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捕風捉影尋禪

雲語書摘 捕風捉影尋禪
/若知

 

禪是什麼?

禪是了生脫死、即身成就的法門之一。

以禪為修行法門,以臻覺悟解脫之目標,整個生命如此行履的修行者,就稱為「禪行者」。

禪行者又可稱為禪和子,「禪」是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慮,所以禪行者就是以靜慮為修行法門而成就的行者,通常他們是大乘行人,所以禪和子所呈現出來的風範是隨和的,只不過老禪師說:能做到生活上的隨和容易,要做到道的隨和不容易。

雲公老禪師曾說過:「禪是我的生命!」

我們在〈禪行者之歌〉中,可以讀到老禪師吟詠的禪道佛心的禪悅法喜,同時也可以體取到禪行者尋道、求道、行道的那份艱辛。

一般我們都知道,禪是講究要明心見性的,所以面對自我也是要毫不留情面的!

禪行者究竟是誰?難道只是作者嗎?!

朋友!千萬別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也因此老禪師在〈緣起〉中提出:

禪行者是誰呢?

是你?是我?是他?     不是!不是!不是!

是誰?是誰?是誰?     是你!是我!是他!

所以讀時,必須隨文而思惟,才能找到自己與禪行者的關係;而且不能起執著,必須要「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老禪師特別提醒禪和行者說:

禪行者猶若虛空,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無所不在,卻又無覓處。

必須體會到:

*禪行者不是別人,更不是偶像,而是一個道地的、可靠的、可信的……自己!

*要能運用他,發揮他;隨著〈禪行者所歌〉,去明見自己、覺悟自己,以至於圓滿成就自己。(他――意指自性之用)

*小心而謹慎,正受而清淨,在寂靜的世界裡,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等持行三摩缽提入禪那,悟無上菩提。)

可見《禪行者》一書中,即是老禪師提揭的入於正覺的法要,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挖寶!

首先,要對「禪」進行認識:

禪的本義有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義,以及靜慮的涵蓋義,靜慮即是「定」的內涵,但老禪師告訴我們,這不是一種屬於欲界與色界的心之定法。

為什麼這麼說?老禪師在書中提到禪的旨趣說:

「禪在名相上雖然兼具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靜慮等的涵義,但是,於體、用、相、境上剛好是分別契合的;所以說:禪的旨趣不是欲界和色界中的心地定法,而是一種如實慮知的涅槃妙心。……正相應了釋迦世尊所付囑『吾有正法眼藏,實相無相,涅槃妙心,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的法要。」

在這一大前提下,那麼禪行者應住何境?也就是什麼是禪行者禪定的意境狀況?  

雲公老禪師曾提到:「寂靜思慮於正念中,不著定相,不染諸境,入於無念以為宗,無相以為體,無住以為本,切忌灰身滅智,耽於空亡,淪於木石之流。……」就像:

  月夜荷塘蛙躍水,

  禪心盡在漣漪,

  任它月移 更漏 蟲啼,

  依舊靜慮、澄心、不動!

這是境?還是相?

所以說:若不能捨意念、離心識,則怎麼也只是轉在境、相之中!(見第6頁)

其實我們要知道,禪最忌諱執著於聲色語言,亦即在「相」上討生活,所以必須把握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但務必切記「無不是沒有」的法要。

正如老禪師所提示的:

問:禪法有無原則?

答:於體用相境中相應者是!

雲公老禪師曾說: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包括體、用、相、境。

接著下文,老禪師提到禪法的體用相境是值得我們去思惟的:

問:如何是體?

答:虛空。

問:如何是用?

答:虛空。

問:如何是相?

答:虛空。

問:如何是境?

答:虛空。

問:無有分別?

答:有分別。

問:既然有分別,為何盡以虛空對之?

答:虛空的種種即是分別!

問:如何分別?

答:空性即體!   光亮即用!   雲雨即相!   陰晴即境!

在佛法中,所謂「空性即體」,這點體認非常重要;常人說空即著空,以為空就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了,那就錯得徹底了。

老禪師指點:說空要依於「有」來認識,因為凡是人的問題都是源於「有」,而佛法中所提到的「空」、「非」、「無」等都不是否定詞,而是經修持後的體認,於「有」的認識及突破,具有體、用、相、境的內涵,不是只有物質的「相」以及感受的「境」而已。

所以老禪師說 :「若不能捨意念、離心識,怎也只是轉在境相之中!」換句話說,禪行者所從事的就是敲骨刮髓,轉化自我,脫胎換骨的事業,唯有徹底突破了我,才能產生「非、空、無」等之修養,才能完成:

  「空性即體;光亮即用;雲雨即相;陰晴即境」的圓滿真如果實。

這也就是雲老禪師在〈禪行者之歌〉、〈禪行者之旅〉等文中所引出的親身體驗,如何能歷崎嶇如履平夷、化屈辱的意識而為智慧的承擔?

這便是雲公老禪師在他老禪的著作專輯中所留給我們取之無盡的修行法要和心靈饗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