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一之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一之四) /白雲老禪師

 

常常有很多誤會,以為出家了,對世間法好像都要遠離。佛法是以世間法為基礎,沒有世間法談什麼佛法!佛法在哪裡?在世間法裡面。就像煩惱跟菩提,如果說煩惱是世間法,其實菩提不是佛法,佛法是什麼?是一種智慧,由智顯現出它的慧,而且是圓滿、有饒益性的。
否則只是用來分類:提到煩惱有菩提,說到世間法,就有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什麼?有些學佛人,認為現實是敵人,佛法是武器,拿佛法去打現實,也就是拿武器去打敵人。請問,佛法的慈悲在哪裡?佛法的喜捨在哪裡?佛法的饒益性在哪裡?一天到晚在戰鬥,就像煩惱來了,就找菩提把它消滅掉。請問菩提是什麼?很多學佛人,都把佛法當武器,把現實當成敵人,一天到晚打得很累,最後筋疲力竭,一無是處。
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裡面有菩提!菩提是什麼?比方你煩惱什麼?當煩惱不存在了,所顯現的現象就叫做菩提。什麼現象?是當你在煩惱時,於中間覺悟到了什麼?好比覺悟到:「這個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能覺悟到這些,就有了菩提的樣子。但不是成熟的菩提,為什麼?現在做得到,下一次發生同樣的事,還能不能做得到?如果根本連這種事都不會發生了,才是完整的「菩提」。所以講「煩惱即菩提」,是說煩惱中間有菩提。
可是電視上常常聽到說法的人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行不行?既然菩提還是煩惱,要菩提幹什麼?這叫做謗佛、謗法!講一句話很容易,若不知道佛陀所說道理的真正法義,不只是自己,而且對別人,都會造成傷害。常說:講經說法,自度度人、自利利人,那都是教條、口號。
當然,談戒、談定、談慧,不是說三學講完了就會了。這過程有道理、有方法,還得好好去運用,這種運用,當然先得要修養,連修養都不修學,就等於說要拿一把鎗去射擊,連鎗都不會用,怎麼射擊?所以先要去修養,有了修養才能運用,而且要強調──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結果是饒益性的,也就是利益;這才是可信的,也就是完整的菩提。
出家有過程,過程是漫長的,可是長到什麼程度?就是個人的修養不一樣,根機不一樣,智慧不一樣,所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是個自了漢,最多成就阿羅漢;如果自己得到利益,還願意去幫助更多的人,就是菩薩。當然以羅漢聲聞乘來講,除了有二十七賢位,還有三向一果,這裡面的次第與層次非常複雜;菩薩還有十個階段,也就是十個層次,從過程到最後的圓滿,可以達到佛一樣的結果。這種佛的結果,究竟是個什麼結果?經文記載──如來、應供、等正覺;這幾個字就是圓滿的結果,簡單的說就是圓覺──圓滿的覺悟,就很容易把握。
為什麼談如來、談應供、談等正覺?這裡面有佛,有菩薩也有聲聞;阿羅漢就是談應供,等正覺就是菩薩,如來就是佛。經文談到從戒、定、慧的修養,所能得到結果,就是三個不同的結果。所以「出家證果」這四個字,人人都會唸,也都知道;可是事實上,出家一輩子,在這個過程中間,是非常漫長的日子。為什麼呢?這不是說我一下做到了,就一下完成了,而是結果一定要肯定──是羅漢,或是菩薩,或是佛。不能完成這個,都沒有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出家證果。(第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