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雲公上人特別強調正信的重要,一般學佛,是依信、解、行、證的內涵,有道理、有方法,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
雲語書摘 直播
正信心行--兼談神通不敵業力
/若知
學佛需要建立正知正見,若無正知正見,就無法脫離輪迴苦海,自未能度,就談不上饒益了。
雲公上人特別強調正信的重要,一般學佛,是依信、解、行、證的內涵,有道理、有方法,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依教如法而修,直契菩提;若學淨土,則講究信、願、行、證,一定要有願,願依止阿彌陀佛、願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往生彌陀淨土;彌陀淨土有一個基本的要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淨土,可見行、證的內涵也是有要求的;因為蓮花品位分為九品,如何分?阿彌陀佛的願有開「帶業往生」的方便,所以品位的條件就依各人的業與修養來分了;但即使修彌陀淨土,也要具備正信;《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所以不要以為但憑一句彌陀就夠了,自己的修養和努力才決定品位的高低。所以正信才能建立正知正見,才不會走入旁門左道。
至於心行,則是學佛的根本,心像猿猴野馬,易放難收,管控不住。「心是惡源,形為罪藪」,所以佛陀特別強調:「勿以心為師,要作心之師」;又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既為萬法之源,心為主宰,可見心的管控非常重要,所以要講正信心行。
雲公上人是禪宗臨濟第四十代宗師,禪宗講究明心見性,心是決定生死輪迴、成佛成魔的關鍵所在,能掌握,成佛有望,不能掌握,生死輪迴。
臨濟宗接引學人的方式擅用「喝」,有
「一喝如金剛王寶劍,一喝如踞地王獅子,一喝如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
的四料簡;把「喝」的機能效果發揮到淋漓盡致。(註:〈四料簡〉是禪門臨濟宗的專門術語,請試用台語唸「料」,就知其意為何!) 但法的推動是必須配合時代,與時俱進的。
上人的「喝」,對前期求法的弟子們產生極大效益,在法乳滋潤下紛紛而甦生,卻也攔不住時勢的狂潮;現代人福報大,習慣於順境的成長,慈悲的老禪師恆順眾生,於是教育的方式改變了,為了幫助我們做到法隨法行,上人告訴我們:
「法義是行相的準則,生死是道業的依歸。」
然後把畢生修行所得的心地發明提供出來,編為千佛山的《修行法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止觀法門〉,幫助學佛人作自我觀照。
但在進入自我觀照前,必須建立基本認知,依正信心行來開發。上人在《大般若經要解》裡提到:「佛法,處處建立在正知正見之上。……,如何是正知正見?八正道就是針對這些而說。」〈八正道〉是以「人的自我」為對象,是聲聞乘行者或菩薩乘行者,都必須學習的基礎法。上人認為「修行道果雖有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不同,可是不論成就什麼,八正道都是修行的基礎!」所以「一個行者入門,首先須從「八正道」下手,是學佛奠定正學的基礎,是認識自我的必備條件!」
〈八正道〉的內容是:正見、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思惟、正定。學習佛法唯有深入認識,才能把握法義。我們先認識一下:
人身的造作謂之業,業的內容有善、惡、無記三類,生命一期終了,便依所造業的內涵而決定升墮;業之外沒有法理、人情,完全依自己所作業性,形成為一股牽引之吸力,這便是外緣的誘因;若無惡的造作則罷,若曾造作殺業等傷人的業作,一旦命終,惡緣冤債則化為強大誘因隨伺,以致冤冤相報無時了,若要免除這種痛苦,唯有學佛認識生命,才有可能出離。
