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3期2023年11月
可是即使見道,也只能說完成了一次的見道,或一期的見道;必須要同樣的事不會再犯,甚至更多不同的事也不會犯了,才能叫「成道」。所以見道、成道的距離,是相當的大。
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下之一)
/白雲老禪師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譬如以酒來調藥、泡藥,把它當成藥來治病,是可以方便的,而這則是屬於道。
可是以世間的法來講呢?它只是一個「好不好」如此而已。所以談修,絕不只是說「講話要小心、身體的行為要小心、人的意念要把握」,如果只是在身口意三個前提上面去作文章,很可能最後只是撇開不好的,怎樣去把握好的,也就是說,惡的不做、拼命行善,如此而已,所以說這不是一種道的修養。
知道「修」於道與業的關係,還要瞭解剛剛我說的,修叫做修行,是修身口意的行為;怎麼修?就是要去修正它;因為身口意行為可能有偏差,所以去修正它,可是這種修正,可能只是一次的現象;什麼叫做一次呢?譬如:現在有這種行為,知道不可以做,這只是一次的行為,是不是永遠遇著同樣的事都不會做了呢?何況還有更多不同的事,是不是都不會做了?
所以說有一期的行為,而一次的行為並不表示就已經見道。再說「見道」,還必須要真正合乎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才叫做見道。可是即使見道,也只能說完成了一次的見道,或一期的見道;必須要同樣的事不會再犯,甚至更多不同的事也不會犯了,才能叫「成道」。所以見道、成道的距離,是相當的大。很多人一見道,就認為自己成道了。這個距離差得遠,就好像菩薩十地一樣──發起菩提心、生起歡喜心,皈依三寶,就是初地菩薩,也可以說就已經有了「見道」的這種一期的行為了,可是那不是一個「成道」的完成。
「修」是修正,不要使人的行為產生偏的、邪的。可是修正,剛剛說過,一期、一次是關係到什麼呢?關係到修養的「養」。「養」就是培養,原來做得不太理想,繼續去做,把原來不太理想的減少了,慢慢提昇、慢慢提昇,提昇到的確做得很好了,這只能說是一次或一期,還不是全部,也就是所見道的內容,從修正行為之後,不斷地在培養它,完成修養。所以修養,是從慢慢調整而完成的,這種完成,還要不斷地去培養它,去提昇它。所謂的修是談修養,修養是必須從修正上面開始;修正,就是去調整它,不要有偏邪的行為。
所謂「無修」,並不是沒有什麼好修的了,不是這麼解釋;而是說不經意地就能做得到。如果還需要經過思考、調整,這還是有修;「不經意」就是已經培養到某種程度了,到達了某種程度,可以說不經意就可以做得到。如講殺生,很多家庭最頭疼的,尤其是受過戒的在家菩薩,做得到不去殺雞、魚、鴨……,可是煩惱屋子裡有蟑螂、螞蟻、蚊子、蒼蠅,怎麼辦?這些都是疾病的傳播媒體,如果以色身的維護來講,這些都不應該存在;前面談到的理論,如果運用在這種時刻就很容易去把握了;大家思考一下怎麼去把握?是殺?還是不殺?
問題不是在這上面,通常以一般能做得到的,是房子裡要保持乾淨;凡是蟑螂、螞蟻、蒼蠅、蚊子的存在,都是房子裡面不乾淨,不然就是紗窗做得不好,即使做得很好,開門時不注意,這些都會跟著進去。如果把防範的措施做好了,至少就避免了殺生的行為;可是有時還是沒有辦法,還是會有昆蟲,因為總不能老是待在房間裡不出門,那怎麼辦?遇著這種情況,還是要儘量避免,實在沒有辦法避免,只要不是刻意的,是無心的,最少可以懺悔,為什麼?因為的確沒有辦法;要怎樣去做得到,才夠好呢?剛剛我說過,要到達「無修」的目的。
假使睡著了,剛好房子裡有蚊子咬你,人睡著了身上癢,會很自然用手去抓它一下,摸它一下,說不定把蚊子弄死了。這時是殺生?這不經意,不是經過人的意識而有所行為,這時所發生的,並不完成殺生。大家要聽清楚我講的這句話,不要到時候說「我不是故意的」,這不是故意跟刻意,不是這麼講,而是自己沒有這種心念,也沒有看到、沒有聽到,睡著了或根本沒有看到、聽到而有的行為,並不是所謂的刻意的、有意的,而是不經意的。
講「無修」,剛開始就是要從有意,慢慢調整至不要刻意,再慢慢完全沒有這種意念;可是這中間,有不經意的行為;所以談無修,並不是說沒有什麼可修的了,還是有行為需要去調整,去培養,怎樣不再去造業而能顯道,就是能見道。見道的「見」字與現在的「現」,這兩個字在經典上是通用的;見道就是顯現了道的行為,顯現了道的意義,就叫見道。
無修可以說是從見道,要做到把原來的見道,它的層次提得愈來愈高,高到什麼程度?根本就可以毫不經意地,遇著任何事就能化解!我以前說:如果我們山派,假使大家說要吃雞魚鴨肉,我不反對,只要不去買活的來殺,煮的人不要起心動念,吃的人也不要起心動念,我說我准許你們吃。煮的人會害怕,吃的人呢?眼睛一看到,筷子還沒有碰到,馬上就會產生一種反應──「唷,那是什麼!」那表示什麼?你沒有到無修的境界,你還是在那裡有修,為什麼?
