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因緣生法的軌則

    因緣生法不是偶然的,不是把一個因,放在一個緣就會生起萬法,它一定有一些什麼樣的跡象、有些什麼樣的軌則,就可以發現因緣為什麼生法!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64期2021年04月

大乘起信論 因緣生法的軌則 /白雲老禪師

 

現在還是談因緣的問題,通常說因緣和合而能生萬法,憑什麼生?一定有它的軌則,也就是有跡可尋,所以因緣生法不是偶然的,不是把一個因,放在一個緣就會生起萬法,它一定有一些什麼樣的跡象、有些什麼樣的軌則,就可以發現因緣為什麼生法!

 

首先看,在時間上,因緣生法究竟要多久的時間才會生起呢?所以這裡面有所謂的──

 1、剎那--在剎那間就是說最快,其實談到剎那也可以慢慢延伸到多,多到什麼程度?無限量!這都是在剎那中,這是以時間來說。所以因緣生法的時間是不定的,有最快的、有慢的,有慢得不得了的。

 

以什麼來講?這就關係到因與果,因為談因緣法則,是以因果做為大前提;過去的惡因,因為相應於惡緣,所以產生了苦果;究竟什麼時候會產生呢?這是時間上的問題。所以因緣生法,是談因果的這種感報的法。如果談因果感報,那就不只是談業,也有道的法,所以因緣生法,除了有業也有道,如果只說道不說業,或只說業不說道,就都不是完整的因緣生法。為什麼?因緣生法總是關係到因果,因果不是談業,就是談道。所以在這裡談剎那,是以時間來說。

 

除了時間,還要看一個名詞---

2、果俱--「果俱」是什麼意思呢?通常談因緣生法,生起的法就是一個果,所顯現的這果是業的還是道的?所以「俱」是說業中有道,「道從業顯」就是講這個「俱」。「俱」是講同時,所以這種果相有一個相互之間同時的關係,也就是不能取一個單獨的方式去看這種果。

 

以「我一輩子都沒有做壞事,為什麼受的果都是不好?」來說,要了解,「果」同時關係到什麼?關係到三世因果──過去做現在受,現在做未來受;有沒有現在做現在會受的?除非是五逆罪,殺父、母,或破壞出家人的和合,或殺阿羅漢,或出佛身血…等。

 

這種果一定有一個同時的因果律在裡面,所以現這種果相,不能認為現在受苦果,肯定就是前一世做的是惡事,或現在受樂果,就是前一世種的就是善。要了解,因緣是說以因果的「因」的道理來談這種果相,所謂因緣生法是談那個法,所以因緣生法所生出來的法相是一個結果。這結果不是個單獨的東西,它是來自同時的一個理論基礎,什麼同時的理論基礎呢?就是業與道的關係。

 

以當生的父親、母親來講好了,當生的父親、母親,一個是很有錢,一個是很貧窮,你跟他們之間的關係呢?假使生長在貧窮的父母家中,顯現的果相當然是苦,生在富裕的家庭,表示是很有錢,以因緣生法來講,這個果究竟怎麼去論定呢?是不是前一生做了很多善事?所以生長在富貴的家庭來享受善?不是如此。這種樂的境界──它的果俱現象,是因為你跟父母之間的一種緣,同時來享受你父母之所有,不管是有錢的也好、苦的也好,或貧窮的也好;所以這種因緣所生法,不能看一個單獨的因果報應,它還有一個「果俱」的,關係到過去跟父母之間的關係,及現在所處的環境的關係。

 

3、隨轉──就是從因緣所生的法,顯現的這一種現象,是隨著環境在那裡轉變,環境是什麼?就是緣境。這個緣境,世俗人有一句話比較容易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一種隨轉的現象。

 

4、性境──性是講「種性」,也就是第八識裡面,或如來藏裡面的種子性;種子性所發出來的是業或是道?看種子性是業性或道性,所生起的境界就不一樣。如果發出來的是業性,境界是善的,就是樂的境界;是惡的呢?就是苦的境界;如果是道的種性呢?生起的就跟苦、樂沒有關係。

 

有的人說小孩子跟著爸爸媽媽經常到寺院,他會拜佛、會念佛,好像很有善根,千萬不要誤會這是道的種性,那只是個「隨轉」的現象,這種因緣生法是一個隨轉的,不是一個種性的境界。像西藏轉世的達賴或班禪,很多人說他前一世就是達賴,前一世就是班禪,這世再來,如果把他擺在性境上面,的確錯得離譜,為什麼?因為達賴也好、班禪也好,每一次要選這些所謂轉世者的時候,並不是只選一個人,要選很多的小孩加以調教,然後淘汰,最後完成。這個種性,以道而言,就像班禪、達賴的話,就會變成什麼?變成與道不合,與理也可以說是違背的;所以「性境」是談他的種性是業還是道,所發生的境界,自然就不一樣,所以這種因緣所生的法,是根據種性而顯現它的境界。

 

5、待緣──用白話來解釋,就是「等待機緣」。因為因緣生法,這個法是談因果的問題,因會不會生果?當然會生果,若是相應於緣就會顯現。

 

如果還有很多的種子,不管是業的、道的,在如來藏裡面,就要待緣而發,就是要等待有機緣才會從如來藏裡面,相應於外緣而顯現。

 

6、引果──是很難去理解的一個名詞,「因緣生法」的法,為什麼談「引果」,說「果俱」還比較容易把握,引果是怎麼說?引果不是因與緣具不具足而生法,因緣具足當然就生法,引果不是談這個。

 

「引果」是怎麼知道這一種果,能確定它是關係到什麼因?是引申這個果的理論,叫做「引果」。不是因為什麼引發你的果?因什麼引發你的果,種子因是什麼?它就顯什麼果。所以這是引申而顯的,千萬不要把「引」當成引導,它是這果相顯現而引申出來的問題。

