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88期2023年06月
菩薩因為根機不同於聲聞,除了自我成就之外,還可以幫助別人成就。所以成就的本身就是一種功德,或是一種利益,這種功德、利益要回向,才能稱之為菩薩。如果得到這種功德利益,即使得到成就了,不回向的話就是聲聞。
《金剛經研討》
/主講:白雲老禪師
/整理:編輯部
下面講「一時」,是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是在那個時候,用白話講「一時」就是那一個時候;在什麼地方──舍衛國祇樹園。現在要談的一個重點在哪裡呢?「與大比丘」,比丘用台語講就是「乞食」,與「乞士」有差別,於色身而言他是乞食,於法身而言他是乞法,所以為養色身與法身而出家的,男的叫做比丘,也是一個乞士。 假使有人說:「老師父,你是一個乞士(要用閩南語的音是「乞食」)!你會難過?」我不會難過!說乞食也可以!我不生產也不上班,也不做什麼、也不拿薪水,怎麼生活?當然都是信施們大家來維護的,可是不要忘了,僅僅定位於一個乞食,只是一個討飯的人,還要乞法!說白一點,如果你是個比丘,只是四事供養具足,每一天過得很快樂很自在,最多只是一個乞食而已。也就是說,除了色身維護之外,必須要具足法身。具足法身從哪裡來「乞」?這個「乞」,包含了什麼意思?用白話講,要很虛心的去學習,要能放下自我去學習,有這種意思在裡面。
比丘在原始佛教,就是佛陀時代;原始佛教最簡單的分隔方式,就是佛陀的時代。那時候建立起來的比丘,都是聲聞比丘,菩薩比丘只有中國人才有!為什麼佛陀時代都是聲聞比丘?因為當初佛陀──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跟在身邊的出家眾,可以說都是從聲聞而得。也就是聽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方法去修養,從聲音聞而得叫聲聞。那時沒有「菩薩比丘」,因為比丘本身的範圍就是一個聲聞者,加「菩薩」兩個字,為什麼說不倫不類?要瞭解聲聞比丘是聞聲而得,從修養而到達成道的成就者,這種出家的比丘,只要自己能夠成就道業就可以了,不在意別人。
菩薩呢?特別強調要回向!我們常常回向功德,對不對?聲聞比丘沒有回向功德,菩薩才有回向功德,問題是在--聲聞的根機是小根,菩薩是大根。也就是說他的根機不是很好,因為本身條件有限,所以只能夠自我成就。根機非常利的、好的屬於菩薩類。菩薩因為根機不同於聲聞,除了自我成就之外,還可以幫助別人成就。所以成就的本身就是一種功德,或是一種利益,這種功德、利益要回向,才能稱之為菩薩。如果得到這種功德利益,即使得到成就了,不回向的話就是聲聞。要「能」回向不是回向就好了;「能」是要具備能力,要有條件的,所以「回向」兩個字用白話詮釋:「把既得的利益,給更多的人分享」這叫做回向!
既得的利益,已經得到了的,並不是說現在或布施供養五塊錢,然後回向功德,變成五百塊、五千塊。不是說回向功德大嗎?五塊會變成多少?現在買一張彩券起碼也要五十塊,對不對?這不是中彩券!回向是把既得的利益,這種利益是饒益性的;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給更多的人分享,這才叫做回向功德。就可以發現聲聞是自度,稱做「小乘」,菩薩呢?自度還要度他,自利還要利他叫「大乘」!這裡面又有問題了?「乘」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人念「剩」(大剩、小剩),乘是乘載的意思,小乘也就是說乘載的能量是單獨的、單一的。所謂大乘呢?乘載的能量是多數的。如果說是剩,剩什麼?再講一個字也是笑話!《楞ㄌㄥ´ 嚴經》都念「楞ㄌㄥ`」嚴經──都變成「二愣ㄌㄥ` 子」了!我敢說你們所聽到的,包括自己說出來都是──「楞ㄌㄥ`」嚴經。所以經典上面的一些內容,千萬不要用地方方言去解釋。
談到比丘就會想到比丘是個人,僧伽呢?是所有的比丘;也有解釋僧伽是三個人以上,僧伽翻成「眾」是可以,不是不可以。僧伽就是比丘眾,不一定是三個、四個?有很多人硬要在這中間找碴!究竟是三個還是四個?「眾」,兩個人以上就是眾了,不一定非要三個人不可!如果念中國文學、講文字學的,我這話就有問題了?「二」不稱之為眾,要「三」才稱之為眾!這是中國文字上的認識,可是現在是以僧伽在梵文裡面的含義,「眾」是多;單一的絕不叫多,二以上就是多,是用這種方式去看。這都是在經典上常有的一些名詞。
比丘後面有一句話「千二百五十人俱」。常常有人問我,經典講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不是剛剛好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而且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是不是都是比丘?這都值得思考,對不對?看佛陀火化以後,得到舍利八萬四千;經典到處都有百千萬億,很多這麼的數目字,不要在那上面做文章!看到佛光山去禮佛指的,報紙上說有十餘萬人,要有十萬人以上才可以,有沒有十萬人以上?十萬人不是個小數目字!這都是形容詞,用一個概數來講。所以千二百五十人俱,最要緊的重點是在那個 「俱」字,「俱」是什麼?有很多人說《金剛經》是對出家人講的!我說是胡說八道!道理在哪裡?因為這個「俱」,前面談到比丘,後面有一個「俱」,就包含了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出家都有,甚至於還有佛教以外的外道!
