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章 惟我本空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章 惟我本空
/白雲老禪師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惟我本空,「惟」即是「唯」;「唯」字先瞭解一下;很多人誤解釋迦牟尼佛講過的一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很多人都說這句是「天上天下除了我釋迦牟尼佛,沒有人再比我尊貴了」,這是錯誤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沒有那麼傲慢,他講唯我的「我」,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我,也就是眾生每個個體的我,不是概念的我。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因為佛法是對人說的,可是並不表示,人人都願意學佛,所以每一個個體的我,還是必須針對「學佛的那個我」;如果不是學佛,學其他的,就不屬於這個範圍之內。為什麼?你講這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

 

所以「唯我」是眾生之我,是單一的我;每一個單一的我,為什麼說「本空」呢?因為是談四大的問題,這裡講的我是一個個體,是講色身,也就是物質體組合而成的我相。

 

談色身,就要談四大──地、水、火、風;以現在的名詞,應該講四大元素;佛法中講四大種性,以現在的名詞就是元素。人的色身是物質體組合,就是四大元素完成的。當然這方面大家都學過,地是人的皮、肉、骨、五臟;水是人的尿液、分泌液等,凡是屬於液體的都叫做水;火是人的體溫、溫度;風是脈搏、呼吸。所以講地是屬於硬性,什麼是硬性呢?就是物質的本體相;水是屬於濕性,就是潮濕的東西;火是屬於暖性,風是屬於動性;地水火風就是四大元素,人的色身,就是這麼組合起來的。

 

談到「地」,就是表面一看就能夠知道的臭皮囊,這臭皮囊還要包含幾個元素,色身才會成為活的生命,不是死的色身;就是需要有水、火、風三個元素,四大組合起來,才有了色身的我。為什麼說四大是空呢?而且是談本來就是空相。講到四大,我先順便提一下,社會上的人,都把「四大皆空」當成酒色財氣,那是胡說八道。

 

佛法講的「四大皆空」,是講地、水、火、風四大,這四個本來是一種空相。為什麼呢?地不是獨立性,地必須要有水、火、風才能完成;水也必須要有地、火、風來完成;火也必須要地、水、風才能完成;風也是如此;四大本身少一個,都不能完成組合;這四者本身就是相互的關係。當講地的時候,地是一個主體,水火風就是助緣,其他三者類推;用這種方式去看,就比較容易瞭解。

 

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問題就來了,什麼問題?講到四大和合就會有色身,四大分散色身就完了,為什麼?要瞭解,如果從表面看,人就是一個臭皮囊,就是皮毛,最多知道有肉、有筋脈、有五臟,如此而已。談到水還知道有口水、尿液、分泌液、血液;談到火,體溫……;談到風,呼吸、脈搏……。這都是物質條件。

 

如果不能把握四大的本身,以任何一大為主體,都必須要其他三個為助緣,才能完成一個主體。以地為主體也好,就必須要另外三個,以水也是如此,火、風都是一樣。一定要把握這個原則。講四大和合,而成為一個色身,四大分散色身就完了。可是不要忘了還有一句話──「四大缺一就成病」,就是四大少一個就會成病。

 

為什麼很少講「四大缺一就成病」呢?因為談四大就要瞭解,四大用任何一大做為主體,其他三個都是緣,要把握了這個原則,才知道為什麼四大少一個就會成病。成病的本身,就已經變成不完好了,四大組合起來,也並不是一個完好,為什麼?四大必須調和得均勻!所謂均勻,不是講平均都是「四分之一」,也不是「百分之二十五」的說法。

 

色身以地大來講,在比例上或份量上,是比其他都顯得大且多,所以這是講調和性,不是多少成分來配合,而是講它的調和性!這四大要和合,和就是調和,要能調和得好,合在一起。為什麼它本空呢?就是我剛剛說的,四大以任何一大來講,如果少了其他三個,這個就不存在;這道理還是需要去思考,不是這麼講一講,道理就知道了。

 

