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雲悠悠 參浮塵 ~休休庵踏查隨筆

    轉身見到旭和尚默默地彎身隱入矮樹叢,撿拾已被長時間棄置山中且為數不少的酒瓶及塑膠垃圾。看似平凡的謙卑,其實是放下的展現,故脫口而出「此乃今日最佳風景」。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6期2021年06月

尋雲悠悠 參浮塵 ~休休庵踏查隨筆 /王惠芬

 

許多人許多事,錯過了,就錯過了;果真,上天總有最好的安排,因緣具足時,最圓滿的發生則自然現前。在錯過兩回由慧寂法師等人所通力尋根拼成版圖,而走訪的〈休休庵〉尋跡後,如此巧妙之機緣竟步步自然開啟….

緣起:年前,偕同心靈受著磨難的台北友人,訪千佛山慈善基金會,受慧寂法師生活智慧之澆灌,字字白話,卻句句充滿佛法。道謝告辭前,巧遇許久未見親切慈悲的智旭法師,並獲訪寺之邀。

遂於年後,委由毓秀老師(亦是本人國中時的導師)安排拜訪位於甲仙山林充滿生機與禪味的梵音禪寺。乍臨禪寺,即聞眾多飛羽之鳴,靜心聆聽與觀察,首入眼簾即是少見的朱鸝正環繞禪寺,享受暮鼓晨鐘。此外,常見的紅嘴黑鵯、大卷尾、樹鵲、五色鳥和白頭翁等之外,翠翼鳩母鳥還帶著3隻雛鳥正在學習覓食。午後,跟隨旭和尚腳步,飽覽這孕育如此多嬌的土地,以及佛光普照下好山、好水,好靈氣的自然環境。忙碌的人生步伐,何時細察關懷周遭的生命也在進行著?

身處靈秀甲仙,梵音裊裊之境中,心裡燃起那極為嚮往卻失之交臂的願望--走讀休休庵與囂禪林,欲感受白雲老禪師當年卸戎裝著僧衣,於甲仙山林之峭岩搭棚遁隱修行,並傳道授法之心路歷程。

許下願望,因緣遂很快到來。初春即得與旭和尚及菩提寺讀師父等四位法師們共同成行,一夥人於梵音禪寺集合後,驅車前往位於甲仙關山里班芝埔溪畔之走讀起點。其中承蒙尤美促居士的關照與叮囑,一切順利展開。不禁同時憶起去年所拜讀的由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所撰之《尋找湯姆生》,同樣地,一步一行將前人腳步重新緬懷與理解。東西兩方人,在不同兩個年代裡,都在甲仙杉林畢其心力,留下給世人給後人歷史意義與人生道法。

沿途往上行走在落葉舖陳的山中小徑,雖為孟春卻已略帶暑氣,鷹揚鳥鳴的山陌間向上前行仍不免覺熱與累,路有同行人,即可消減疲乏感,人生之路莫不如此,有伴則不孤,有導則功倍。行走間,旭和尚猶不忘闡述著白雲老禪師當年修行與傳法之堅定與辛勞。行至中途土地公廟略作休憩喝水時,不吝分享老和尚所著之《雲水悠悠》等大作之內容,登山仍負重背書,更增添此行之意義。實地體驗老和尚當年拾柴採木耳,接著遠行至甲仙市區去換取米及必需品,最後徒步再回休休庵之辛勞。

一行人旋即繼續登山前進,沒多久即到達當年早已因風雨摧毀,且原址已崩塌走山的休休庵遺址。在眾人皆感錯愕及疑惑,表情帶著小小失落感下,旭和尚不厭其煩地說明原址地貌皆已沖毀不可見,當下莫不立即體會著〈色即是空〉帶來的如實接納。約莫兩刻鐘後,旭和尚領大家往回走,師父們還納悶著一趟遠行既沒看到最想朝聖的休休庵,而所謂的囂禪林、傳說中的金剛寶座等更是連影都沒見到,就這麼打道回府? 不意,精彩才正要開始….

回程不到二百公尺,即在一水聲不再的溪石旁停下,放下身上較不重要的負累後,眾人即彎入大大小小岩石陣裡,溯溪前行。正值枯水期,雖使前行困難度大為降低,卻也不禁擔憂起南台灣的用水乃至大地天候。順著乾涸溪石的非步道水徑拾級而下,時而簡易快行,時而高低落差甚鉅。尤有甚者,巨岩下即有一小灘污水,一行人大多能閃過,有一師父就沒那麼幸運,一躍而下時,一腳即踩進那污水中,只見其笑笑接受,且要眾人莫為其在意。

行至略感疲憊處,即聞傳說中的巨石和金剛座即在數步之距,眾人為之一振,快速向前攀登那仍嶓立的巨石,景觀特殊,居高臨下視野良好,最叫人驚奇的則是那堅定盤坐於巨石上的方形堅硬平整的黑石塊。老和尚當年在沖激溪水旁,內在安定地禪坐其上的畫面,不知不覺在人們腦海中浮現。喧囂沖刷水聲中,猶能至心禪定,這需要何等天地人合一的靜與慧?

心滿意足地完成這不可思議並令人緬懷不已的金剛寶座後,離日落漸近,必須於餘暉猶盛之時向此山暫別,便收拾意猶未盡的心,僅留下來日再回來的願望,邁步歸途。

回程中,依舊必得經過那幾乎比人高的巨岩障礙,只能攀越無法繞行,最先上去的仍是仙風道骨的旭和尚,及嬌小輕盈的毓秀老師,兩位最年長者便一左一右,或用竹竿讓後人支撐,或直接伸手拉接,使所有人皆能在看似不可能超越的高度一一成功登上往前走。人的潛力,不似自己想像的薄弱,成就感與喜悅感也與克服的難度和眾人的互助程度成正比。

一趟小旅行,恰似人生縮影。生命中有悲喜、有徨惑,同行夥伴彼此皆是有緣相伴,遇挫折跌倒,無論人我,在在處處無不需互相提攜鼓勵與安慰。磨難也可以是考驗的坎,也是生命養份,如是面對並努力度過如此的修鍊,便可收穫滿滿的往人生彼岸行去,停頓了放棄了,就無法嚐到彼岸的果實。明白人生真實義終究亦是白雲老禪師對眾生的懇切期許。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完成重重障礙速速回到登山步道時,轉身見到旭和尚默默地彎身隱入矮樹叢,撿拾已被長時間棄置山中且為數不少的酒瓶及塑膠垃圾。看似平凡的謙卑,其實是放下的展現,故脫口而出「此乃今日最佳風景」。了解其不論對鳥羽到森羅萬象崢嶸生態環境之重視後,尤見賢並履行老和尚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的用心,感佩不已。

統領大眾之風範,不在言語,不在文字,而在對自然敬畏及對眾生之尊重與慈愛的身體力行。白雲老禪師篳路藍縷弘法之路,一步一腳印,帶領眾僧以最苦的修行,遠離人群卻最感動人心的方式,對佛法實證示範。一趟緬懷白雲老禪師修行傳道之路,更是猶如塵世一趟之所遇所知,偶然過客地球一遊,甲仙一遊。如是如是啊。

【後記】

去年所拜讀千佛山雜誌第354期(2020年5月) 之〈尋訪囂禪林與休休庵紀事〉中,即有對整個尋根拼圖及串連出今昔之過程有詳細描繪,故在此則不多作重複贅述。有興趣探索者,可逕自瀏覽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