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恕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94期2023年12月
初入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進入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住門內,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衲衣下的足跡
青山自青山,流水自流水 ──「根見、見見、性見」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三境
/恕
一、吉州青原惟信禪師
雲老禪師在其《弦外之音》〈八十八則.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中說道: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云: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衹是山,見水衹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若未,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
....
老禪師認為:是山是水分別全在多了一個我。若能我本清淨,又怎在意「是、不是、衹是」的同或別!與此相通之說,《最後才知道》〈山水之外〉亦云:
初入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進入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住門內,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好比一個行者:發腳是「見山水是山水」;近善知識是「見山水非山水」;返歸叢林道場常住就是「見山水仍是山水」。經歷過這三個境界的轉變,第一層境界的山水看似與第三層境界的山水一樣,但是第三層境界卻是經過久長的修行而得。的確,於學佛行者而言,入叢林道場,親近善知識,看盡人生百態,機緣觸處,多少體得一些消息。
二、「根見、見見、性見」的法義內涵
再看「根見、見見、性見」,老和尚的《老禪師的話》說著:
眼睛,除了用來「看」事物,還須要能夠「分辨」事物,深入事物的內層,瞭解事物的真實面目。所以說:世間人以眼睛「看」事物。佛法中以眼睛「見」事物。
....
因為,世間人的眼睛,交付給「直覺」的「業我」意識;而佛法中的眼睛,究竟於「道我」的「修養」功德!因為,業我是依戀感性的「受想」而作肯定;道我是依戀理性的「調適」而行抉擇。
是以,根見是世間的現象,見見是修養的功德,性見是出離的境界;修行的人,不捨根見,必入見見,方得性見,始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是以,「三見」與山水之「三個境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試融通兩造,盼能拋磚引玉,得見更多與此相關的佛法妙義。
關於「性見」,老禪師這麼說:
「性見的『性』,就是講本體本質;是從原來的根本看到表色,進入到『見見』只看色的內涵,而『性見』是從我見進入到法見,於“見”去做深入的認識和研究,所產生的一種境界。」
又老禪師《心經導論》〈第五講〉云:
「必須意根和那個『我』的五蘊起變化再產生作用,才有顯現『性見』的機會,可是不一定是一個肯定『有』的機會,得看你的修養如何。這個『性』,是講本體或者本質。」
問:「云何眼見?」答:「眼見是根見,見物之相。」
問:「云何見見?」答:「見見是意識見,見物之用。」
問:「云何性見?」答:「性見是智覺見,見物之境。」
(三)「照相」之例:
第一層的「山水」境界,如同「根見」之說,感官只看見表相色塵,譬如不同的照相機與照相器材,各表特色,還有不同拍照者的專業素養紛陳作品。
第二層的「山水」境界,乃與「見見」之意相通。譬如世間的問題我們要去面對它,甚至認識清楚之後還不一定可信,因為難免會有自我意識,就像這麼多攝影器材與攝影技巧,如何消減強烈妄執,就要透過多聞多學,察覺攝影者表現的行為與作品各有特點,改變五蘊本有的想行,提昇對照片的有更深度的賞析。
第三層的「山水」境界,是突破前兩者的有限視野,亦與「性見」大同小異。雖說見「山水還是山水」,但不再是凡夫所認為的實在之「山水」,而是證得「空性」後見之「山水」,亦即「真如空性」呈現的「性用」。最上乘的攝影作品,不僅能表現一種生命的處境、生活的況味、人物的精神樣貌,甚至可以反映所處時代的氛圍、小市民的心聲。快門一閃短暫定格,生命無常瞬息萬變,幾乎在鏡頭一按的剎那,照相者似已思考欲呈現的作品是什麼樣子,慢慢的發現山水就是山水嘛、相片就是相片,可以隨緣、隨境,豁然開朗,任何景物皆可順手拈來無礙。
照相真正的意義在哪?也不全在相機的好壞,而是使用者的問題,一切看你的需求與想表現什麼?是想從事商業的價值、藝術性的作品?當然可用專業照相機,把照相的功用發揮到最高點;如果是人物紀念照又有不同的價值表達,每個人的美感不同;知道目標後就可鎖定使用哪種照相機,發揮具備的功能與效果。如果心態上只是分別那還是有問題。從「意境」內涵來看,照相運「鏡」,也是人事物緣境或問題的把握,這相似的理趣,皆需要有「觀自在」的工夫修養。照片表現的境界,關乎自我的品味、個性,甚至能反映社會時態、場景,發揮振聾啟瞶的效能,觸發對人生的體悟。
四、「下棋」之例
以下棋來看三見與三境:
第一層次的「山水」境界乃與「根見」遙相呼應:下象棋若只依棋子「將、帥、兵、卒、車、炮」的官階大小而走,就像「根見」或「初看山水」,只憑直覺見表色。下圍棋呢?如果只知道吃對方的子,認為領土越大就是贏了,但是往往貪攻卻不守地,結果可能全軍覆沒。
第二層次的「山水」境界,乃與「見見」之意大同小異:切須沉著、冷靜、專心一致,眼觀八方,意念先到,可攻可守,無須太在意輸贏。因此下棋不要急著殺對手,考量先活下來也很重要。
第三層次的「山水」境界,乃與「性見」相呼應:深思「人生不是一個單向的舞台,得失心會讓我們焦慮執著,認定世界應當完全滿足自身需求,自己應當時刻稱王,而計較此山誰屬、誰占?「分別心」、「迷妄心」一起,便橫生煩惱。事實上「下圍棋」無論輸贏皆可觀照人生,當你走出一步時,世界便予以回應;世間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動一著,對方就要應我一著,而且馬上就有第二三著跟著來。佛法明確說明了佛法講的因緣法則與因果關係,對每一個“或是”、“或否”的回應,都將促使你改變、走出不同的下一步,直到人生的終點,所以能大意乎?