人身(其實所有的生命都一?,但因為佛法是對人而說,所以談學佛的道理與方法均以人道為對象)有三個造作工具──身、口、意。這身、口、意能造作善業,也能造作惡業,還有一種善惡分不清楚的叫無記業。
佛陀透過經典告訴我們,我們居住的世界叫五濁惡世,皆因眾生強烈的執著和分別心而形成的──分別為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讓眾生泛游於五欲(財、色、名、食、睡)濁海而不得歸路。《地藏經》云:「閻浮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身有三惡業—→殺、盜、淫;能不殺、不盜、不淫就是三善業。凡是會造成傷害的都是惡業;如「殺」肯定是惡業,奪人性命──如果用平等觀面對一切生命,人就應該禪觀提高修養,不應有「弱肉強食」野獸天性的拙劣行為。「盜」是侵犯的行為,未經允許而偷取──是傲慢霸凌的行為,強烈漠視別人的存在。「淫」有過度的意思,在家學佛難免有夫妻關係的,正常的夫妻關係是被允許的,但過度即有傷害應避免,正常夫妻之外的男女關係肯定是傷害,則被禁止,對人對己都是傷害。
口業包括言語和文字,有四惡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妄言是不實在的話,即謊話,除非你是用於幫助別人,善巧用「善意的謊言」──可以減少傷害,但若自己沒有智慧,錯用善巧,則同樣也是在造惡業,必承受苦果。兩舌是挑撥離間,製造兩方的矛盾衝突;惡口是惡劣、狠毒、詛咒罵人的話;綺語是黃色笑話及誇張不實、怪力亂神的話。若能不造此四惡業,就是口的四善業。
意是意念,意念的三惡是—→貪、瞋、癡三毒,因為意念是身業、口業的主宰,所以貪瞋癡是一切惡業的原動力,才謂之三毒;若能不貪、不瞋、不癡,就是善業。
以上十善與十惡的造作,是我們生命的內涵,也是決定自己的生命將來是墮落或上升的依據。佛教裡的六道輪迴,真實不虛;六道約分上三道與下三道──若依造作內容的輕重來論議,善業最輕;凡持戒行善、造橋修路、紓困濟貧等樂善好施者都是善業,若無其他惡業,命終會得天道報,然而天道只是享樂而已,一旦樂報享完了,再依惡業論罪,到三惡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去受苦。上三道除了天道之外,就是人道和阿修羅道。
簡單的說,造作是因,承受的輪迴是果,佛教裡面叫因果關係,它的基本法則是:惡業得苦果,善業得樂果。
透過佛法,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是平等的,之所以有貧富、貴賤、順逆、全缺、智愚、高矮、美醜等等各種現象的差異,都是自己造作所得的感報。感報通常有三類:一是現生受報,二是來生受報,三是後生受報。因果感報還要配合時節因緣,所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是有道理的;當一切人物各就各位,因緣恰到好處時,因果關係就會自然顯現,只能說造化天成,妙不可言。下面就給各位舉個真實的故事:
時間是在十九世紀末,1900年前,地點是英國倫敦的鄉下;有個農夫正在農忙耕作的時候,隱約地聽到有人喊「救命」的聲音,帶著急迫和斷續,他放下工具,立刻朝救命聲處去尋找,原來有個青年男孩掉到水裡去了,不知是不會游泳還是遇到伏流,情況有點危急; 農夫趕忙下水把年輕人救上岸,帶回家暖身,確定無礙後,才讓青年回家。
幾天後,被救孩子的父親帶著兒子親自登門來道謝,原來孩子家的父親是位貴族爵士,家境非常富有,為了感謝農人救了他的寶貝兒子,帶來貴重的禮物要答謝農夫,可是被農夫拒絕了。農夫認為救人是天職,那需要酬謝,接受物資有辱人格,於是拒絕了富人的厚禮。 富人頓時被農人廉正的情操所感動,但恩情實在太大了,怎麼辦?富人發現農夫有個男孩,才十來歲,心想就幫這位可貴的朋友造就孩子吧。這位父親真是既仁慈又有智慧,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那封建社會的年代,貧富懸殊,農人那有能力供孩子受好教育? 一輩子也做不到的夢,富人幫他圓了終生的夢想和希望。
