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什麼是妄想雜念

    想到這裡,他就心安了,意止了,識田寂靜,待到來朝,從頭做起,其他的,點滴都不住於五蘊之中。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7期2020年8月

雲語書摘 什麼是妄想雜念 /潛

 

所謂妄想,乃由於心的執著,而無法如實見事物,故產生錯誤的分別。也就是以虛妄顛倒的心念,去分別諸法相。所以妄想,也稱分別或妄想分別,或稱虛妄分別、妄想顛倒。面對人與事的問題,生起無可奈何的思緒,就是妄想,妄想猶如水月中,如夢中撿到了錢,不可得。
 
所謂雜念,就是一切有缺失的雜染,往往隨著情感的紛擾而湧現,它的形態是變幻不定;例如善、惡、善惡兼具、善惡不明。雜念猶如天上月,可以借月之光而發現其他,是可以奈何得了的,但也不可得。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意」是根諸造作的原動力;根與塵(色、聲、香、味、觸)相接觸,必須意念生起分別,意的主宰者,源自五蘊(心或我)的變化作用;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變動,色為能源,受是機械,想係功能,識是產品;進一步分析,就是每一個人意念的全部,或說是一連串的妄想,妄想中的內容包羅萬象。(參閱《心之路》)
 
人具有身、口、意三種運作功能;過去的是已運作成的結果;現在的,是正在運作的起因;未來的,是依於起因,憑藉成果,可能發生或同或異的因果關係,也就是人與事的關係法,佛法中叫做妄想或妄惑或妄染。在《楞伽經》卷二中提出共有十二種妄想:
 
1、 言說妄想:謂執著花言巧語;讒言讖句,以至樂音詠聲等;能使聽聞者迷惑,心識生起妄想的,皆謂之言說妄想。
 
2、 所說事妄想:凡聽聞中建立的事故,或傳說,或記述,以至謠言訛錯的皆是。
 
3、 相妄想:相即是物相,從物相所生起的聯想,引發種種計量的意念;如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的聚散,因而為計量而計著。
 
4、 利妄想:謂貪著種種財富,擁有種種珍奇寶物,滿足自心而以為樂者。
 
5、 自性妄想:謂執著諸法,於自性不知修養而起見執,自恃本來有道,甚至錯解自己本來就是佛。
 
6、 因妄想:謂不解因義,例如業之識,認為業皆是惡,捨了餘善,甚至以業為敵人,不事道行。
 
7、 見妄想:即是知見不正,或偏或邪,或者顛倒,例如煩惱即菩提,原沒錯誤,卻有人說「菩提即煩惱」;如果菩提即煩惱,那何必修行菩提!
 
8、 成妄想:以見仁見智之說,作成決定,而不計後果,例如欲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之流。
 
9、 生妄想:謂執著衡量有性、無性生法,而捨棄常住之事,以至變異與寂滅之理。
 
10、 不生妄想:以空亡而謂一切性本無生,抹煞種子因,而說緣生無因之本體性,例如不辣之辣椒,不孕之婦女等。
 
11、 相續妄想:謂於一切諸法綿綿不絕,認為財源、水源等資源相續不斷;不了解財源與水源的開發,例如敗家子。
 
12、 縛不縛妄想:縛如繩結,結打開則化解,例如煩惱,為煩惱縛住,是業作之因,有業作,為縛不縛?唯業因清淨,則煩惱就清淨,縛不縛妄想,亦復清淨。
 
這十二種妄想,來自吾人的見聞、思考、修養三方面,而三者的發明,在唯識學上有個方程式,說明一切法的形成,總不離「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妄想之外,尚有雜念,就是雜亂無章的念頭,可是有內涵,可以分析找出原
因來的。例如學生選擇科系,念哪一系最好?如果這科系也喜歡,那一科系也喜歡,就表示完全不瞭解自己,因為從來沒有分析過自己。上白下雲老禪師,在《禪行者》一書中描述他在三絕庵接受「七天七十擔柴」嚴格的磨練,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遇到如此艱辛的工作。以山中的枯枝為主,一根根的收集,一把把綑紮,七天七十擔柴,一天十擔,眼看那日漸加高的柴堆,和日期接近的期限,身心不但忘了疲勞,也打心底昇起圓滿的快感,到第六天的夜晚,當他盤算明天如何迎接禪法的開示?而下意識步進柴房,原本堆積如小山的柴薪,已不見蹤影!此時的他怔呆當地,思惟如潮起伏,他的心情,不是無謂的煩惱,卻是零亂的雜念思緒,那如山堆的六十擔柴,究竟哪裡去了?而三絕老在他身後響起沉而有力的聲音:「不要忘了你的七十擔柴!」那意味著不是再打十擔柴,就可以解決的事,他必須從頭做起,但過去的艱辛是白費了!
 
他曾想過為了道業,沒有不勞而獲的知識,像密勒日巴尊者,於道的歷鍊,所承受的考驗,對道心微弱的人來說,幾乎是難以忍受的!依他這點事,相較之下,的確是小巫見大巫,不過一粒芝?而已!想到這裡,他就心安了,意止了,識田寂靜,待到來朝,從頭做起,其他的,點滴都不住於五蘊之中。 
 
可知,除了妄想雜念之外,還有修養行者所追逐的淨念。所謂淨念,就是在人生際遇中,於人與事的互動境域中,意念不起染著,常住實相,正心正意,攝收不散,入於清淨;也就是所謂的提起正念,清淨意識,不隨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