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81期2022年10月
無諍門:諍者、煩惱之所緣;無諍者,與人與事,不起貪、瞋、癡之心,安住空諦,隨緣化境;復能設身處地,不使發起貪、瞋、癡之心,息諸煩惱,是無諍行門之妙義。
381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明法品第十八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爾時,法慧菩薩告精進慧菩薩言: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多所惠利,哀愍世間諸天及人,問於如是菩薩所修清淨之行。佛子!汝住實法,發大精進,增長不退,已得解脫;能作是問,同於如來,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為汝於中說其少分。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發一切智心,應離癡暗,精勤守護,無令放逸。
釋 疑
清淨之行,在調適身、語、意之行為,令使勿傷害他人,自己亦不為之傷害;如是修行,則能於煩惱中得見菩提,清淨業作,圓滿道行。
一切智心,具足一切知識經驗,普視一切眾生平等,突顯法界空性之智;令使眾生,離諸癡暗,精勤波羅蜜法,無令放逸。
經 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十種法,名不放逸。何者為十?一者護持眾戒。二者遠離愚癡、淨菩提心。三者心樂質直、離諸諂誑。四者勤修善根、無有退轉。五者恒善思惟、自所發心。六者不樂親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八者永離二乘、行菩薩道。九者樂修眾善,令不斷絕。十者恒善觀察、自相續力。佛子!若諸菩薩,行此十法,是則名為住不放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得十種清淨。何者為十?一者如說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於深定、不沉不舉。四者樂求佛法、無有懈息。五者隨所聞法、如理觀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禪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無有高下。八者於諸眾生,上中下類,心無障礙,猶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見眾生,乃至一發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猶如和尚。十者於授戒和尚及阿闍棃,一切菩薩,諸善知識、法師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養。佛子!是名菩薩,住不放逸,十種清淨。
釋 疑
住不放逸,依十種法,是菩薩行;行如是十法,可得十種清淨;故說是名菩薩,住不放逸、十種清淨。
和尚:於印度俗稱聖者、作烏社,意謂出苦行者。於新疆俗稱和上,意謂親教師。於《佛圖澄傳記》有和尚或大和尚之語,謂莫起惡心,和尚知汝。是華夏正史中記錄「和尚」一詞之始也。
阿闍棃:原於印度稱作教授。於教界,設阿遮梨耶,意謂軌範正行。後期通作阿闍棃,其意為「矯正後學者行為」,成為軌則師範;因此阿闍棃分類繁多,如授戒、授經、教授、引禮、羯摩、剃度、監察等等,於密乘中,更有傳法阿闍棃。
善知識:知者、知其心念。識者、識其形意。如是知識,予人饒益,引入善道者也!
法師:精通佛法,能實踐,能教授之師。於典籍中,約分五種;《辯中邊論》中,更說十種。何等為五?即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等。何等為十?即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講說及思修。
經 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不放逸,發大精進,起於正念,生勝欲樂,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無依處,於甚深法,能勤修習;入無諍門,增廣大心,佛法無邊,能順了知,令諸如來,皆悉歡喜。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十?一者精進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於諸利養、無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虛空。五者善能觀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諸法印、心無倚著。七者常發大願。八者成就清淨、忍智光明。九者觀自善法、心無增減。十者依無著門、修諸淨行。佛子!是為菩薩、住十種法,能令一切如來歡喜。
釋 疑
無諍門:諍者、煩惱之所緣;無諍者,與人與事,不起貪、瞋、癡之心,安住空諦,隨緣化境;復能設身處地,不使發起貪、瞋、癡之心,息諸煩惱,是無諍行門之妙義。
經 文
佛子!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十?所謂安住不放逸。安住無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滿足諸波羅蜜。安住諸行。安住大願。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觀,一切法皆無所住、猶如虛空。佛子!若諸菩薩、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
釋 疑
安住:安心不動,住入法行。譬如安住無生忍:於法無生無滅,安住實相;信受通達,無礙無滯,勤行不息,以至圓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