這兩位父親的作為真是相得益彰,一時傳為佳話,而這奇妙的因緣到此還沒結束……
原來那個被救的青年,就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卓越的政治家——英國首相邱吉爾,而接受富豪資助栽培的青年又是誰?亞歷山大‧弗萊明——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他終於不負恩人及父親之所望,畢業於倫敦最負盛名的聖瑪麗醫學院,成績優秀、出類拔萃,成為一位傑出的醫生。當時肺炎甚是猖獗,死亡率很高,而邱吉爾在繁忙公事中不幸也感染了肺炎,所幸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肺炎的剋星,邱吉爾因此而獲救。
弗萊明生於西元1881年,卒於1955年,享年74;邱吉爾生於西元1874年,卒於1965年,享年91;邱吉爾比弗萊明大7歲,這是真實的故事,時代離我們都還不太遠,它不可思議的說明了因果感召的真實不虛,而且展現得竟如此完美。
世間法講善有樂報、惡有苦報,佛法除了明因果,還要認識善惡、突破善惡,進而修養,轉業為道。
再回到主題上——學佛的基本修養〈八正道〉,身、口、意既是造作的工具,也是修養的工具,而意又是身、口的主宰。所謂的正,要與道相應,所謂「道」就是要有饒益性,不會傷害別人,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進一步還能饒益別人;也可以說要能夠背塵合覺—— 離塵染、出輪迴,契合覺道。
依身口意的範圍,先把〈八正道〉做個歸類:
正念、正定、正思惟—→意業
正見—→意為主宰,表現於身業、口業。
(見是見解、看法、觀念、主張等)
正語—→口業(意為主宰)。
正業、正命—→身業(意為主宰,包含口業)
正精進—→意為主宰,包含身業、口業。
正精進也就是正勤,是學佛最需要而且持續不斷的動力,雲公上人說:「學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行者的精進可分兩方面來省視自己:一是已做之善令增長,未做之善及時行; 二是已做之惡懺悔令永絕,未做之惡不令做。這些若用雲公上人的話說,就是「把不好的變好,好的要讓它更好」,這些都是對自己的要求!
學佛人若要了生脫死,就必須做一個「淨業行人」,所有的修學,都要達到真正的清淨無為,如《金剛經》說的:「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無所修,證無所證。「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上大乘般若《金剛經》,〈無實無虛〉的修證境界可供我們參考。要得到真正的解脫, 必須在正修行路上依教奉行,杜絕盲修瞎練,追求業性的迷惘;如嚮往追求神通, 就是一種求速成的心態結果;求神通、修神通,只是業性的顯現,並不是真修養。 所以修養要從八正道著手──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見、正語、正勤、正思惟; 不如法的修行,貪得名聞與利養,最後走入魔道而自毀其身,如提婆達多。再如佛陀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神通廣大,緣於在凡夫的一世,供養一位修行人,這位修行人已證辟支佛。
順便解釋一下:辟支佛是緣覺乘,在佛教裡被視為旁佛,與聲聞乘皆是小法,只度自己, 他是觀飛花落葉等現象而悟道,沒有修養的道理與方法。
為了感謝供養,他就顯神通給目犍連看,看得目犍連目瞪口呆,很是讚賞,於是許下一個心願,將來修行也要像他一樣,神通自在。所以辟支佛無法度人,嚮往神通,得到的是幻術能力,沒有益世的菩提心願,完成助人脫離苦難發菩提心的功德,只是道道地地的業力。
第一、他無法救自己的母親,他以天眼看到母親墮到餓鬼道受苦,但沒辦法拿東西給他母親吃,東西一到口就化為火炭,讓他痛徹心扉,神通面對業力無能為力。
