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鍊金術(二)───把心開向幸福美好

    人,生活於「有」的世界裡,那是因為執著有我的關係;如我愛、我恨、我喜歡、我討厭。 其實,認真的想一想:我愛,愛什麼?我恨,為什麼恨?我喜歡,喜歡多久?我討厭,有必要嗎?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7期2021年07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生命的鍊金術(二)───把心開向幸福美好

 

訪談者/若磐、若勍法師、林見祥與員工、施崇德居士、王定一校長、朱老師夫婦(朱明貴與周錦娥),下午還有尤醫師夫婦(尤善初與黃愛和)地點:花蓮壽豐    

 

上期花蓮訪談的居士是林見祥主任,這期繼續整理與施崇德、王校長、朱老師夫婦等的訪談───

       

(一)、施崇德居士的心得感想

施:從小在心中就深藏著一些疑問,人為什麼會來到這世間?為什麼每個人的出身家庭不一樣?為什麼人生的道路上有這麼多的煩惱?這麼多的無奈?這些疑惑擱置在心中幾十年,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答案,直到接觸到上白下雲老禪師的著作,不僅讓我有機會去認識、去探討、去研究這一連串的為什麼,而且進一步學習如何去化解這一連串的為什麼。更歡喜的是能學習到佛陀的智慧,將它運用在生活上,這些年來,深覺獲益良多,期許未來自己能秉持佛陀的道理與方法去行持,深入法義中去發現、去返照,逐步提高修養的境界,而能達到「自利利他」饒益眾生的目標!

 

施居士展著一貫溫潤的笑容,回憶起與千佛山的因緣,約莫在十年前,有一次到見祥大哥家拜訪,適巧他們都聚精會神的在觀看法界衛星 老和尚的弘法節目,我當時很訝異,心想這不是上班時間嗎?經過大哥說明後,原本在高雄他們要到千佛山寺院學習佛法比較方便,如今搬到花蓮只能藉由電視媒體才能親近老和尚,更讓我佩服的是--見祥大哥願意每天早上花一小時,給大家觀看弘法節目後,才上工,由此可見他們對學習老和尚所說的道理方法是多麼的渴望!這不禁讓我對老禪師心生好奇,於是便跟大哥借了幾本老禪師的著作回去研讀。

 

感覺以前學的是知識,學佛學的是智慧,好高興幫林大哥蓋這間房子,跟大哥結緣,走進千佛山,人家說四十而不惑,以前在工作上很忙,對宗教沒接觸,從小只知道神明拜拜這些,國中唸天主教學校,沒回家時就跟神父去懺悔,因為還小所以也沒犯罪得多嚴重,只是考不好不用功就去懺悔。當時媽媽虔誠信一個外道,我是學理工的常心存質疑,會去網路或圖書館找資料,這幾年親近千佛山,看老和尚的書,聽他講的道理都蠻符合邏輯,就一一解開過去心存的問題。也會反省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包括與家人的相處,以及對孩子教育是否太嚴厲的省思,有時會跟她們說「對不起!剛才爸爸太兇了!」這是以前做不到的,因為我很愛面子。有時我在看老和尚的DVD,女兒發現了會說:「爸爸你又在看老和尚的DVD了?」我還怕她說:「爸爸您看了這麼多,到底有沒有改變?」(笑)

 

至少跟以前比,比較會檢討我自己。就像千佛山的家風──「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光這一點就很受用。希望能有更多的觀照與認識,好好去調適自我,這是我往後的功課,在佛法的修持上必須下更多的工夫,不斷的提昇、增上。

 

以前我家是拜神明的,逢年過節拿香拜拜,我一直想:「難道拜多一點,有錢人供品多一點,就能得到更多的庇佑?種種生命的矛盾與疑惑,讓我想從老和尚的書中找到答案,去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慢慢的釐清生命的

 

每個人意義。看了老和尚的著作,常會興起一種悲心,願學習佛陀道理,跟別人分享,若以生命的工程願景來說就是:希望大家活得更好!我看老和尚的DVD是慢慢的進入,一次一次的探討,慢慢的才有那一點點心得,但是獲益頗多。

 

(二)王校長的訪談  教育與待人處事觀   

 

王:記得是去年的十二月,第一次與林大哥結緣和大家共修學佛,很榮幸也很開心。因為這裡是一個讓人很自在、很溫暖的地方,每個人都好親切好熱情,好認真地在學習人生的大智慧。

 

剛開始學佛,真的有許多不明瞭之處。在課程進行中,林大哥會不時地觀察大家臉上的表情變化,並隨時調整課程順序,希望能從大家易懂的部分開始循序漸進,聆聽老和尚博大精深又深入淺出的精彩講課。

 

很感佩林大哥對大家的關懷備至,除了有好香好醇的咖啡薰陶外,更提供溫馨自在的學習環境,幸福感油然而生!期許自己能透過智慧的累積,學習佛法跟生活經驗的印證和體悟,讓自己更慈悲、更謙卑,修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勍:以佛法的止觀法門來說,就是談五蘊的調理,在「想行之間建立間隔」,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也就是說經過「比較、選擇,不斷的比較、選擇」,選出一個沒有傷害性的想法,有饒益性的「想」,完成的結果肯定是自他兩利的。

 

林:佛法的理念不外是身口意的表現,很多可以用在教育上的,聽說一位數學老師,觀念不是很得體,有一次考試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不及格,他就處罰那些不及格的學生,其實應問自己的教學與出題哪個地方有問題,如果百分之二十同學不及格,那才要問不及格的同學是不是不用功?可適時的予以規勸與引導。

