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79期2022年8月
而許多人喜歡吃冰,久了也會有陰盛的現象,四肢不溫暖,有時會冒冷汗,肚子常不消化,有時會拉肚子,這些都是陰盛常見的現象。
氣血、經絡、與健康(128) 陰陽應象大論(續四)
/詹天賜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天為陽,地為陰,天在萬物之上,地在萬物之下。血為陰,氣為陽,男為陽,女為陰,動為陽而靜為陰,活動力強者為陽。左為陽,右為陰,肝氣由左升發,肺氣由右肅降,帝王南向而坐時,左為東,右為西,陽光亦左升右降。水性濕下為陰,火性炎上為陽,這是呈現陰陽盛衰的典型徵兆,例如人常面紅耳赤,是陽盛的徵兆,而身體常冰涼,則是陰盛的徵兆。因此,陰陽是“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陰陽是相對的,陰在內而陽在外,陽是陰的守護者,也是陰的使者。以十二經絡而言,五臟六腑在內,經絡在外,經絡能抵禦風寒等外邪,故能保護臟腑。若人起情志作用,例如人生氣時,肝臟生怒氣,肝經亦能承受所生的怒氣,將它們疏泄出去。人生悶氣時亦然,肝經能疏泄郁積之氣。若是郁氣久久不能疏泄,則肝所生郁氣,就無法經由肝經傳達出去,只能自我承受,就可能引起肝的病症了。因此,經絡的保健對臟腑十分重要,它們是臟腑的守護者,也是使者。常保心神的清明,使五臟不起不良的情志之氣,是養生之道;一時無法掌控情志,要及時保健經絡,以疏泄所生的邪氣,使身心早日恢復健康,是保健之道。
帝曰: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
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黃帝問道,陰陽為天地之道,如何應用到人身上?岐伯回答道,陽過盛時,人會出現下列八種現象:常感覺身體熱、腠理閉合、喘息粗重而有點前俯後仰動作、汗不出而發熱、牙齒乾澀、煩悶、嚴重時腹部脹滿而死,耐冬不耐夏。陰過盛時,則會有下列七個現象:常感覺身體寒冷、常出汗、身體常覺清冷、有時會冷到顫抖、冷到手腳冰冷、嚴重亦出現腹部脹滿而死、耐夏不耐冬。這是陰陽盛衰的變化,所導致病証的種種形態。
許多來自印尼的看護,喜歡吃辣,而且吃得很辣,長期下來,就會有陽盛身熱的狀況,腸胃常發炎,也常口乾舌燥,耐寒不耐熱。而許多人喜歡吃冰,久了也會有陰盛的現象,四肢不溫暖,有時會冒冷汗,肚子常不消化,有時會拉肚子,這些都是陰盛常見的現象。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黃帝接著問道,如何調和陰陽,以保健康?岐伯回答道,能警覺到陰陽失衡的後果,就會去尋找適當的方法來調和,以回復健康;但若不知及時調和,就會有早衰的情形。到了四十歲,五臟精氣已剩一半,日常行動逐漸退化;到了五十,身體逐漸有沈重感,也有著耳不聰、目不明的現象。到了六十,五臟精氣進一步減弱,體內氣血大為衰敗,導致九竅功能衰敗,五臟精氣空虛,七竅充滿邪氣,會造成常流眼淚鼻涕的症狀。本來是清陽出上竅,變成了濁陰出上竅的陰陽不調現象。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強健,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因此懂得陰陽之道以養生的,身心強健,不知者則容易衰老。陰陽之道是通達萬物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智者會靜觀通達萬物的陰陽之道,愚者則傾向探究不同的現象或症狀,探究差異性,就會探討不盡,而探究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道理,就會遊刃有餘。因此,懂得陰陽之道以養生的,能夠耳聰目明,身體強健,到老了還像壯年一樣,壯年時更加的健康。因此,有高明智慧的人深諳陰陽之道,能順應天地之道,安然自得,致虛極、守靜篤,故而能成真人、至人,壽與天齊,這是高明智者的身心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