講到外道,要聲明一下,不要把「外道」這名詞,看成好像是罵人家,很多人說:「師父,你是外省人!」我是外省人沒有錯!我不是台灣人!如果把字再濃縮一點呢?「外鄉」──住在某一個地方,這是「鄉」對不對?假使住在關廟,我是關廟鄉人!從關廟鄉過去有歸仁、仁德、新化,他們都是外鄉人一樣的意思;外道是以佛道以外之道,不是罵人的話。講外省人其實是外鄉人!更縮一下,連姓氏不相同都是「外姓」呢?不能說我姓陳,大家都要姓陳,所以不是用這種方式去看!有些人對一些名詞很計較,尤其現在台灣政治環境下的省籍情結。台灣現在連省也沒有了,只有縣市,還有省籍情結嗎?談「俱」,比丘在這裡是一種代表性,還包含了比丘尼,甚至於沙彌、沙彌尼,或是優婆塞、優婆夷,就是所有在家、出家,甚至於外道都有,參與的那些人不只是比丘而已,這一點要注意!
「爾時」,是那個時候、那時。「世尊」用口語說,就是為世所尊敬的,叫「世尊」!為什麼要這麼講?因為它不是一個專利、專屬的。很多人談到世尊,就想到是釋迦牟尼佛。如果看過別的經典,就知道世尊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擁有這名詞。凡是成就了佛陀,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成就者,都可以稱之為世尊。事實上講到世尊就會想到佛、如來這些名詞,如來十號是說如來名號有十種,嚴格說包含如來在內有十一個。念課誦的時候,就會念到應供,也是如來;正遍知、善逝、世間解…,每一個都是以如來這個概念來說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凡是成就了佛陀,就是完成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都包含有十如來的成就,它不是十個如來;前面談了九個,加上──佛、世尊有十一個。事實上呢?佛包含前面九個這麼的內涵。
如來,可以說是從怎樣一個環境來,來什麼?來修行辦道所完成的一種修養,這種結果叫做佛!這個佛是為世所尊。所以通常談如來十號,那個名詞不太理想,因為是人做出來的。為什麼?照數目字算,其實算來算去有十一個不是十個,前面九個是說成就佛,具備如來這一種的修養,包含九種完成結果到達佛果,完成了這一種為世所尊的、為世間所尊敬的。所以談到世尊,不要只是擺在釋迦牟尼佛,可是這裡在講釋迦牟尼佛,因為講那時候的釋迦牟尼佛,談他的作息、生活狀況。
大家看經文:「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食時」不是正在那裡吃,是該吃飯的時候叫「食時」。如果說:「就在吃飯的時候,後面還要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去乞食」,沒有那麼解釋的?是該吃飯的時候,由釋迦牟尼佛領著,大家披上袈裟,拿著缽。「缽」是什麼?就是出家人吃飯的飯碗,叫做「應量器」!為什麼要說應量器?因根據食量持的缽有大有小,為什麼有這種規定?如果吃三碗飯,缽大概就只能裝三碗飯,如果吃一碗飯,缽就只能裝一碗飯,是用這樣方式。為什麼說「應量」?應食量而言。出家講究持缽是一種莊嚴的,現在反而把缽當成一個什麼呢?當成一個法物、神器擺在那裡。這裡是談不管是著衣、持缽都是一種生活的情況,也就是他的作息。
「舍衛大城乞食」這環境是在舍衛國那個城裡面;如果說在台灣,講北部在台北,南部在高雄,是這樣的情況,是在舍衛城那裡乞食。談到乞食稍許介紹一下,在中國的早期也是乞食,一直到百丈懷海禪師建立叢林制度以後才不乞食,這裡是談佛陀時代乞食,乞食是有規定的,第一個不可以選擇性的乞食,不能說某一家有錢,供養的食物比較好,貧窮一點的供養的食物比較差,就選那個好的,不可以有選擇!要怎麼樣?要次第!也就是按照順序,經過一個村落,從第一家開始乞食起,不管好吃、不好吃的按照順序;也就是關係到有錢、沒有錢,供養食物的好、壞,按照順序乞食,還有一個規定,不得超過七家!