 

編:看來林主任這裡有越來越多愛智慧、想學佛法的朋友,聚集一堂做共修、研討。如果時時記取一路走來的痕跡,抱持沉穩、踏實的態度,相信在任何地方必定能「行觀自在」,不畏不懼,無掛無礙。

 

(三)朱老師賢伉儷的訪談  教育理念與長照的問題

 

周(周錦娥老師):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有時會以自我意識去衡量其他同事的帶班方式。有一次隔壁班的老師問我:「周老師!你會不會覺得我很“散”?」我竟直答:「會!」後來反思己過,怎麼可以這樣回答同事?這麼理直氣壯的講話?也許這位老師反而能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將來發展無限的可能,他的表現也不一定比我差!相反的,我教學生框架多,如果哪一天換成另外別的老師任教,學生說不定會適應不良,所以很難講學生的潛能是不是被我侷限了?應該這麼說,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與短處,不能只看一時的表現就作論定。

 

勍:回顧來時路發現自己有許多錯誤,這就是成長,學佛就是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缺失。

 

周:我曾經卡在母親與外勞之間,母親懷疑外勞的所作所為,我勸她「做人要講理」,結果她對我不滿,覺得我胳臂往外彎,幫外人講話,也不高興我頂嘴,母女關係搞得有點僵化。面對這些紛擾與爭執,我知道她希望我跟她站一邊,而我也想化解她與外勞之間的不睦,慢慢的我抓到了一個竅門,當她又對我投訴時,我不講話,不頂嘴,只微笑傾聽,予以更大的溫柔與包容,往後相處的氣氛與她的情緒都有所緩和而平靜。

 

自從在林主任這裡,參加每月的共修、研討,看老和尚的DVD,我覺得學佛好開心,好快樂喔!世界變得更寬廣。

 

朱明貴老師(周老師的同修):我陪她父親十幾年,日復一日,讓岳父有個安全、安心的照護。現在岳母也值老病,機能慢慢老化,我想全力照顧岳母。可是照顧者看護長照,必須要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勝任這個工作。這讓我體會到維護自己健康的重要,不要在往後造成兒女的負擔,也就是現在就須存老本,多注意生活作息,讓日子過得簡單、平凡、充實,身心安泰,給下一代做一個典範。兒子也很懂事、貼心,他希望我們出去散散心,出門時還會對我們說「平安回來!」現在我倆生活的重心,就是負起照顧母親的工作,有時出門,如果中午沒打算回家用餐,第一個就會考量怎樣給岳母做個便當,或者外帶一個便當回去給她。

 

提及老和尚的DVD共修研討,回家後我們也會一起討論,就以「色與空」的諦義來說,看了之後還是不懂!能否請教法師?

 

勍:玻璃瓶的作用是裝水,是個容器,但不是只有一個功能而已,所以玻璃瓶是個物質體,是色塵,它有法塵,是指它的功能作用,色法是指人的心念「怎麼用它」──除了裝水還可以裝咖啡、飲料等不同的東西,作用很多,也就是講它的價值饒益性,看你要使用它的目的是要做什麼?沒學佛「五蘊的想行之間」幾乎沒有距離,一下子就到了「識」,就像妳說怕晚上接到母親的電話,聲音只是聲塵而已,妳一聽電話五蘊已完成,已到了「識」,一個結果,沒距離。

 

可是聲音有內含,這叫「法塵」;色法是你面對「聲塵」與「法塵」,會發生正面或負面的關係,所涉及的因緣和因果之法。這聲音所表達的含意,於你心念的反應就是「你的自我意識的分別」,肯定於不同的因緣,會形成善或不善的因果關係。當妳聽到電話會怕,妳怎麼面對這種怕?

 

色法形成,色蘊馬上生起來,幾年長照下來會擔心害怕,感受的是苦,感受之後會「想」,想了之後就會去行,佛法教我們想行之間要建立空間,空間越大越好,也就是要靜下來深入的思惟,把已收集的資料好好的整理、歸納,決定怎樣去做,使結果的饒益會較大,而讓傷害減至最少;不妨從平常的小問題著手,試著去處理它、化解它,遇到大問題才有本錢,憑著智慧加上佛法的道理方法,靜下來思考。知識經驗夠的話,就知道怎麼做,不夠的話就透過佛法的熏習,培養化解問題的能力。

 

所以,色蘊的形成來自色法,色法來自法塵,法塵又來自色塵,色塵是物質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形成;於道理來說,所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由此可知色未形成之前是空,消失之後也是空,若彼此沒有利害關係,是空相;然每個人的色法不同,所相應的也就不同,這道理懂了就容易顯現真實面目。在《禪的語絲》第399則說:

「空,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絕望。

人,生活於「有」的世界裡,那是因為執著有我的關係;如我愛、我恨、我喜歡、我討厭。

其實,認真的想一想:我愛,愛什麼?我恨,為什麼恨?我喜歡,喜歡多久?我討厭,有必要嗎?

執著有我,不過是一份強烈的自我意識,分別定位於貪欲,瞋恚之心,愚癡之心的計較和執著!

譬如:虛空中展現的風、雲、雨、電、日、月、星辰等,明明那是一些依於因緣和合,所發生在虛空中的現象而已;於虛空的本身,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有時,沒有什麼掛礙,沒有時,亦不覺得怎樣!

如此說來,我,亦如虛空,萬事萬物,原非我有,計較和執著,只是因為「我」而起。

佛陀告誡:我,應該向虛空學習!」

 

所以《金剛經》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