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法義 熏習界說──染淨二熏(上)

大乘起信論法義 熏習界說──染淨二熏(上)
/白雲老禪師

 

現在來談熏習的問題,所謂熏習,一般說就是慢慢感染,就好像衣服用什麼東西,或者用香的東西去熏它,顯現一種味道,就叫做熏習。

 

佛法上用這例喻很難理解,熏習對一個修行人來講,究竟怎樣去認定?怎樣去把握?用白話來講,所謂熏習,就是不管是世間人在他生命過程,或是學佛人在修行的菩提道上,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裡,因自己遭遇畏懼而遠離,此時會被接觸到,才能叫熏習,但並不是有了這些,就一定會熏習。

 

佛法說「熏習」,指的是修養,這要了解:不只是說一個學佛的人或未學佛的人,在某一些前提之下,須面對的而稱之為熏習;因為世俗人常講:「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染上了什麼?就變成什麼!」修學佛法先要建立正確的認知,不能停留在世間人的看法上。

 

佛法講「習」,肯定就是習氣,習氣是怎麼形成的?關係到熏,所以「熏習」用最簡單的方式說,這種習氣的表現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而形成的?習氣有現在的,也有過去的。現在的叫做現行,過去的叫種子,唯識學上所謂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就是談熏習的問題。

 

當然還是不太容易理解,例如一顆種子種到土裡面,要這顆種子發芽出來,就必須要有陽光、空氣、水,還要灌溉、耕耘,這些就叫「熏」,經過「熏」而表現它的習氣,就是種子性。假使這顆種子屬於辣椒,種子的習氣是屬於辣性,如果是紅蘿蔔的種子呢?它的習氣是屬於甜性,怎麼熏習而成呢?要知道,習氣使然是來自它的種子性,再加以所謂的助緣──陽光、空氣和水等,經時間、空間,慢慢培養而顯現出來,種子剛種到地裡面,稱之為種子,一旦發芽、成熟、開花、結果,再顯現的結果,其實還是原來的種子。

 

可以發現,談「現行」是現在所直接接觸到的種子,能看得見的;談「種子」是過去已經形成的種子,這就是現行與種子的關係。不要把現行當成一種行為,把種子就當成一個什麼?好像種子因,就變成因為種子因會得到果,現行是什麼?可見現行是原有的種子,經過熏習以後,再顯現出來的種子,當然這只是文字的說明。

 

唯識學上面談「種子生現行」,就是種子放到地裡面,經過必須的一些助緣,加以耕耘會成長、成蔭、開花、結果。開花、結果就是原有的種子性表現出另外一種現行的果子相,可見種子是談性,現行是談相,也就是把它的本質顯現出來,像種一棵橘子樹,是從橘子的種子而來,種子種了以後發芽、成長、成熟,到開花再結出橘子來,要了解這橘子的本質,現在所看到的,甚至把它剝開來嚐,是不是原有橘子的本性?

 

如果是就叫做「淨熏」,所以熏習有淨、有染,如果不同的話就是「染熏」。為什麼?現在很多的東西可以加以改良,甚至人的基因都可以改良,這不同於原有的種性就變成「染」了,同於原有的種性那就是淨,所以染淨的分別關係到熏習,它的時間、空間是關係到一些緣境,因為緣境是可以起變化,改變作用的。

 

很多用接枝的方法,像蘋果樹可以接梨,梨樹也可以接蘋果。剛說過種子性是本質,現行是講相,從這上面可以發現,從蘋果樹上接梨枝,長出來一定是梨的相,是現行的相,可是梨裡面會有蘋果味道,就是種子性了。同樣梨樹接蘋果枝也是如此,這是緣境經過改變,而產生另外的作用,這種叫做「染熏」。如果蘋果樹的種子長成蘋果樹,而後開花結出來是蘋果,這叫做「淨熏」。

 

如果染熏、淨熏,假使一定要分別,淨熏是正嗎?染熏就變成偏嗎?千萬不要用這種方式去看問題,所謂染,是它的本質有了參雜的成份;淨,就是原有的面目,沒有那些參雜的東西,這是談染與淨必須要把握的。

 

最近有基因複製的問題,像複製羊,甚至還要複製人,這就知道,人相結合生出來的是人,這是淨熏,羊跟羊交配之後生出來的羊,就是淨熏,種子跟現行是相同的。如果取某一些基因加以來複製,顯現的「相」雖然是羊,於種子的「性」就不一樣了,就變成染熏,為什麼要談這問題呢?要了解,佛法裡談「最初」的是什麼?講種子,原來是業的種子還是道的種子呢?所以業的種子性,顯現出來的現行,一定是業的果報的一個相。

 

惡業顯現苦相,善業顯現的是樂相,這是一種淨熏。也就是從原有,到過程、到最後是一貫性的,中間沒有參雜任何不同的緣境。如果是道的種子呢?當然跟業的種子是相同,為什麼?道的種子發出來,顯現現行的相一定是道,同樣業也是如此。所以要了解,熏習是有分界的,也是有它的範圍。

 

