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氣功

    氣功(炁功)是透過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鍛鍊方法,可達到強身健體、健康身心、抗病…、開發潛能等目的。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89期2023年07月

漫談氣功
/詹天賜

 

75漫談氣功

  提到氣功,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健康與武術,不論是靜坐、站樁,還是太極拳、八卦掌、外丹功等,都與氣功有關。根據維基百科,“氣功(炁功)是透過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鍛鍊方法,可達到強身健體、健康身心、抗病…、開發潛能等目的。”氣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潛能,可透過三種調和 (調身、調息、調心),來達到提升健康狀態的目的。但氣功的氣究竟是怎樣的氣,維基百科也指出:“氣可以用來指涉生理現象,如營氣衛氣、宗氣、濁氣等等。這處用的概念有點不同 … 關於在氣功裡「氣」的本質,還沒有定論。”可見氣功的氣,與中醫談的營氣、衛氣、宗氣是不同的,但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其本質為何,並沒有定論。它既不是食物進腸胃所運化的水谷精華,也不是肺部所吸入的清新空氣,更不是純粹的先天元氣,它是否來自這三種氣所化生而來的,還是有其它的來源,至今依然沒有定論,在學理上仍然存在許多不同的假設,依然停留在猜測的階段。但“廣義而言,氣是「能量」的統稱”,用能量的角度來看氣,氣就是一種能量,對健康而言,它就是一種正氣,能提供正能量;而對練功的人而言,它可以提供額外的能量。

 

  在中醫學理上,並沒有提到氣功,正如維基百科指出的:“氣功在歷史上處於民間流傳的狀態,並形成了醫家[5]儒家[6]道家[7]佛家[8]、武家[9]等眾多的流派。醫家氣功強調保健、延年,道家氣功講求性命雙修,佛家密宗氣功講求明心見性,武術氣功則注重強化肌肉,發勁等技擊應用。”氣功流傳在民間,除了醫家、武家之外,儒釋道也有流傳氣功的說法,尤其是武俠小說,或是民間的布偶戯,都廣為流佈。民俗各種的技藝表演,也有許多展示氣功的,如鐵頭功、鐵沙掌等,都可見到“運氣”的過程。由於氣是如何產生的,它有何作用,都存在一些神秘感,因此,民間雖廣為流傳,但在中醫學理上仍未登大雅之堂。

 

  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氣功,我們會想到曾任台大校長的李嗣涔教授與曾任職國科會的陳履安主委。陳主委有鑒於大陸對氣功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因此他希望我們也做些這方面的研究,於是找了一些學術界的精英,來進行研究;其中李教授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碩,他並提出許多獨特的見解,本身也有氣功的實際體驗。在李教授的“氣功與人體潛能研究的歷史回顧”一文中 (註一),他提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參與了國科會的研究計畫,開始練習氣功及研究氣功,從科學的探討及親身的體驗中,逐漸地發現小時候所嚮往的武俠世界,竟然有部份是真實的:氣集丹田、打通任督二脈、大小週天、寒冰掌、 赤焰掌、透視力、念力、茅山術等等,居然真有其事。”一個學術精英,憑藉著對氣功的親身體驗與探討,承認氣功的作用,進而承認人體的一些特異功能,並以科學方法進行探討,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認為:“隨著科學探索的逐步深入,我們也發現,氣功與伴隨而來的人體特異功能,不但不是迷信, 反而是人體科學上的高層次問題,是一個充滿向人體生命現象挑戰、徹底了解宗教現象的巨大領域。”探討涉及生命系統的奧秘,尤其是宗教層次的問題,這在科學研究上是十分大膽的嘗試,可見李教授的研究決心與毅力。

 

  李教授的研究是由體驗氣功開始,依“禪密功”的口訣,練了15分鐘沒有感應,後來又練了二次,依然沒有感應,後來他想到躺著練也許是最好的方法,於是他“跳上床上,全身放鬆,開始練功,當然不知道什麼時侯就睡著了。奇怪的事卻在那天半夜發生,我突然在夢中醒來,只覺得腹部全部繃緊,然後感覺開始集中到肚臍下面一寸左右的一個小範圍內(丹田),並開始沿著任脈向上傳導,經過胸口的時候,整個呼吸停止,感覺很可怕。” 這種氣集丹田的經驗,使他對日後氣功的科學研究,有了很好的起點。由此可見,氣功的氣雖然不能確知其何來何去,它的本質依然說不清楚,但當事人是可以感受到的,感應氣的起點常起自下丹田。也就是說,氣功是可以“內証”、“自証”的,有氣功的人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氣功的存在,只是這種“氣感”對一般人難以描述,有著講不清楚的感覺,這對講究一般性的科學,也是很難獲得承認的。正如經絡的存在,極少數人的內觀或經絡敏感人的感受與陳述,仍因缺乏一般性而未為科學所承認。

 

  在李教授的另一篇文章“氣功與人體特異功能的科學觀”(註二) 中,對氣功的理解是:“至於「練氣功」就是在修練身體以致於達到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狀態,簡稱為「氣功態」(錢學森 1981)。其他如「氣」感,「氣」行任督二脈,「氣」行大小週天則是當身體處於氣功態時,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現象 … 總而言之,「氣功」就是運用意識的作用,對自己身體及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達到一種新的生理狀態--「氣功態」的一種工夫。”氣功研究中有許多的研究係針對已進入氣功態者的生理狀態作研究,包含手掌及臉部溫度發生的變化、內臟產生的蠕動、及腦神經的反應等。除“氣功態”外,對於“入定態”者,其腦波的反應也成了研究觀察重點。此外,李教授並以撓場的觀點,來詮釋氣,而有所謂的“氣場”。這些研究在科學界是有爭議的,要持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需要有學界名人的勇氣與擔當才行,在大陸因為有學界泰斗錢學森博士的提倡,才能有諸多的研究成果,而在台灣,有李校長的提倡,氣功的科學研究,仍可持續進行。由哲學領域轉入管理領域的管理哲學家邱吉曼 (Churchman) 曾提到進階科學,對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問題作科學研究,可以說是一種對進階科學的探討,批判與爭論雖在所難免,但仍然值得探討。(未完待續)

 

註一:https://sclee.website/mind/

註二:https://www.ios.sinica.edu.tw/events/seminar/religion/李嗣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