如果要瞭解它的空相,就要把所謂的四大,「以任何一大為主體,其他三個都是緣」的道理要搞清楚。因為它會成為主、也會成為緣,要看它的空相,不是概念。說四大分散就是空相,四大組合就是有相,那只是以地水火風而說色身之相;必須還要把握「地水火風」四大本身的空相,這個本身的空相原理不能把握,就沒有辦法瞭解「為什麼四大一分散,色身就成為空相」的道理。

 

因為四大的本身,以任何一個地水火風,做為主體,都必須其他三個來成為緣,這是它的基本理論;不知道這個理論,就不知道空相。也就是如果以地而言,沒有水火風,這個地是空相,不存在;如果以水而言,沒有地、火、風也不可能成為水,是這種道理。

 

所以說四大本空,它本來是一個空相。以大自然現象來講,談地水火風也是如此,都是慢慢調和而成的。只是以人的色身來看,好像一下就完成了。其實前面談「觀」──要深入地認識,就是一些方法;如果認識了這些,對色身就不會太過於計較、執著。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不能不在乎色身,只是不能太過於計較執著這色身。如果不在乎它,就會生病,人生病了,還能做什麼?也就是說失去了健康,什麼都不能做。

 

所以對色身不要太過於計較、執著,可是不能不在乎,還是要在乎,為什麼?唯有完好的色身,才能有修養成法身的這種條件,因為這是基本條件。執著於四大組合的色身,就會變成永遠只是活著的人而已,因為這裡面,沒有所謂的知識經驗,沒有所謂的智慧,當然就不可能去轉色身而成法身!

 

因為學佛的目的是要具足法身,才能見道、成道;要以這個基本的原則去看四大本空!千萬不要只是念兩句話:「四大和合而顯色身,四大分散色身就空了」,不是這麼簡單的說法!常常看到一些佛法的名相,的確,若不知道它的道理,不能深入地認識,就不可能真正知道法在哪裡!

 

再看後面這句話,是因為四大組合而有,事實上「有」還是幻相,為什麼是個幻相?幻就好像作夢、或是妄想一樣的,為什麼?因為色身隨時會起變化,而且隨時也會產生作用,這種色身的變化作用是什麼呢?不是業,就是道。

 

如果在業上面,只是計較執著,就是執著色身的我;如果突破它,執著於法呢?就是法身的執著;其實這兩種執著都是如幻!不只是色身的執著如幻,法身的執著還是如幻。為什麼?這很要緊。本來就是轉色身而為法身,為什麼法身的執著,還是如幻?法身是什麼?能拿得出來嗎?能講得出來嗎?可是它可以表現出來!如果能表現出來,這裡面就有真、有假!也就有所謂的實在、不實在!

 

可以發現:法身如幻,是因為執著於法身,才是如幻。如果轉色身而具足完成了法身,要瞭解:法身成就並沒有否定色身的存在!因為我還是一個我,不是兩個我──不是一個色身的我,另外還有一個法身的我,而是同一的我;只是這個色身在經過修養以後,起了變化,產生的另外作用而已。如果以色身而言,起變化生的作用是業,於法而言,生起的變化所產生的作用是道──這是唯一的差別。

 

以佛法而言,這個我要空,法也要空,為什麼?因為它是如幻之相。因為色身、法身,其實都是如幻之相。要使這兩者都轉變、突破,這種轉變、突破是什麼?深入地認識了以後,這計較執著就不是偏於業或道了,或說是色或法了,就不會產生這種偏見。面對佛法,有時取這個,捨那個,這不叫佛法。譬如要「去惡向善」,結果就「取善捨惡」,問題出在哪裡?要知道假使都是善,也不叫做善了,如果都是惡,也不叫惡了;因為這本來就是相對的,沒有善,怎麼知道有惡;沒有惡,又怎麼知道有善呢!

 

同樣色身與法身,只是看表面,都是色身而已,可是每個人所具足的法身都存在,只是各自不同有所差異。如果只是用一種分別而取一捨一,那法身最好,就取法身,不要這個臭皮囊,試問色身不要了,還能做什麼?因為世俗的人,是執著於色身,不在意法身,所以佛法才會談到要在意法身,可是不能執著於法身;以上是這段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