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六十五) 養生貴在養心(續二)

    我們要效法智者,面對問題時,要能思、能慮,以提升自己的知識經驗,打開自己的視野、心量,就能逐步淡化情識作用,使心神長保清明,身心健康。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1期2021年11月

健康管理漫談(六十五) 養生貴在養心(續二)
/詹天賜

 

  素問 [靈蘭秘典論] 提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神是一身之主,因此“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 …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養生貴在養心,故心神清明,則身心安康;心神不明,則身心不安。健康的基礎包含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不抽烟、不酗酒、平和的心態等,而在黃帝內經的養生觀念裡,養心是關鍵,心神的清明更是關鍵中的關鍵。要長保心神的清明,就要符合智者的養生之道:“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志閒少欲”等。當然,要達到智者的養生之道是相當不易的,但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理想,雖然達不到,但可以不斷趨近它,透過不斷提升心境,來保持較清明的心神。如上一單元所述,怵惕思慮會傷神,盛怒會使心神迷惑,而恐懼者則會使心神蕩憚,強烈的情識作用會干擾心神的安定,因此五蘊的調理就顯得十分重要,把“想”提升至“非想”,乃至“非非想”等,以逐步接近這種養生的境界。要化解情志的問題,主要關鍵還在於知見,提升知見與修養,才能逐步化解情識作用。中醫談情志,也談神志,情志是感性的,而神志則是理性的,神志清明,身心才能安康。

 

  靈樞 [本神] 提到:“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父母之精相互攫取,形成受精卵後,心神入胎,形成了生命。有一篇“道家元氣元精元神論”(註一) 對神的詮釋值得參考:“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元神與欲神、識神是不同的:“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這裡將心神分為本神、識神、欲神等,本神是“無思無慮,自然虛靈”的,能志閒少欲、精神內守,以達到恬淡虛無的心境,自然能回歸本神,這是道家的知見與修養,這個觀點對理解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是有助益的。當然,欲神、識神是否皆是後天產生,有無先天的成份,是有討論餘地的。例如“食色,性也”,欲界眾生有各種欲望,也是十分自然的。

 

  父母之精形成,心神入胎,隨之而來的是魂魄,隨心神而來的是魂,而隨精出入的是魄,也就是說魂的功能在於精神方面,而魄的功能表現在形體方面。“肺藏魄、肝藏魂”,肺主氣,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可以使人氣血充足,體魄健康;而不過勞、不晚睡、不酗酒,保持肝的精氣充足,可以使人精神爽朗。若是過勞、晚睡,就會影響肝藏血的功能,造成心神不安的結果。此外,靈樞 [淫邪發夢] 也提到,強盛的邪氣也會干擾魂魄,使人睡臥不安而多夢。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物有承擔萬物之意,也就是說心能容納萬物,有認識萬事萬物之能。心為能知,所知為知識經驗,在神志上,心神的功能包容甚廣,能容受萬物。心有所憶謂之意,憶有念、想、記之意,意為心在面對萬物時,能起心動念,能念、能想、能記是意神的功能。中醫有五神之說,心魂魄意志等五神各有功能,魂魄意志等四神能輔佐心神,完成各種心神的功能。意之所存就是志神的功能,也就是人的記憶功能,腎藏志,腎主骨、骨生髓,腦為髓海,腦海就是藏志之所,志神能存取放在腦海中的知識經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志的進一步提升就是思,指的是對所存的知識經驗再加以思考確認,能更新、修正、廣延,或重新構建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就是思。學而時習之,不斷取出所存的知識經驗,與新學的知識經驗,相互參照、驗証,以確認或變動原有的知識經驗,或形成新的知識經驗。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思的進一步的提升就是慮,也就是能放大視野,能以更宏觀的視野來思考萬事萬物,時間拉長、視野放大,以究萬物,這裡就涉及天人之學,以及對道的探索。

 

  因慮而處事謂之智,神志的再進一步提升,就是智,也就是能將知識經驗無礙的運用到處事待人,而達到圓滿的境地。因此 [本神] 接著提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智者的養生之道,能與自然、家庭、社會和諧共存,因此能健康長壽。

 

  要長保平和的心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每天要面對諸多的人、事、物,存在著各種可能的煩惱,起情識作用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要效法智者,面對問題時,要能思、能慮,以提升自己的知識經驗,打開自己的視野、心量,就能逐步淡化情識作用,使心神長保清明,身心健康。至於能窮究天人之學,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就是真人、至人的境界了。

 

 

註一:http://www.qgren.com/qigong/lilun/4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