我一直強調,凡所有的起心動念,必須要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如果說,能做到這種條件,就可以達到無修的境界。可是這個「無修」,我再次的強調,不是沒有所修;是從「有」慢慢突破,然後慢慢完成的;可是這不是畢竟,只是從有到突破而已。可以說,「修無修修」是說修行的人,必須要怎樣去下手,怎麼去慢慢提昇,慢慢完成,總有一天就可以達到「根本無所謂修了」,才是真正的究竟,還有所修的話,都是修無修。
這段是講修行的問題,要把握重點是從修正下手,而後有了修正,一次或一期的行為,慢慢去培養,培養到最後修養就能到達什麼樣的境界,可是這境界還是在有修養的行為之中;所以說有修、無修,還是種有修的行為。只是他的行為,一個還得要想一想,一個根本連想都不要想,都不會再犯,就可以見道。可是絕不是一般講的搖搖頭,好像就否定它了。因為「業」是否定不了的,在人的潛意識裡面還是存在,這重點一定要把握!
這章前面談到佛陀所說的法,關係到意念、行為、言語、修養;而後面的文字的意思是說,如果體會到了這些道理,那麼距離「道」就很近,如果還是迷惑呢?離道就很遠。後面有兩句話,要思考一下──「言語道斷,非物所拘」,主要的意思是人都會講得「頭頭是道」,可是當面對現實時,能不能做得了主?這兩句話就是這種意思。通常很會講好的、不好的;應該怎樣、不應該怎麼樣,都會講,可是一旦輪到自己呢?的確就把握不住了。
問題就出在一個「我」!所以這個「我」,事實上以修行辦道的人來說,幾乎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不管是世間的或是佛法的,都是為了那個「我」!世俗的離不開「財色名食睡、五欲八風」;佛法呢?是所謂的戒定慧在這上面忙。忙什麼?為了那個我。因為「我」可以造業,「我」也可以見道,甚至於可以成道。所以談到這個「我」,一定要把握造業的我跟見道的我!如果把握不住,就是後面的兩句話──「差之毫釐,失之須臾。」一般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是講一個很短的時間……,現在不解釋文字。因為這個「我」把握不好,就等於一般學佛常提那幾句話:「要去惡、要向善」,把去惡向善當成是學佛的行為;這只是於業的行為,離道還是遠得很。
只是不好的不做,盡量做好的,因為不好的要受報,好的還是要受報,只是所受的果報有苦跟樂的不同。造是那個我,受也是那個我,可是於道來說,的確根本沒有見道。所以「我」要從善與惡,就是人因為業的習氣,難免會有造作,而學佛,就是要從這中間去見道,如果能見道,原來是業我就可以成為道我。
可是業我、道我,不是自己來評斷的,不是自己認為是這個樣;就好像前面講的「言語道斷」一樣的意思,最後還是「為物所拘」。通常很多修行的人,靜坐、閉關,不跟人與事打交道,好像自己蠻清淨、莊嚴、淡泊,很像個修行人;一旦離開了靜坐、閉關的地方,跟人相處,依然故我;還是那個「業我」在那裡表現,在那裡造作。學佛的人以現在流行的方式去修行的話,是消極的逃避現實;好比一心念佛!一心持咒!一心……,認為這就是修行;我常說的:你一心念佛,還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穿衣服?要不要照顧關係的人?以出家來講,寺院有寺院的寺務,有他的工作,還有很多必須去應付的,能都不做嗎?就一心念佛、念咒,或者……?所以很多人逃避現實,希望找一個最安靜的地方,什麼都不要做,自己一個人好好的用功,怎麼用功法?我常這麼說:一個人住一個地方,不錯!很清靜也沒有人打攪,可是要不要吃飯?也要穿衣服,這些東西從哪裡來?就說有錢好了,有錢去買吃的、買穿的,買了米回來,要不要洗乾淨煮成飯?買了菜回來,要不要加以烹調?還有住的地方,要不要清洗?要不要打掃?要不要整理?以寺院來講,寺院地方是很大,可是人多!一份工作平均一做,就比一個人住一個地方要輕鬆多了。
