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法義 如來藏 煩惱是生滅門 菩提是真如門

    「了生脫死」,為生死大事而來到這世界。既然是出家人,當然就必須要學佛陀所有的道理方法,還要去熏習,去修行完成修養,然後不僅僅自己成就,還要幫助別人成就。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81期2022年10月

大乘起信論法義 如來藏 煩惱是生滅門 菩提是真如門
/白雲老禪師

 

這時段還是談如來藏,在上一個時段我談到如來藏裡業的種子,跟道的種子的關係。所謂業的種子就是煩惱,業的種子發出來的,不管是善的、惡的離不開煩惱。道的種子就是菩提,為什麼說業的種子一定是煩惱?因為煩惱的本身,是一個變化相,菩提的本身,是一個不變的。

 

我在上一個時段談到「業」依善、惡、無記而言,是一個變化的。菩提,是經過修行完成修養以後,才能成為菩提種子,所以談業、談道,就是談煩惱、談菩提。這裡面談變化跟不變,究竟在哪裡?依於如來藏裡的種子內涵,於顯現的時刻去發現它,這是業的、是煩惱的,這是道的、是菩提的。否則,就是我上一個時段講的,把一個善的行為,善的業種子,當成為是道,當成是菩提。

 

在此我要特別講清楚,業裡面善的也好、惡的也好、無記的也好,都是一種變化相。這話怎麼說?因為依於一個普通的人,跟一個學佛的人的差別,一個普通的人,通常是隨業而轉。而一個學佛的人,可以把原有的業,雖然同樣要承受果報,惡的苦果、善的樂果同樣要承受,可是可以把重的報轉變為輕的。所以他依於業,並不是善就一定是善,惡就一定是惡,因為善一不小心,可能善行裡已經有了一些後遺症,造成某一些傷害,反而就轉變為惡了,所以惡可以減輕,善也會起變化。

 

談這主題在佛法上究竟在說什麼?就是很多學佛的人,或佛教徒, 或是弘揚佛教的,只是從一個大前提,一個概念上面,好像我都是做善事,做一個佛教徒都是一份慈悲心,往往做錯了,還認為那不是自己的錯。因為什麼?初入門的學佛者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旦進入到佛門,先講什麼?就是慈悲喜捨,而後說很多的道理方法,六波羅蜜法,或八正道法,甚至九十波羅蜜法,這都是一些道理方法。

 

如果捨棄了佛法,把善行當成就是佛法、就是佛教,就大錯特錯,因為世俗人也會善行,不一定是佛教或是佛教徒,或弘揚佛法的人。尤其是所謂出家的弟子,如果把全部的時間,都放在善行上面,就忘了你是出家人。我並不是說,出家人不要有善行,因為畢竟現出家相就是人天師,就是有了佛法僧三寶中的「僧寶」相。既然有僧寶的相,必須要代表釋迦牟尼佛,介紹他的道理方法,要弘揚佛法,這是不可以改變的一個家業。

 

如果只是善行,我肯定說不應該做出家人,因為不學佛的在家的也可以有善行,用不著身為人天師範的出家人,只是做那些事。因為那只是色身上面的一個幫助,怎樣維護而已。世俗是以色身作為前提,出家人是以法身為前提。這法身不僅僅是自己修行,完成法身成就之外,還要幫助眾生從道理方法上面,去建立起知見,然後去深解去修養,也同樣幫助他們完成法身,才是出家人的事業。

 

佛為一大事因緣,來到娑婆世界,什麼大事因緣?「了生脫死」,為生死大事而來到這世界。既然是出家人,當然就必須要學佛陀所有的道理方法,還要去熏習,去修行完成修養,然後不僅僅自己成就,還要幫助別人成就。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果捨棄了這大前提,只是從事善行,不僅僅不能見道,從事善行如果一不小心,自己做了很多的惡業,自己還不知道!可以說當承受那些惡報,苦果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為什麼談如來藏要談業的問題、道的問題,談煩惱,菩提的問題?因為煩惱是依業的成份,所以有變化的現象,稱之為有生有滅的現象。菩提是不變的現象,不變的現象是什麼?是「真如的現象」。

 

如果以一個出家所謂「僧寶」,現人天師範相,不僅僅要對人能夠幫助,還要做天的老師,請問憑什麼?! 憑必須對佛陀的道理,不只是有些知見,還深入的認識了多少?所說出來的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是不是相同於佛陀的?何況知道了道理還不夠,還要實實在在去修行。

 

修什麼行?先從自己的身、口、意上面調理,然後慢慢使自己的行為,缺失愈來愈少,最後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修養,已經具備的修養,是從不斷的修行而完成的。一旦從不斷的修養,因為修行中間有變化,為什麼說不斷的修行完成修養?因為修行在過程中間,難免有放逸、有懈怠。有某一些或不管是惡的緣、善的緣、道的緣,或是業的緣,難免有這些遭遇過程,所以在修行過程中間有變化。

 

可是要完成修養以後,就不會起變化了,如果還會起變化,表示還是沒有修養,你只是在那裡修行。所以說,從貪、瞋、癡上面去造作的,完成的是業,最後所受的當然不是善就是惡,不是苦就是樂,還是在這煩惱中間,也就是業的世界裡過日子。

 

