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恕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87期2023年05月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衲衣下的足跡 傳承與接棒
/恕
一、傳承的意義?
常聽到傳承兩字,是何義呢?傳,是傳授、傳遞;承,是繼承、領納,一般講“傳承”,泛指前輩、師者給予徒弟學問、技藝、事業...上的繼承,它的範疇很廣,小至家庭、家族的事業,大至國家、社會、團體,在思想、傳統歷史、價值觀念上的代代相傳,體現生命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二、佛法與禪門法脈的傳承特色
在宗教信仰上傳承也有不同的風貌,舉凡「學派、法脈、制度、教法、宗風」都有獨特的薪傳。尤其開山立派燈燈相繼,使法統發揚光大,無論何山何派,凡所有作為,都須上承師長之命,依教誡而運作。本文擬就「佛法與禪門法脈的傳承」,列舉四點如後:
(一)、佛陀拈花 迦葉微笑
當年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示眾,在場者罔測無語,唯獨迦葉破顏微笑,於是佛陀說話了,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便是禪法中所指出的「微妙法門」的「正法眼藏」,毫無疑議地是秘之於「無言智慧」中。佛陀將禪悟交付於迦葉,迦葉交付於阿難,輾轉傳授。所以禪法單傳直指,祖祖相授,自初祖摩訶迦葉直到菩提達摩,於印度本土,一直傳了二十八代;然後,達摩東渡,來到了中華,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再傳給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六代,而開展中國禪宗的流佈。
(二)、禪門法脈的傳承
這裡就列舉幾位祖師來說:
達摩祖師傳法給二祖慧可、五祖弘忍傳《金剛經》與衣缽給六祖惠能大師,以及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禪師之間的代代傳承:
1、達摩祖師傳法給二祖慧可: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師將圓寂,便召集門人說:「我的時間有限了,在我離開之前,想聽你們的心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師說:「汝得吾皮。」
尼總持說:「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師說:「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師說:「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師後,依位而立。
師極為嘉許地對慧可說:「汝得吾髓!」語畢,看看慧可,非常莊嚴地說:「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咐囑,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於是,把衣法傳與慧可,這是東土禪宗的第二代祖師。
2、五祖弘忍傳《金剛經》與衣缽給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惠能契應《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五祖弘忍大師處夜聞此句而透達大義,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不由得道出他心中的喜悅: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而完成「自性」的至高見地,五祖知道他見到本地風光了,於是密授衣?,告言:「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並說:「達祖初來,人未之信,故傳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
3、懷讓禪師與馬祖道一禪師、百丈禪師的師傳:
祖師們把智慧的佛法傳授給證悟心性的弟子,弟子領納繼承,正是這樣一脈相承,才使得佛法燈燈相續,源遠流長。因此禪門的傳承,接棒徒弟要得其師父的印證,將經論法義的宏旨與實踐的經驗接過棒來,再廣開師門度化接眾。相對的師者要找接班人,會先勘驗才給後人接棒,令其承先啟後,展開新遒。所以法脈的傳承不是簡單的一個繁衍,繼承的不僅只是生命的存在,還有創造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茲舉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禪師的師承來看:
六祖在廣東曹溪大宏宗風,隨學者眾;得法弟子中,以湖南懷讓禪師最能承先啟後,光大宗門,而其徒弟馬祖道一與徒孫百丈懷海,皆為宗門大匠。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與百丈共同創建了中國特有的禪門叢林制度,而百丈所立的清規,更成為後世叢林清規儀軌的圭臬,為中國佛教史禪宗叢林制度的奠基。
《禪門日誦》中還恭錄《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以見其「道在平常日用間」的老實風範,所以有傳承與接棒的肯綮,方有佛陀、祖師留給後世的諄諄教誨。
(三)、如來禪與祖師禪的本地風光。
達摩祖師西來東土,播種育苗,創造出中國祖師禪的背景,以致代代相傳,而至六祖惠能,正確地定下了宗旨,來弘揚中國祖師禪的思想與精神。無非是上承道統,下施教化;注佛光於東土,是為如來家業。所以才說「如來禪是源頭,祖師禪是推廣」;其實禪無所謂如來禪與祖師禪。
因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本師,佛的成就名字是「如來」,故依於佛陀經典的道理方法,發展出來的禪,或稱「如來禪」。另一方面佛陀也是祖師;如果一定要分別也可以;「如來禪」就是依於佛教經典而表現的禪的意境和修養;祖師禪是依於後人於生活中的修行過程,呈現各式各樣的禪的意境與接引手法,但強調的是其印證不離於經典之說,如為自我意識所認定的,就不能稱為祖師禪。
《禪的智慧》(二).295頁云:
「如何是佛心印?」
「如何是祖祖相傳底心?」
白雲野語:祖祖相傳,不以達摩而至惠能言說道統;依於禪法不立文字,不著言語,不著信物;但取直指,明心見性,印證契合之旨。有所謂「心印」者,當以覺悟(佛)為依歸,不可以「祖」為取向。
《禪的智慧》(三).P213云:
「莫問祖祖相傳如何?但得契應之印證於佛心,莫問從上宗旨怎樣?當行深般若於省要處.....」
《弦外之音》〈四十、蒲鞋道明禪師(陳尊宿)〉:
明禪師持戒精嚴,學通三藏,遊方契旨於黃檗大師;諸方歸慕,咸以尊宿稱之。
尊宿有何突出呢?茲舉一例:
僧問:「教意祖意,是同是別?」
師答:「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
......