第二、琉璃王要攻打迦毗羅衛國,要消滅釋迦種族時,目犍連就想以他的神通來救釋迦種族,佛陀跟他說:「雖然你有神通可以安置他們,但是他們逃不過自己過去所造惡業的果報。 眾生有七事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罪、福、因緣,必須自己負責,別人無能為力。」 目犍連放心不下,還是把釋迦種族數百人藏?裡,托到天界去保護。
這場殺戮死了千千萬萬的釋迦族人,目犍連還以為保護了釋迦族人,等到拿下一看,一個也沒保住,讓人唏噓不已;所以神通不敵業力。
佛陀跟弟子們講起釋迦族與琉璃王過去結惡的因緣,羅衛城以前還是鄉村時,印度古時以城為邦,羅衛城即迦毗羅衛國,遇到荒年,米貴如金,羅衛城的人很有善根,是素食者,他們只得以野菜草根為食,吃完了就去抓池塘的魚來吃,池塘裡魚很多,有兩條特別大,有個小孩就在最大魚頭上敲了三下,他沒有吃魚,佛陀說那小孩就是他,敲三下魚頭,感召了三天的頭痛;那些捕魚的人就是羅衛國的釋迦族人,因果感報,無人能倖免,而殺戮殘食的感報最可怕。古德有言:
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想想從2019年底起的起源,直到今年漫延影響改變全球風貌的新冠肺炎(COVID-19)越演越烈,讓人談疫變色,不也是因殺戮而引起的自然反撲嗎?病毒在其它動物身上可以共生, 對牠們是種屏障、也是保護,人若饕餮到什麼動物都捕來食,惹病上身也就很自然了,因為你侵犯了牠,咎由自取。所以既為文明人,就要有文明人的修養,不能再如洪荒未化,乃至以為食色性也,理所當然,大開口慾,食眾生肉。佛陀有開示,尊重眾生、平等一如,眾生即為父母,男為我父,女為我母,何忍捕捉而食之?!
第三、目犍連雖然神通廣大,卻躲不過自己的業力。目犍連跟舍利弗是同參好友,他們有次到地獄去,遇見他們認識的一位外道本師,這位外道本師央求兩位帶話,回人間時跟他的弟子們說:「你們的師父某某現轉生在地獄中,所學的遍行宗派沒有沙門的善行(印度修行人都叫沙門,外道有96種之多),沙門的善行只有佛教才有,遍行宗派是顛倒的,快快捨棄,要學釋迦佛的弟子們,尤其你們將師父的遺骨做成塔,每當你們供養時,我就遭到無量的熾熱鐵雨打在身上,以後萬萬不要再做供養了。
舍利弗先去傳話,奈何對方像耳聾一樣沒聽到,目犍連就去了,當他把話帶到後,外道弟子們頓時怒不可遏,認為是毀謗加侮辱他們的宗派和師父,大家群起而攻之,拿了石頭、鈍器等所有可以使力的,就往目犍連身上打,活活把目犍連打死,還不罷手,打得他體無完膚、渾身碎骨,打得扁扁爛爛的像一把葦草一樣,目犍連就因往昔業力的召感,使他一切的神力頓時都消失了,無法保護自己。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目犍連前世造過惡業,詛咒過父母親,說應該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葦草一樣扁扁爛爛的。這個惡毒口業受報已經累劫多生了,還沒報完,即使證到了羅漢,還要受報,所以身體被打爛、骨頭被敲碎,粉身碎骨,打得像葦草一樣;業力真可怕!佛陀在成佛的最後一世,也是要受餘報,餘報清淨了,才能般涅槃那。所以老和尚要我們面對現實一切,要歡喜承受,做個〈淨業行人〉,才能成為清淨道人。
所以學佛要正信因果、心行正道,依八正道而修,打好基礎,充實自己、轉化自己、提昇自己。尤其我們不知自己過去曾造作過什麼惡業,今生所遇的違緣逆境,都應視作前世的罪愆,虔誠懺悔,永不再犯。
《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布施就是要行捨,不只是身外物,如果我們能捨去心中的計較執著、愁雲慘霧,就不會有人、我、眾生、壽者的對立;比方,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更不能把自己的痛苦建築在別人的快樂上。致力於〈八正道〉的修養,建立── 正見、正語、正念、正精進
正思惟、正定、正業、正命;〈八正道〉沒有順序,可以依照自己修行的下手處,就可以牢牢記住,修養自己,進而觀心、修心;讓慈、悲、喜、捨恆俱足。
謹以大乘法義與大家分享,在修行道上共同勉勵;並祝福大家福慧增長,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