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學棋

    「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只要你們高興,到什麼地方去學都可以。但是,這個弟子連是非、對錯都分不清楚,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我要把他留在這裡,即使你們全部離開。」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8期2022年7月

佛法看故事 學棋
/信解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同樣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來,常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有人評說:不是這樣的。(孟子)

 

貝多芬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在《美德讀本》記載:

貝多芬因為家裡貧困,所以沒能接受高等教育,十七歲時得了傷寒和天花,之後又有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營等接踵而至。

 

貝多芬全部的快樂都在音樂上,音樂是他生活奮發的源泉。二十六歲時,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音樂中,有一天他突然失去了聽覺。從此,他再也聽不到一個音符。

 

當聽眾被他的樂曲感動時,他所有的只是一片寂靜。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命運給他的沉重打擊。他的許多傑作,都是在幾乎全聾的情況下創作的。

 

盤珪禪師(1603~1868)是日本德川時代的人,也是一位廣受尊崇的禪師,每逢他主持禪七時,分散各地的弟子都會回來參加。

 

《一味禪》記載:有一次禪七中,一名弟子行竊,當場被捉。眾人向禪師報告此事,並要求把行竊者趕出去,但是禪師不理會。然而那個弟子惡習難改,再次偷竊,又被抓到。眾人再次請求禪師處罰他,但禪師依舊不處理。這事讓其他弟子頗不服,於是聯合呈上一紙陳情書:如果不把竊賊開除,他們就集體離開。

 

禪師就把弟子們全部集合,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只要你們高興,到什麼地方去學都可以。但是,這個弟子連是非、對錯都分不清楚,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我要把他留在這裡,即使你們全部離開。」於是,熱淚從那位偷竊者的眼中湧出,洗滌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衝動煙消雲散。

 

《法句經》〈心品〉謂:「心不安定,不瞭解正法,信心又不堅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心無貪欲,也沒有瞋恚,同時超越善與惡,並且精進修行的覺者,毫無恐懼。」

 

在《法句經》〈故事集〉記述了一位心猿意馬比丘的故事:

 

從前,舍衛城有一個人,在森林裡尋找走失的牛時,突然感覺十分飢餓,就到村子的精舍去,那裡的比丘就給他一些食物;正吃時,想到每天勤奮的工作,還不夠溫飽,那麼出家或許是好的主意。

 

所以,他就懇求比丘讓他加入僧團。出家後,他盡責守分,同時有足夠的食物,不久就長胖了。過了一陣子,他厭倦乞食的日子,就還俗了。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又覺得世俗生活艱辛,所以二度出家。不久,又還俗。由於心志不堅,所以出家六次,也還俗六次;因此,人們稱他為「質多舍利弗」,意為心意不堅定的人。在此期間,他妻子也懷孕了。其實,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出離世間,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求。所以,不論身為比丘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樂。

 

有一天,他進入臥室時,正巧妻子在熟睡中,鼾聲極大,張開的嘴也流著口水; 看見此刻妻子的樣子,他明白了身體不淨的道理,思考著:我幾次出家,半途而廢,不就是迷戀如此德行的妻子!當下他拿著黃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念著「無常」、「苦」而證得初果。

 

到達精舍時,他再度請求出家,可是比丘們拒絕了他,說:「我們無法再接納你,幾次剃度下來,你的頭已經像磨刀石了。」

 

但他堅決地請求,最後比丘們又起了憐憫心,讓他再度加入僧團。過了幾天,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們見他這次出家這麼久,感到驚訝,就問他原委,他說:「我以前會還俗,是因為仍有執著,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比丘們向佛陀報告這事,佛陀說:「從前質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夠堅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現在已經是個捨棄所有執著的阿羅漢了。」

 

人,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也赤裸裸的離開這個世界;然而人人都擁有一個自我,以「身、心」執著於不變的主體,一生盡都生活在計量中;於身的貪戀,於心的欲求,或瞋恚、或癡迷,永遠淪陷於強烈的自我意識裡,不離於財色名食睡五欲,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中。其實,情識所染著的,亦如《金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明了一切有為法,全在自我意念中,生分別、起變化之作用。

 

所謂「一切唯識所現,唯心所造」,認識清楚了,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什麼!能清淨必然有所突破而獲得饒益;亦如《金剛經》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人人都有自我意識,若能認真地探討自己所住之「有」,展現透體的染著之點,刻意而智慧地弄得明明白白;那末,於心的所生,於意識的所有,當可以入於「無住」的境界,顯現真實如常的饒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