如果托缽乞食走過一家,人家不給,走過一家也不給,經過七家都沒有人給,不可以再到第八家去乞食。這說明什麼?你不夠資格受供養!因為你的修養有問題,所以次第乞食不可以超過七戶,這是講乞食的概念。在這裡要提另外一個問題:「在泰國人家給雞魚鴨肉怎麼辦?」過去幾十年我聽到很多的法師說:「假使人家給雞魚鴨肉,於缽內放一片樹葉子,跟原來的飯菜給它隔開來。」這怎麼發明的?
好多年以前,在四十、五十年代,台灣有一位歌星到泰國作秀回來,參加一個綜藝節目,主持人問他去泰國有什麼心得,他說最大的心得:「泰國和尚吃肉!」他的評語可以叫做「少見多怪!」因為在泰國,人家給什麼吃什麼!很多人因為這種情況,把這些搬到中國來看出家人:「看那個和尚吃魚、吃肉,看那個和尚怎麼樣、怎麼樣…。」他忘了和尚也是人!在戒律沒有這種規定要求,戒律裡面只說不殺生,沒有說不可以吃雞魚鴨肉。為什麼要講這個話?五十年初我寫了一本小冊子叫做:《菩提大道》,裡面寫:「…吃素,不是修行辦道,譬如馬牛羊都吃草、喝水…」就因為這麼兩句話,多少人把我罵死了!
其實我是解釋「法」──人都執著於相;這一部經典談的就是「相」,怎麼樣從有相突破而顯無相,學佛還在相上打轉,不是學佛!世俗人本來就是局限於相上,以人的平等來說,沒有錢的人就吃青菜蘿蔔,有錢的人吃鮑魚、滿漢全席。不要忘了他是人,與「法」究竟有沒有衝突,這要考慮?如果出家人吃葷的,於戒律而言,他殺生沒有?如果不是自己殺,也不是叫人家殺,也不是專門為他殺的,可以吃!根據什麼?因為經典上有三不淨肉、五不淨肉、七不淨肉!肉食的東西,在這些條件之下可以吃。可是不要忘了,還是不清淨的,只是於戒律沒有衝突。在此,不是鼓勵大家一定都要吃雞魚、鴨肉,吃素不會成道不是這個意思!
每一次講到這些,很多人把我的話斷章取義傳出去:「白雲老和尚說吃素,根本就不是學佛!」學佛要幹什麼,不殺生的精神在哪裡?培養慈悲心!殺生的行為是一種殘忍,學佛本來就學佛菩薩,佛菩薩是大慈大悲,所以才有戒律,真能做到完完全全不殺生嗎?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的!走在路上也會踩死螞蟻、踩死很多的昆蟲,即使坐在家裡面,到了夏天,不小心一巴掌就打死蚊子,不是殺生嗎?戒律的目的是提醒,這樣做不好,不這樣做可以培養慈悲心,法在哪裡?在於不殺生是為了培養慈悲心,所以談乞食還要看他的環境。
經典上說佛陀那時候在什麼地方;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既然學佛,不要在相上打轉,不要去看那些表面。看佛龕「金爍爍」夠莊嚴的,有了問題它能回答你嗎?我不是否定那一些,不要忘了,那些是精神的一種作用,譬如禮佛,看到了佛像,就想到佛陀的智慧。所以為什麼講為世所尊,稱他為世尊呢?只是看那個泥塑木雕的裝得再漂亮,就算是黃金打的就真正莊嚴,泥巴做的就不莊嚴嗎?不是在相上面,而是在他的精神上面。有一個笑話:過去某軍閥是一個省長,在朝會的時候喊口號,第一句喊說:「國父不死!」他忘了還有兩個字,旁邊司儀就說:「還有精神!」他說:「還有精神!」所以不要忘了「精神!」──國父精神不死!
學釋迦牟尼佛,還是學他的智慧、精神。有很多人動不動就是八相成道!你想八相成道,現在趕快死掉!頭一個,先要找一個帝王之家投胎,這個頭一相你就沒有把握了!很多人打坐,都學那個泥塑木雕的樣子,哪裡是叫「學」?「學佛」我講了──佛是覺悟的意思,學佛是要學如何去覺悟,憑什麼覺悟?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