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71期2021年11月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乃至一切諸根網等;於菩薩不齊限,但為欲盡知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 疑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乃至一切諸根網等;於菩薩不齊限,但為欲盡知故。云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直譯為: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大道心。其意涵謂:於覺果圓通,發心趣求所生起之心。
經 文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 疑
眾生所欲樂者,盡阿僧祇劫,不能悉知;雖然菩薩不齊限,但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甚至一切欲樂相關之事,因而發起無上正徧知之心。
經 文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 疑
方便、是一種權宜處事之行為,於真實之智,善巧之法,令使獲得饒益之利樂;但於佛法度眾之時,為不齊限故,與眾生方便,凡諸種種,若不以菩提發心為前提,很容易形成隨便。譬如:不飲酒戒,告知不可酗酒,若遇應酬,可以方便;彼眾生,捨了不可酗酒,但取方便而狂飲之。
經 文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 疑
前面所說根差別,此處說心差別;於根,依過去所作,於心,現在所起,二者互為因果;也就是說,現前所有起心動念,其原動力在過去所作因,而牽引形成現在之現象;也因此說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其無有邊際。
經 文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 疑
眾生業差別,雖然不外身口意所作因,而有善、惡、無記之現象,感受苦、樂、苦樂俱受之果報。因此,業作因,所受果,於眾生無有定論。何以故?關係作因差別,譬如肯定作者,有定、有共、有共不共等;於感受果,自然也不外定業因果,共業因果,共不共業因果之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