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寺院之美 攝影比賽評審感想

    這教導著我,當面對問題時,不是求神問卜,也不是拿香拜佛,最重要的是如何反思自己,用智慧心、慈悲心去解決問題。這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好,也才是真正學佛的真諦。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7期2021年07月

千佛山寺院之美 攝影比賽評審感想 /鄧博仁

 

千佛山系為紀念開山方丈白雲老禪師圓寂十週年,特別舉辦千佛山系「寺院之美」攝影比賽。4月13日邀請五位評審專家學者,仔細地從將近1千件參賽作品選出諸多作品。整個評審過程大約進行將近一天的時間,千佛山的法師及義工們總是細心地協助評審行政事宜。我們大約上午8點多就來到千佛山,下車映入眼簾的是寧靜及莊嚴的寺院景觀,我與馬立群、邱國峻兩位老師踏穩每一個腳步,用心呼吸著每一口空氣,忍不住在山門前用手機合照留念。走進評審會場,義工早已準備好茶水,這茶可是很講究的,水溫、水質、淨泡時間,樣樣俱到。

參與評審的邱國峻(崑山科技大學視傳系副教授)表示,這次的評審重點主要在於突顯千佛山寺院的獨特景觀以及精神內涵。獲得金獎黃俊憲的《光入世尊》作品,一方面藉由攝影捕捉寺院瞬間的環境氛圍,更將這難能可貴的情景轉為安定人心的當下平靜,凸顯出千佛山的內在精神。銀牌李明德《虔心向千佛》作品中,莊嚴明亮的氛圍下,看見佛的慈悲與人的意志,正凸顯出千佛山的壯闊胸懷與堅毅精神。其他入選作品也都從不同角度展現主題內涵,可算是質量兼具的活動成果。

馬立群(一影像創辦人)則表示,從獲獎的作品我們看到了天、地、人三者的緊密關係,從內在精神、外在的莊嚴與寧靜,透過作品展露無遺。金獎的作品,攝影者抓準了天時與地利,將日出巧妙地安置在大佛頭像後方的位置,呈現出大佛的殊勝。銀獎梁金展《千佛山黎明之美》作品,冷色調的鋪排,配合上被探照燈所照亮的大佛,讓人有寧靜致遠的沉靜感。而另一件銀牌李明德《虔心向千佛》作品,呈現著人對於佛的崇敬與虔誠的信仰,對於作者將空間、佛像與人對應的氛圍,表現得既莊嚴又殊勝。照片中,佛像的手與法師又彼此呼應,這是一種接納,一種崇敬。

筆者(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很榮幸受邀參與千佛山系舉辦的「寺院之美」攝影比賽,在將近8小時的評選過程中,我首先思考著「什麼才是美」這件事,人文、自然、真實、構圖、創意、色彩、快門機會及作者的用心程度等等,有些畫面是當我走在寺院裡,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將照片拍成不只是可看且是可居的。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說,「對我而言,風景相片(城市或鄉野)應是可居,而非可訪的。」就因為如此,我看到照片的樣貌,感受著千佛山菩提寺的寺院之美與寧靜。銀牌作品《千佛山黎明之美》,作者梁金展以藍色色溫的表現,凸顯寺院清晨的寧靜,照片中「實」與「虛」的佛像,看見作者的用心,也照見我自己的心,這是一份恭敬的心,面對這一切,除了低頭合十感謝,不需其他言語。這讓我想起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見水中天,就是當下見性,相即是性,性即是相,一切都是佛性的顯現。再來我思考著整體選出的照片的面相,在相似的構圖中盡量擇一,讓整體照片更多元些,這並不代表著五光十色,而是代表著千佛山系裡的歷史、傳承、文化與信仰。感謝參與者的用心,將瞬間化為永恆,讓我們看見千佛山系的美。

這些是透過照片表現千佛山的美,評審當天有更多感動與美一直藏在我內心深處。如評審休息時間,義工們總是準備好咖啡及茶點,法師也分享著他們在寺院內的日常及平常用手機拍攝下的所見。趁著休息時間,法師帶我們到寺院內參訪,並前往白雲老禪師的紀念館,紀念館雖樸實,卻留下白雲老禪師生平的許多典範。評審結束離開前,法師特別準備了一份厚禮,雲公老禪師圓寂十週年紀念專輯《人間有約》,讓我們回家後可以好好學習老禪師一生的典範。「千江有月,萬里尋雲,人間有約,再沐春風……」這句話寫在《人間有約》書名頁上,上頭畫著老禪師的法相。這教導著我,當面對問題時,不是求神問卜,也不是拿香拜佛,最重要的是如何反思自己,用智慧心、慈悲心去解決問題。這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好,也才是真正學佛的真諦。「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白雲老禪師的這番話,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認識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註:寺院之美攝影作品,可參看本期封面與封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