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象器七箋》這本佛教工具書的規定:所謂「長老」,第一個一定是曾經做住持已經退位了;第二個年齡要在七十五歲以上;第三個凡是曾經當過住持而今退休了,有一個環境稱之為「寮」,叫做「長老寮」、或者叫「退居寮」。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89期2023年07月

《金剛經研討》
/白雲老禪師

 

接上期:

學釋迦牟尼佛,還是學他的智慧、精神。有很多人動不動就是八相成道!你想八相成道,現在趕快死掉!頭一個,先要找一個帝王之家投胎,這個頭一相你就沒有把握了!很多人打坐,都學那個泥塑木雕的樣子,哪裡是叫「學佛」?「學佛」我講了──佛是覺悟的意思,學佛是要學如何去覺悟;憑什麼覺悟?要有智慧!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這段文字,是釋迦牟尼佛在講經時,通常有的禮儀,是在什麼時候表現?釋迦牟尼佛在任何一個法會,任何一個時間裡,介紹某一些道理方法,都會有一位上首,什麼叫做「上首」呢?以現在佛教的名詞來說,就是「班首」;這麼一個法會裡面,就有一個大弟子,或者大菩薩做代表性的提出問題,在提出問題之前的一個禮儀。

 

先看「長老須菩提」,「長老」究竟是什麼的情況才是?根據《象器七箋》這本佛教工具書的規定:所謂「長老」,第一個一定是曾經做住持已經退位了;第二個年齡要在七十五歲以上;第三個凡是曾經當過住持而今退休了,有一個環境稱之為「寮」,叫做「長老寮」、或者叫「退居寮」。也就是說要成為長老,在這三個情況之下,差不多就可以認定。常有一些記者採訪我,或者是學佛的人來找我聊聊、問一些問題,稱我為長老。我說:「你是不是要我下台了?」因為如果現在是住持, 絕不可以稱為長老,這是一個大前提;年齡一定要七十五歲以上,跟社會上的公教人員的退休年齡,是不相同的。

 

須菩提──在佛陀的弟子中是十大弟子之一。當時的背景:「在大眾中,即從座起」,是說在這個聽法的法會裡,參與的不管是一些什麼人,在這時他站起來,「偏袒右肩」──南傳的袈裟像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他們披的袈裟,右邊的肩膀通常是蓋起來的。可是在法會中,為什麼那麼莊嚴的環境之下要請法,反而不把右肩蓋起來,要袒露?這關係佛陀在世時,有很多的外道,其他不信佛教的人,因為看到佛陀學派開創以後,信任他的、崇拜他的人愈來愈多,就有一些人想辦法,要把他害死,有一次一個外道假扮沙門──不是比丘,是沙門,「沙門」是什麼呢?就是修行的人,因為過去有一個禮儀,假使要向釋迦牟尼佛請法,必須走到他的前面,抱著釋迦牟尼佛的腳,兩個膝蓋跪在地上行禮,這叫做「抱足禮」。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兩足尊」不是釋迦牟尼佛兩個腳特別尊貴;「抱足」也不是認為他的腳尊貴而去抱他。真正的含義,「足」是一種實踐的行為,要腳踏實地才能走。求什麼呢?求福報、求智慧,相當於現代五體投地的禮;拜下去兩個手翻過來,這兩個手翻過來是右手求福、左手求慧。很多人不太瞭解,要把兩個手翻開幹什麼?順便講一講通常犯的毛病,「五體投地」兩個手翻過來求福、求慧,可是很多人一翻過來就抓拳頭,好像要打架的樣子,這是錯誤的。

 

拜下去手翻過來,同樣再翻過來就可以了,為什麼呢?不是有一個頂禮、合十、問訊整個這麼一套的動作,這表示求福求慧,已經領受到了。領受到了把它擺在人最尊貴的地方是頭,兩個大拇指超過眉毛用頂戴的方式,這叫做頂戴。所以拜完了以後,兩手合十,然後領受,然後頂戴,這是五體投地的禮儀。在佛陀時代不是這種方式,是抱足──抱著佛陀的兩個腳求福、求慧。因為這種禮儀,就有一個外道,在袈裟裡面藏了一把刀,刀剛好是放在右脇,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拿刀去刺殺釋迦牟尼佛。本來袈裟是要把右肩掩蓋起來的,因為發生了這種事,就改變要偏袒右肩,也就是右肩露出來的話藏刀不容易,為什麼?因為著袈裟繞過右肩,披下來這個地方很短,拿東西比較容易,如果藏在左邊有衣服圍著並不方便,這就是偏袒右肩的由來。