可是也有人當面跟我講:一個人住,當然知道要弄飯吃、洗衣服、整理環境,可是一邊做,還是一邊可以修行。我就反問他:住在寺院,就不可以一邊做一邊修行了嗎?所以說他是逃避。尤其很多外面來參學的,在家的還情有可原,很多出家參學的,甚至有的用打電話的方式,提出來的都是消極的、逃避的。理由是經典上講:要好好的認真修行辦道,必需要找一個清靜的地方,也就是「寂靜處」。寂靜處是什麼?就是蘭若;蘭若是什麼?就是現在所講的精舍、茅蓬。經典上是有這種文字,可是有沒有想過,是環境寂靜還是人的心寂靜呢?很多人不管這個,要的是環境寂靜,心寂不寂靜無所謂;其實心不寂靜,住在哪裡都不寂靜!如果一個人住,心若不寂靜,每天要吃飯都會起煩惱,甚至一生氣連鍋子都會砸了;為什麼?會想為什麼這麼命苦,為什麼都沒有人護持。那個「我」擺在前面,最後所做的都是造業,不是從業作裡面去見道。
所以我說不管是世間的,以及學佛修行,都是為了那個「我」。可是人,尤其學佛者或出家人,如果怕面對現實,拼命的去逃避現實,就永遠都沒有見道的機會;即使見道了,我告訴你,那見的都是魔,自以為是道。過去我們門下也有這種弟子,住在山裡面,認為成道了。有一天把他同住的師兄弟叫過來,叫他跪在佛前,說現在師公要跟你講話,師公在說你怎樣,居然這師兄弟,還乖乖地聽他的,這事情就傳到我的耳朵了;還有一部分人稱讚他,說他真的成道了;他講出來的事,平常從來都沒有講過。我說他是著魔了,為什麼?我的師父,也就是他的師公,應該跟我關係最親密,對不對?他從來不找我,也不跟我講什麼,居然找上了他。
再說一句,出家人如果已經成道了,譬如:我的師父,假設他現在是在兜率天的話,還會跑到甲仙山裡面去,專門為了所謂的乖孫,來教他一些什麼嗎?他應該面對的是我!為什麼?我對出家的、在家的影響力大;什麼地方不對,他應該來對我說!或我有所謂好的,他應該來稱讚我!大家都知道,師父最不喜歡的就是動不動講神通,稱自己有成就,自以為是有什麼用呢?真正有修養,不要講出來,人家跟你相處就能發現、就能體會。自己講自己怎樣,就像我是農曆四月初四生,「呵,是文殊菩薩再來」,我請問你:文殊菩薩,真正是四月初四生的嗎?趕上哪一天生的,假使是觀世音菩薩生的那天,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嗎?假使是釋迦牟尼佛生的那一天,你就是釋迦牟尼佛了?
就像上星期天人家問我:「今年究竟是佛曆多少年?」各說各話。在台灣也有講:二五多少年、二六多少年,甚至二七多少年,反正是各說各話,都是自我意識。看到哪一本書說什麼,就認為是什麼,考查這些有什麼用呢?釋迦牟尼佛現在在世,你看得見嗎?看見了又怎樣?當面錯過的機會多得很呢!佛菩薩不是你我,你我如果還知道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你看到了,那我說:你本身不是成佛也是成菩薩了!要不然就絕不是道,是魔。
台灣現在特別講究瑞相,最近北部在流行釋迦牟尼佛降什麼甘露水的事情;那個甘露水居然是固體的,而且是釋迦牟尼佛送來的。這段時間,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告訴他們:如果會做果凍,如果會做布丁,你也做得到。只要把桌子稍許佈置一下,用個杯子,同樣裡面看起來是白白的,什麼都沒有,因為那個水跟容器是相同的顏色,即使有水也看不見,對不對?在桌子底下,隨便做點名堂,隨便唬一唬,差不多的時間,那個腳開關一按,不要多久,布丁、果凍都出來了。
想想,釋迦牟尼佛何許人也?他為你這個凡夫眾生還從什麼天上送甘露來!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天上?居然有很多人相信,還在報紙上刊好大的廣告。這個「我」,如果自己把握不住,以為是道,其實那是業。你說:我沒有做!可是話又說回來,因為你相信他,他在那裡做,他要造業,他負這個因果;可是你不相信他,沒有人相信他,他就不會做了;所以你也有牽業,因為你,他才去做的。這個「我」是最難把握的,自己認為是道,沒有用;有時不要看他表現出來不怎麼理想,好像有業的嫌疑,這也是你個人的看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