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7期2024年04月
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願,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
39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捨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捨一切眾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至於彼岸,以往返無休息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置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亦不於眾生數、而有所著,不捨一眾生著多眾生,不捨多眾生著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不滅眾生界,不盡眾生界,不長眾生界,不分別眾生界,不二眾生界。
釋 疑
菩薩度眾生,大願尊重行,而且在諸佛護念之下,恒久不變。如經中說,猶若船師,運度眾生,不起分別,無有執著;故說菩薩行,所修難得。
經 文
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有無無,無取無依,無著無二。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無相,以清淨相、莊嚴其身;了法無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眾生,而能了知眾生之數;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剎;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達義理,而廣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真際,而不斷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無盡之行,自在入於清淨法界;譬如鑽木以出於火,火事無量、而火不滅。
釋 疑
眾生界與法界:經中說法界,先解梵語曰達摩馱都,譯作法界,有事與理二說。於事:體相分別;於理:作用境界。約立四法界說:
1.事法界──眾生於色法、因心分別,各不相同,是事之分界。
2.理法界──眾生於色法、雖有分齊不等同,但心體共性,實相無差異。
3.理事無礙法界──因理說事,以事論理,相互圓融,彼此無礙。
4.事事無礙法界──一切事法,於心分別各異,體性却是一多即相,大小互容;作用與境界,因人而異,為善根智慧差異故;但事法無盡,於色法之心所攝,相互俱無有礙。
經 文
菩薩如是化眾生事、無有窮盡,而在世間常住不滅,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無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不說二乘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眾生,不說無眾生,不說垢,不說淨;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染,無取,不轉,不退故。
釋 疑
世法與佛法,二分說眾生;相對和絕對,化業現菩提。菩薩化眾生,旨在出塵垢;解脫諸纏縛,入清淨法界。多少善方便,契應眾生根;說法無定法,法無定法故。
經 文
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願,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無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
釋 疑
蘊界處:即言五蘊,十八界,十二處。
向:趣向,定向,專一指處。
經 文
譬如虛空,於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調伏眾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違於平等妙法。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種,不壞實相;深入於法,辯才無盡,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無所畏。不捨佛住,不違世法,普現世間、而不著世間。
釋 疑
正法輪:佛說諸法,能摧伏眾生之惡行,導引而行菩提之法;不專注一人一處,有如車輪,開示圓通;亦即所謂無生正觀,摧破無明煩惱。
平等妙法:佛法對眾生說,不論分齊與優劣,平等一如;猶言眾生皆具佛性,示現但有來早或來遲,是謂之平等妙法。
無所畏:約言四無所畏。
1.一切智無所畏:菩薩開演佛法,於大眾中,辯智無所畏,深解佛之教法故。
2.漏盡無所畏:菩薩已斷盡無明煩惱,入清淨法界;盡業絕緣,我執與法執,不復興起,入住究竟涅槃,寂滅如虛空故。
3.說佛法無所畏:佛法徧十方一切處,知世間眾生;相應根機,善巧方便,事理如實而圓融無滯礙故。
4.說三學無所畏:菩薩具戒嚴持,禪定深厚,智慧如海;如是具足成就,自證他證,彼此饒益,相互利樂故。
經 文
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於三惡趣,拔出眾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復作是念: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仇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
釋 疑
三惡趣:又名三惡道。眾生隨惡業之力,趣向畜生、鬼類、地獄等苦報之道;是菩薩修習菩薩行,大願度眾生,即使於三惡趣之眾生,為使出離,與以教化調伏,令彼入於三世諸佛道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