業的種子有善的、有惡的、有無記的,於現行的相,就有苦的、有樂的、有分辨不清楚的,這不能叫做正常、不正常,千萬不能搞錯。染熏不一定是壞,淨熏也不一定是好,這話怎麼說?先要認識,業的種子, 如果是惡業經過道的熏習轉變為善業,就是染熏,是好還是不好?如果種子是善,可是處的環境,並不是維護原有善的種子發出來的現象,因為緣境,可能經過染熏之後,反而變成惡或者不善。

 

只不過我在這裡要強調一個業的種子經過熏習,絕不可能成為道,如果業是一種煩惱,道是一種菩提的話,業的種子絕不可能轉變為道的種子,也就是煩惱的種子絕不可能轉變為菩提種子。在佛法的基本理論上要把握的是什麼?為什麼業的種子,不可以轉變為道的呢?為什麼煩惱不可以轉變為菩提呢?不是明明有經文說,「煩惱即菩提!」 「煩惱中間有菩提!」 「化煩惱為菩提!」不都是有這些經文嗎?就要聽清楚我講的話。

 

善業,如果強調善,善業最後是一個福報的功德果報,惡業是苦的果報,絕不可能說,惡的轉變為善的,善的就轉變為道的。善雖然是樂,其實善也是煩惱;說惡是煩惱,一般人比較容易接受,可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善也是煩惱?必須知道,業是造作,會顯現果報,都少不了煩惱,所以學佛要化煩惱為菩提,要轉化煩惱,怎麼去轉化?

 

煩惱中間有菩提,如果不經過熏習,怎麼顯現出來呢?只是隨著煩惱在打轉,必須去認識,了解煩惱之後才能突破,要認識、了解、突破煩惱的話,就必須要有道理、有方法,怎麼去熏習,才有機會顯現出來。如果不能把握這個原則,就等於說「煩惱即菩提,最後菩提即煩惱了」,將是多大的錯誤!

 

所以談種子、現行,要知道,於清淨的熏習來講,種子性跟現行相是相同的,沒有改變的稱為「淨熏」;「染熏」則是種子性不管是業的也好,道的也好,經過染熏之後顯現的現行,就不同於原有的相了。這話怎麼講?如果不懂得佛法,真的很容易搞錯,問題在什麼地方?

 

「原來善根很深,有菩提種子,甚至前一世是出家人,甚至是菩薩再來。」種子是什麼?肯定是道,來到人世間以後,是不是一路走來,到最後的成就都是「染熏」呢?或肯定都是「淨熏」呢?因為一個生命在漫長的過程中,有染、有淨。就像人的「善惡」,並不是惡人就沒有善心,善人就沒有不善的心,因為因與緣,往往在契合的時刻,就很容易辨別淨與染。

 

了解這一些,現在再看看佛法裡,為什麼要談這些?談這些主要目的在那裡?簡單的說就是種子。如果在如來藏裡面,就是以第八阿賴耶識來講,業的也好、道的也好,都叫做種子。可是如果沒有緣的相應,絕沒有機會再熏習,就不會有現行,所以涉及到「因與緣的法則,因與果的關係」。

 

惡因善果,怎麼樣化惡因而為善果呢?怎麼樣化煩惱的因,而轉變為菩提的道果呢?這就關係到染與淨的關係,因為染的熏習、淨的熏習,不是分別好壞的問題。有時候,教訓孩子,有的孩子挨罵,他不在乎,有的孩子動不動罵他,他受不了。所以可以看出來,「愛」是正常的話,那個愛就是淨嗎?而罵他,說不正常就是染嗎?不是!要看他的種子性,跟現行的相,是不是相同的。

 

從一個因到一個果,中間有漫長的過程,這過程中就關係到染熏、淨熏的問題,也就是緣境的不同。所以很可能種子性跟現行相有其差異,因此才提出來熏習有不同的範圍,怎麼樣從種子性,化惡為善,化善為道,最後連道也是多餘。

 

談種子熏習、現行熏習、染淨這一些,都是在修行的過程中間,要去認識、了解才有機會突破。如果不能了解這些道理,進一步去認識、了解,就沒有機會突破,會照自我意識,或照文字去解釋佛法,就變成「淨熏」行於菩提道上,「染熏」就是世俗的一切,如果用這種分別,就完全不懂佛法。為什麼?佛法是以世間法的問題,怎樣去調理並化解這些問題的。

 

所以不能說佛法是淨法,世間法是染法,以苦行來說,苦行究竟是淨還是染?苦行是跟自己過不去,挨餓、挨凍、風吹雨打、太陽晒。需要這種緣境,一定是本身的環境太好,不妨去苦行體會、體會,雖然看起來是染熏,事實上是淨熏。有的人希望有個房間,自己專門在那裡修行辦道,什麼都不幹,看起來是淨熏,其實是染熏。

 

以上所說就是種子跟現行的關係,從本質到表相,以及中間的過程,不能捨棄,因為中間的過程就少不了有染的熏習、有淨的熏習。以上是簡單的介紹「熏習」,於種子到現行的相互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緣法則,我們必須要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