「世事如棋局局新」,語出宋代詩僧志文〈西閣〉:
「楊柳蒹蕸覆水濱,徘徊南望倚闌頻。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
如何突破相對,完成絕對的饒益?如何表現第三層山水境界,進入佛法的勝義諦?下棋亦可當作「道」來修,能體得為世事圍困不得動彈時,鑑照「出離之道」,識得化煩惱為菩提,最後連菩提也不需要。
五、「喝茶」之例
雲老禪師在(禪的語絲)中說:「法喜充滿,就像是品茗:在茶好、水好、泡工好的具足條件下;飲茶者,同時亦得具足品茗的修養,方能相互應和;否則,即使是煮鶴而焚琴,仍然是處在煞風景的相違俗氣裡。」
第一層次的「山水」境界與「根見」的法義聯結:喝茶者但見諸多茶葉、茶具與泡茶技巧和奉茶禮儀,喝茶的人、事、時、地、物各隨安排、佈置。
第二層次的「山水」境界與「見見」的法義聯結同:認識各種茶葉、茶具,並學習泡茶技巧與奉茶禮儀。看茶在滾水中浮沉、舒捲、深澱,就像五蘊受想經過調理後而「沉澱」,就像啜飲甘露般,可把這份芳香與他人分享,展現高度的品格的修養,期使一啜一飲能放下「人我」之相,蓄藏柔和之德。誠如雲老禪師講的:「品茗不在茶香,但取澄心滌慮。」(《禪的語絲》第129頁)
第三層次的「山水」境界與「性見」的法義聯結:茶人不能只把重心放在知識技能的廣博熟練之上;而要問技術熟練之後,可否與他人共鳴?因為喝茶的淡泊、安詳,呼應著將萬緣放下的心境,顯現趙州禪師「吃茶去」的禪機,透顯祖師的智慧與禪悟,處處體現禪茶一味的思想,「無住」的生活美學,給予生命境界的提昇及啟發。就像飽與餓之外還有「吃」的問題,如何顯現「營養」的價值真如!喝茶呢?含藏著「解渴」、「滋潤」,化解煩惱的真如之道,無熱、無惱、無躁,似茶已去青澀,無所謂渴不渴了。
皎然茶僧的「茶道全爾真」──所謂茶道,不只是保全茶味的真,還能藉以體悟生命意義的真諦。行於菩提大道,不妨依此「三見」與「三境界」作鏡照,最後連“靜慮”的我、“沉穩”的我、芳香甘甜的茶味,都融合在現實生活中,行住坐臥皆能體安然,從「我」提昇到「無我」。
六、結語
《老禪師的話》〈學佛方程式〉云:「因此,轉煩惱而成菩提,當知,該如何從分別心生起之時,一連串不相同的過程,有所發現等,是否突破了自我意識?如是的方程式,乍聞之下,似乎沒有什麼?若能心平氣和,運用於人、事之中,久而久之,會有許多發現,也就能夠自我突破!」
看山看水所為何來?許多時候山水總在虛無飄渺中,其實人生各階段都有「山、水」──成長、升學、就業,甚至友情、愛情...生生滅滅,都是人生的山水。唯山水如寄,客舍常新,若見得透「情識妄想」,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吾等不妨多在佛法上體悟,倘能發現法的效益,即能展現佛陀所留遺教的無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