 

再看「右膝著地」,在中國是五體投地,而兩個腳要跪下去、合掌,這一種姿態叫做「胡跪」,不是漢人的一種禮,漢人的禮是單跪右膝著地;而兩個膝蓋跪下來,只有對天、對父母、對老師、對長者有雙膝跪下的時刻,平常不管什麼,都是以右膝單膝跪,這裡講右膝著地,是一個比較通用的一個禮儀。「合掌恭敬」,合掌又稱為合十,十個指頭合在一起叫合十,也叫做合掌,這也是一種禮。學佛的人很多對禮方面,往往太過於虔誠了,見著法師就拜,於正式五體投地頂禮不是一件小事,通常是求法。一般見面合掌就好了,為什麼?合掌的本身就是一份恭敬心,相當於現代人,見著面握手是一樣的,是一種禮節。所以常常有很多來見我,動不動就拜下去,我就會講一句話:「你不要拜,你再拜我就少活幾歲!」這是很莊重的一個禮儀,是於法有所求。受過菩薩戒都知道,通常在家居士跟出家的說:「頂禮法師三拜!」這個法師應該要很謙虛的說:「問訊」,就是合掌就好了。假使來不及,禮已經拜下去了,他會趕快說「一拜!」可是現在有很多法師大呼呼地坐在那裡,受人家三拜,說起來並不是一件好現象!

 

通常禮佛禮三拜,是一個正常的行為,一個出家人︱比丘或者比丘尼依於責任,可以說荷擔如來家業代佛宣法,就是代替釋迦牟尼佛宣示他的法。假使做不到這點,受人家三拜,拿什麼面對?不是謙虛,我最害怕人家就是一見面就拜,尤其有很多來不及喊他,就拜下去了。我說:「一拜。」他非拜三拜不可,不要以為非拜三拜不可,認為這是慎重其事,很尊敬,這叫做:「我慢禮!」為什麼?出家人已經叫你一拜,偏要拜三拜,就有我慢的意思存在,說白話就是不聽話。這是講合掌恭敬頂禮的這些禮儀。

 

其次看「而白佛言」,「白」就是表白,對釋迦牟尼佛提出他的意見。「白佛必有言」是說面對佛有所表白的話,一定要有內容。這個內容是什麼?所謂「必有言」不是有話要講,而是很多人在求法的過程中,往往問問題,一開始就沒有分辨清楚;不錯!出家人是三寶之一,具足三寶相也應該具足三寶的條件。可是當我們去面對出家人,必須先跟他的侍者(一般叫做秘書,出家人稱之為侍者)打招呼,你想找這位師父幹什麼?為什麼要這麼說?通常在家要見出家,一定是求法!可是幾百年來幾乎真正求法的人不是很多,反而關係到一些個人、家庭、前途、事業、病苦的問題,甚至於運氣不好,遇著一些什麼古怪的事情,幾乎都是問這些比較多。

 

大家有沒有這種記憶,通常大家一見著我沒有開口之前,我就先會問:「你有什麼問題?」這一句話講的是「法」的問題。因為出家人按照天職,只介紹佛法;包括你在修行過程中,不管是誦經、或是一些修行的法門也好、或是某一些經典裡面,所不能理解的一些障礙,通常都是問這一些。所以為什麼要告訴侍者,你要幹什麼?因為出家人,如果接受在家約好想幹什麼?這個法師通常會坐在那裡,兩腿盤著、閉著眼睛,一直等到你進來才會睜開眼睛。

 

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在台灣沒有這種設施,過去我在大陸的天岳山做方丈做了三年,為什麼拔腿就跑,因為那種日子不好過!早晨自己有早課,晚上有晚課,除了早晨、中午飲食,晚上休息之外,其他的時間,都是在方丈寮;前面有一個小的香案矮矮的,不像現在坐太師椅,幾乎都是坐在蒲團上。如果你不是求法,這個和尚不會坐在蒲團上,會由侍者引領你到客廳,也就是「客堂」。在客堂裡什麼都可以問,什麼都可以談,甚至於聊天喝茶都可以。可是方丈寮──方丈坐的地方稱為「法座」,只談法不談世間的事。所以為什麼要先跟侍者說明白,你要幹什麼?其實在關廟菩提寺方丈寮有這種設施,有方丈打坐的地方──法座,也有客廳,可是這種都用不上。因為現在求的是世法,不是佛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