種子,然後製造一個什麼緣,去引發它,不是!
「生起因」就是緣生因,基於緣境引發種子所生起的,叫做生起因。千萬不要搞反了,說有「業」的種子,所以現在發出來的是業;有道的種子,現在發起來的是道,不能這麼說!看一個人脾氣不好,關係到某些人或某些事,忽然間表現的好像很溫和、很有禮貌,跟平常那種粗暴、激烈的情緒表現完全不同,一定要瞭解「生起因」,是藉某些緣境引發它。
男女之間初相處的時候,彼此看對方,都是看到好的一面,因為彼此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對方不好的一面,認為這兩個人沒有問題,將來一定會結婚,成為夫妻。這裡不是說他們能不能成為夫妻?問題是一旦發現對方有什麼缺失,有一些什麼沒有明白的,彼此告訴對方,本來感情那麼要好,忽然間兩個決定「分手算了!」這是為什麼?因為表現的行為,在緣境中生起的現象,引發彼此的猜疑,本來很好而結果卻變成不好。
有些人習慣上酒吧,或在KTV卡拉OK這種環境,本來是一對男女朋友,自然而然的出入這些地方,不覺得怎麼樣。同樣這地方,男的或女的不是同時一起去,或是男的先去,結果被女的發現了;或者女的去被男的發現了,這當中也許會傷感情,雖然平常兩個人認為去這地方是理所當然。
假使你一個人去,一定有別的朋友,就有了這種不好的想法,這就是同樣的緣境,可是關係到「情感產生的作用,生起不同的想法」,使原來所謂的好,反而變成不好。其實緣境沒有變,而是個人的分別。所以緣生,講「生起因」就是因為「緣」,同樣的緣可能發起、產生的這種現象,跟原來覺得很平常,反而因為什麼事而產生問題,那是緣境所發起的。
談「生起因」,在佛法裡幾乎到處都有,千萬不要把「生起因」當成十二因緣法,因無明而生起,既然是無明會生起什麼?因為無明要緣識,要認識了什麼?無明才會生起。可見無明本身是因不是緣,經過認識,反而這個認識才是緣,所以「生起因」是緣生因,千萬不要把它弄錯了。
攝受因──這名詞容易造成「因為我去接引他來學佛,所以怎麼樣?」不是這種行為!「攝受因」是什麼?「攝」是一種取的意思,「受」是感受,從感受中去獲取而發生的因,叫「攝受因」。
一個人不一定有所謂的善心,到處布施、供養做善事,可是在某種情況之下,別人發生了意外,現場的情況讓他覺得可憐,需要幫助,當下產生一種惻隱之心,就會去做善事。可見是從個人的情識作用的感受而生起去做善事,這叫「攝受因」。
我們不說「這個人有善根,我來度他學佛,不度他學佛很可惜!」不能用這種方式,因為這是完全依個人的一種情感表現,是從這種感受中發起的。所謂惻隱之心要發乎自心,或發乎內心,這就是一種攝受的情況。有時從文字上,很容易影射其他的名相、法相,因為「攝受」的本身,就是一個法相的名詞,這個名詞在經典上大部分是講四攝法,而四攝法如果搬到「攝受因」一起講,那就亂了,也就是完全錯了。因為談因緣法是探討它的因,也就是探討它的原因是什麼?一定離不開有自己的我在裡面。
所以我常說,學佛的人常常忘了自己的我,或者是法,或是時間空間,涉及的一些人與事的問題。如果把那個我放在一邊,去看佛法,真的對人一無是處,不能說「攝受因」談四攝法,應該怎麼樣?要瞭解「攝受」,如果本身沒有情識作用產生,不可能產生所謂的惻隱之心。這個人好可憐,好可憐是從內心的一種情感作用而發起的,也就是五蘊一個受蘊的問題,受蘊是來自外面的色心相應,完成色蘊才會有感受。也就是必須要有一個現場,當下看到什麼,這時候才會生起,這種生起的因就叫「攝受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