因為有這些問題,才要談到道,什麼道?是佛陀講的道理方法,怎麼樣面對因為貪、瞋、癡,而完成造作後形成為業的種子。所以佛陀提出來,有戒、定、慧的道理方法。什麼是生滅門?貪、瞋、癡就是生滅門,什麼是真如門?戒、定、慧就是真如門,可是這兩者的關係,我要特別強調貪、瞋、癡是業作的行為,戒、定、慧是道作的行為,這個要分別。因為業作的行為完成的種子,就是業的種子;道作的行為完成的種子,就是道的種子,或者叫菩提種子,這個完成就是一種修養。

 

修行只是一整個的過程,過程完了,才會有修養的成就,可是修養的成就,一定是來自不斷的修行。以電子來講,一個電子是一個單元,裡面有多少的成份?能夠知道的,有所謂的分子、原子、中子種種。是什麼?就是點點滴滴,這些點點滴滴組合起來完成一個電子,其實,談任何一個物器都是如此。一個電視機有螢光幕,有所謂電子印刷線路,有很多的配件,那些東西都是點點滴滴,把它組合起來,完成的一個現象,就叫電視機。

 

修行跟造業,在行為上都是身、口、意行為,然而是業的?是道的?差別太大了。因為是業的,一定是依於貪、瞋、癡這種欲望而去造作。如果依於戒、定、慧這種道的行為,就是修行。同樣都是身、口、意,既然會造業,同樣它也可以修行;也就是說與其造業將來去受果報,何不去修行辦道完成修養,種下菩提種子,這就是佛陀的理念。

 

只說如來藏裡面有什麼東西?有業的種子、有道的種子,怎樣的變化?怎樣的作用?好像都能講出來,可是這業的種子、道的種子在發出來的時刻,是相應於外緣,怎麼能把握這是業的、這是道的?這種生滅變化的,可以肯定都是業的種子,為什麼?惡受苦果的時候,就不舒服難過,受樂的時候,就很歡喜,甚至於得意忘形,它都是一種變化現象,或講生滅現象。要使這種生滅現象,完全生也不起,滅也不需要了,必須業的種子清淨了。怎麼去清淨?也就是怎樣捨業的造作,去從事道的修行,究竟什麼道?就是真如之道。真如之道就是不變的意思,不會再起變化,為什麼?從修行完成了修養,就完成了一個菩提種子,就不會再起變化。

 

所以,菩提不會再轉變為煩惱,或是道轉變為業;相反的,業不是轉變為道,而是業裡面可以去發現它的道,就可以捨業而取道了!談如來藏,只是談一些名相而不知道法,這跟我有什麼關係?一切聽天由命吧!該我的跑不了,不該我的勉強也沒有用,那叫做什麼「宿命論」,最後叫做「隨業而轉」。永遠沒有機會去突破業,去清淨業,永遠沒有辦法從業裡面去發現道,而完成你的修養。因為同樣是身、口、意在造作,能把握一個行為的造作,才可以從業裡面顯現道,從道裡面去完成菩提。

 

所以我一開始就說,很多出家的,一味的從事所謂的善業,打著「慈善事業」的名號,因為「佛菩薩是以慈悲為懷,就是學習佛、學習菩薩,以慈悲為懷,專門做這些善行。」我肯定說,就不該做出家人,不該現出家相,用在家的身份,那是很值得去稱道的。因為出家的不管是比丘、比丘尼,本身的責任,除了自度還要度他,不只是為眾生的色身打算,還要為眾生的法身成就。為色身的打算,最多還是在六道裡面輪迴,如果在法身上面成就,就可以出離六道、超越三界,可以成就佛菩薩,這是出家人的責任。出家人的天職是什麼?就是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最後還要圓滿。

 

如果只是從事善行,連自度也沒有,當然沒有機會自覺;我不是否定從事善行,我們出家人可以去幫助在家的,不要把善行弄偏了,讓他們知道善行一不小心會造成惡行,會產生很多的傷害,很多的後遺症。出家人可以用指導的地位,什麼指導?因為是僧寶,是人天師,是代表佛陀來弘揚佛陀道理方法的人,所以可以指導他們。

 

「善行」不是認為善就是善,因為善行是一個過程,善的結果如何?所完成是不是一種善的功德?的確不是嘴說說而已,一不小心造成了傷害,可能就是一個惡的種子的完成,這一點我要特別強調。我不是否定出家人去從事善行,出家人可以在旁指導,絕不是本身去發揚光大;所以怎樣做得更好,不要現出家相,用在家身份就可以做得很好。

 

以我一個比丘來講,如果用在家的身份,做這種慈善事業,我很稱讚。如果一個顯出家相者,只是從事這種慈善事業,做善行,可以說忘了自己是出家人。我在這裡不是罵人,也不是責備,而是一定要了解,佛法究竟在說什麼?佛法為什麼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不同?如果不能把握佛陀真正的道理方法,以及佛陀本來的理念、思想表現;就等於離於做為一個出家弟子應有的認識與了解、應有的發現,甚至應有的修養。

 

這是談「如來藏」,談煩惱會起變化,為什麼?談菩提是真如,為什麼不會起變化?以及所謂業裡面的善行、惡行、無記就是一個變化現象,還是離不開三界六道的輪迴;相反的,如果是以菩提種子去修行辦道完成的話,就是一個真如不變的種子。這就是介紹如來藏,談業與道的關係以及它的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