 

談因緣生法,假使說一棵蘋果樹開花,是蘋果花,結果是蘋果,若是用接枝的方式呢?用梨來接在蘋果上,梨的枝接在蘋果上,將來生出來的呢?蘋果還是蘋果、梨還是梨。可是梨裡面有蘋果味道,這就是因為這個梨接在蘋果樹上面,引申出來這種果跟原來梨的味道不同,這叫做「引果」。

 

所以「引果」是談它的內涵,或講它的本質,是引申出來的,它不是因為什麼因顯什麼果?是這個果可能又關係到另外的問題,所以這裡談引果,要談它的成份。

 

再看看從第一個到第六個的因緣生法,關係到因果的問題,在時間上有剎那、甚至有無限量,這比較容易把握。因緣生法談因果,這種果如果說善的因顯現,就是樂的果的話呢?就要了解,是原有的善相應於是善的緣,而顯現這善的果;同時不要忘了,除了有善的因,還有惡的因,甚至有無記因的存在,為什麼?因為畢竟談因緣生法,談因果律是在談道理。

 

這裡的果俱,就是說業裡面有道,雖然是善業,或說善業得樂果,可是善業得樂果,如果這種善業太多,最後只能到天道,還是不能脫離「三界六道」。所以談「果俱」是從業裡面怎麼樣去顯現道來,這是一個果俱,同時要把握業與道的關係。

 

「隨轉」呢?當然一個是隨著業轉,一個是隨著道轉,這是一個直接的認識,如果要談因緣法,隨轉還有更高的境界。為什麼?有些人,學佛看起來不像個學佛的人,可是他的內心你並不知道,能知道的是表面的行為,不能看他的行為好像都不如法,可是他內心有道的修養,有一句話「境隨心轉」,不是道隨著你,雖口中講有道表面表現有道,如果在內心裡沒有道,所隨轉的可以這麼說,還是業不是道!為什麼呢?

 

從「性境」上可以發現,因為種子性所顯現的境界裡的成份,很容易去發現是業還是道,所以裝模作樣,只是矇騙一時。我常講世界上有幾樣東西不能騙人,一個是修養,可以說有多少顯現多少;一個是智慧,智慧關係到知識經驗,知識經驗有多少?智慧就有多高!這都是沒有辦法騙人,此外還有一個也是不能騙人的,只不過在佛法上不太重視它,就是財富。剛剛談的是智財,如果談世俗的這種資財,也是沒有辦法騙人;有多少錢?真正能做到什麼程度?也沒辦法騙人;智財、資財都是沒有辦法騙人的;所以這裡面談隨轉,關係到性境。

 

除此還要了解「待緣」,等待機緣,不是單一的說,不要以為現在過得很好,等到那一天倒霉了,或者惡業發出來,就完了;不是用這種方式解釋待緣。這裡談的是「因果」的問題,因不是一因一果的理論,佛法裡談因果律,是有一因一果,但還有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更有多因多果,所以一個因果律,不是單一的。所以從這中間,要去發現它的等待機緣,不是「現在沒有辦法,等到那一天就會怎麼樣」,不是這麼解釋!

 

談「引果」,我剛剛說過是從果的顯現,而引申出裡面的成份,是因為什麼引申而顯現的?如一個家庭兄弟姐妹,以讀書來說,可能不一定都那麼好,在這中間就要去發現,不能說怎麼同一個父母所生,怎麼有的念書那麼好,有的念書那麼不好,這不是好壞,是關係到引申果的問題。為什麼?關係到所接觸的環境,以及本身的種子,那個種子性,以讀書來說,讀書的目的是一個什麼目的?讀書的目的不外乎求得一技之長!當然讀書是一個基礎,要有一技之長,還是少不了更多的知識經驗。

 

可是話又說回來,念什麼科系?對關係科系應該具備的條件都一樣,很多人只喜歡一樣,有的人喜歡兩樣、三樣,有的人全部都喜歡;顯現的果相,引申所顯的關係俱不同。所以談「因緣生法」,一定要把握談剎那、談果俱、談隨轉、談性境、談待緣、談引果都關係到所生法是什麼?是一個因果關係;這因果關係,有業的因果關係,也有道的因果關係,不能只偏於道,因為道是從業而顯的。捨棄了業,肯定告訴各位佛法沒有用!因為眾生有業,所以才需要佛法。

 

所以「引果」,如果把它當成因為什麼而引發,果怎麼引發?果已經顯現了。我們是去探討「這個果的成份」,它是因為什麼?引申到什麼?就像我剛剛講的,有的同父異母,有的同母異父,都是關係到引果的不同。

 

「剎那」,是講因果律的時間問題。「果俱」是談因果裡面的,不是單獨以業或道來說,是業與道同時具足的;所以「俱」是同時的意思。「隨轉」是說在它的環境中間,果俱能把握有業,可是還有道!這個﹁隨轉﹂就不一定非隨著業轉不可,難道就不能隨著道轉嗎?憑什麼?要憑種性所生起的境界,有的還不行,當然也有等待機緣的機會,可是也有正面的、負面的,這一點要把握!

 

最後談到果的成份,是這麼引申而顯現的不同,通常稱為「引果」,另外一個名詞叫「異熟果」,「異」就是不同差異而生起的果相。這是談因緣生法的一些跡象,要把握的法,是以因果而來說法,千萬不要捨棄因果而談因緣,或捨棄因緣而談因果,這在佛法是說不通的;所以談「因果」,一定要有「因緣」;談「因緣」,一定關係到「因果」;這是不變的一個理論,這節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