教意、是佛陀的教誡,是法。祖意、是行者的成就,是證。從來依教如法,是修學之本,歷經正勤精進,持之以恆,是行者成就之方;最後,水到渠成,則證道矣!
《弦外之音》〈四十四、蒲鞋道明禪師〉:
僧問:「教意祖意,是同?是別?」
師答:「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
...教意,是佛陀所說之法。祖意,是善德所陳之言。
道明禪師但以青山白雲作答,應已透露弦外之音;只可惜,來僧盡在「問、答」.....知識之道,聞而思,思而修,修必如教;佛子學佛,依教如法,正勤精進,縱有他「意」亦不成障道因緣;終究可以住青山,追逐白雲,與大自然融和為一體!大德,自古有句,青山不礙白雲飛;著手處,座下的立足點如何?可不能無矢放的!.....教意是祖意的源頭,祖意是教意的延續;是同是異?當得契合,絕對相應!不然,自己活在自我的人法之中,所展現的止於人意,遠離祖意,當然也就扯不上教意了!
三、交棒者樹立的典範
◎「伽藍聚眾,道場度人,可不止於四事供養,亦不在於金碧輝煌;莊嚴地說,伽藍代表佛教,道場薪傳佛法;所謂如來家業,應該是繼往開來的事業。有所謂:『接力賽,不問誰為接棒,但問有棒與否?』
可不是麼!跑在前面,影響所及,不只是一根棒子,還得有好的成績表現!然而,多少人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作為,一味地計較他人的表現,強調一連串的『應該怎樣』;殊不知,前者是後者之師,可以青出於藍更勝藍,但必須有『藍』可循!
因此,若言接得,先說拋卻;若言拋卻,先說內涵;否則,寄望於時光隧道而改變前衍,那將是末世之妄,自承厚非,難得後人諒解,甚至造成後人更為艱辛。說說看,棒交接力,代代繼承;如何纔是交棒的樣子?!拋不是卻,所接是力。您以為呢?!」(《禪的智慧》二.p295)
◎「燈燈相續,佛光常照宇寰寰,就像是永無止休的「接力」賽跑;一圈又一圈,一個接一個,不停的跑下去──請問,跑的盡力嗎?看得加油嗎?尤其是,跑在前面的,手中握有棒子嗎?跑在後面的又如何?
遞棒、接棒,前面的領著後面的,如果,前面的沒有棒子,跑的也不怎麼樣?後面的後面,又將如何呢?」(《休庵拾粹》P16)
四、接棒者的修養與承繼後的推廣
前說:師承要「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於此,老禪師說:
「祖有仁德,凡有智德,不可以拘泥不化!縱然祖強於凡,或者凡勝於祖,都是喪盡兒孫之作!為什麼?只為虛空盡青藍的關係!
「基於時潮的流變,創造已是律定了的成為進步的標幟;也就是說:沒有創造,便沒有進步;毋泥古,重發現,解疑惑,入於『疑、思、悟』的三段論法中,去尋求完美的創造,才是行道者修學的精神。」(《禪的智慧》(一).p87)
結語
凡事都沒有個人可以獨力完成的,都必須集體創作,眾緣和合;世間事也不是一期的生命就能把一切做好,必須靠代代相傳。可見有傳承的事業才能長遠;沒有傳承的事業,總是曇花一現,能夠不斷的交棒、接力,才有無窮的希望。基於任何團體、事業要想進步、繁榮,未來考慮交棒時便要做到無私的傳賢、智慧的交棒,如此不但有助於人才的提攜及經驗的傳承,尤其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和諧,必能產生正面的影響與貢獻。
以佛教十方叢林來說,彷彿賽跑般,接棒的人跑一陣,把接力棒再交給下一位,傳承不只是看得到的典章制度,還有「家風」、「宗風」,譬如千佛山雲老禪提出的「清淨、莊嚴、淡泊」以及「謙虛、包容、共識」等精神理念,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體驗、實踐,潛移默化熏為個己的修養,所以不只是守成,還要把優良的傳統發揚光大,不斷的創造進步,這才是佛法薪傳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