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如理實見分第五

《金剛經研討》 如理實見分第五
/白雲老禪師

 

這麼說還是不太容易瞭解,最容易理解的是什麼?現在是白天,對不對?白天跟晚上最大的差別是什麼?若要說出一個有相,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如果於光相而言,太陽是真的,月亮是假的。如果說光相是一種虛妄之相,白天、晚上都看得見,假使下雨天,滿天都是烏雲,看不見太陽,可是它的假相還是存在呢!下雨滿天是烏雲沒有太陽,並不表示太陽就真正的沒有了,它還是存在,就可以發現假相。以人的這種能力,可以一下把握得住的,都叫假相,不容易把握的,才是虛妄之相。這樣大家能不能理解?如果這個不好好去理解,談如來究竟要說什麼?把這個凡所有相都叫做虛妄,要怎樣轉變為非相,才可以見如來;等一下再談非相的問題,先考量我剛剛提的假相、虛妄之相。

 

現在作一個結論,談假相、虛妄,色身是一個假相,色身會有喜怒哀樂,那是虛妄之相,為什麼要這麼講?色身一定會有餓、有飽,這個飽跟餓,究竟是假相還是虛妄之相?假相是那個人的色身,感受出來會餓了、會飽了是虛妄之相,就會發現,一開始談到本體,有物質的、有精神的。談這個身相、本體之相,如果只是執著於一個色身,就是一個白癡的色身,為什麼?人會看、會聽、會講、有動作、會思考,但那一些事實上是虛妄的、不實在的。假相可以把握的,如果有一個暫時,在某個時間空間之內,它是不變的;虛妄之相呢?是千變萬化的,這樣就很容易瞭解,究竟什麼是假、什麼是虛妄?這裡談身相是以虛妄講煩惱。所以我剛剛講煩惱不是假相,是虛妄之相。

 

顯現菩提──這個菩提其實並不是所謂真的。如果是從煩惱中間顯現菩提,這種菩提還是一個虛妄之相,它既不是假相,也不是真相。如果要從菩提上面去找假相,是從煩惱中間顯現菩提的那個人。談煩惱、談菩提,如果中間少了一個「我」,談什麼?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某人生病了,生病的那個「我」跟聽說某人生病了,自己的「我」,這中間就跑出兩個我來了,對不對?如果不是自己那個我生病,就不知道生的是什麼病,是怎麼難過、怎麼痛苦,對不對?因為是別人,人家那個「我」生病了。現在很多學佛法的人、講佛法的人,都是談別人煩惱,談別人菩提,忘了自己的我!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因為忘了自己那個「我」!可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又太執著於那個我,執著那個我的什麼?我煩惱,通常講我執;菩提呢?就變成法執了!我執、法執,還是那個「我」在執著。

 

如果談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我的,禪宗裡常講一句這麼的話──假使人家問:「這個東西是誰的?」「這個東西是我的!」禪師們會問一句很妙的話:「是你的嗎?」不要聽這一句話很平常?問大家一個問題好了,我說:「這一條毛巾是我的!」假使說是你的好了,你說這一條毛巾是你的。是你的嗎?我說是我的!是我的嗎?一樣的方式思考──毛巾有毛巾的我,你使用毛巾的那個我,你跟毛巾發生關係的我,你強調這個毛巾是你的,有什麼用?我很有錢,很有錢跟我有什麼關係?很有錢可能變成我很煩惱,而沒有錢呢?當然也煩惱,那怎麼辦?「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懂了沒有?那個非相在哪裡?好像我沒有講,其實我已經講完了非相。

 

現在再談非相,「非」,不同於原來或者原有。假使談相是一個有相,怎樣突破有相顯現無相?經常說有相、無相,為什麼不談非相?事實上有一個非相;有相要突破,如果沒有突破,等於毛巾就是一條毛巾!我要問大家:這是一條什麼毛巾?是洗臉的、還是擦手的、還是洗澡的?要確定那個「有」,才有突破的機會。如果不確定,只是一條毛巾,那是一個概念。這個是洗臉的毛巾、洗澡的毛巾,對不對?要肯定那個「有」,才有機會去突破這個有!就是我常講的洗臉的毛巾先拿來洗澡,如果再拿來洗臉,一定會有一個動作,趕快拿肥皂洗一洗,洗乾淨了再來洗臉,講一句很粗的話,好像臉比屁股乾淨;其實,都是自己的身體。

 

要肯定了這個「有」,是不是才有突破成「無」的現象?如果「有」不肯定,一條毛巾要說出它的作用跟你的關係?假使毛巾先洗澡,現在洗臉還是這條毛巾,很自然的用肥皂洗一洗,再拿來洗臉,成了一種熏習的習慣,無可厚非。假如硬要說,這個洗澡的不能洗臉,才有問題,叫做執著!不是說洗了澡拿肥皂洗一洗,這就是執著、就是不對!不能硬是說這是洗澡的,硬是要另外一條洗臉的,才拿來洗臉;如果說洗澡的,現在拿來洗臉,用肥皂洗一洗,原來那個有的執著就不存在了,至少表示用肥皂洗乾淨了,這也是一種突破現象。可是毛巾沒有變,原有的毛巾還是那條毛巾,只是那條毛巾的相叫做非相,就是不同於原來、原有;什麼原來、原有?就是執著和起心動念,這樣大家理解了沒有?有沒有疑問?

 

我剛剛講的都理解了,這一分就可以從裡面抓到它的法義。如果照文字,的確很難知道究竟跟我有什麼關係?要曉得佛法是對人說的,如果跟我們沒有關係,學它幹什麼?所以佛教──有佛教、有佛學、還有佛法,我常說有佛弟子,可是不一定是學佛的人,他只是一個佛教徒。既然成為一個佛教徒,為什麼不去學佛呢?成為佛教徒的目的,就是想學佛,就是要從一個人的我,從業上面怎樣去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依於這一些從業裡面去顯現它的道。假使說業是一種迷惑,道是一種覺悟,那就是要怎樣在迷惑中間去覺悟,那麼煩惱當然就會化解了,顯現出來的是菩提。

 

我常常講:「不要拿佛法當武器,拿現實當敵人,不要拿菩提去消滅煩惱!」為什麼?煩惱即菩提──是因為煩惱中間有菩提,抓住了就是你的!沒有抓住就煩惱!其實都是因為人在相上面執著、在相上面計較、在相上面分別,才會造成很多的問題。所以才說:「若見諸相非相」,這個非相不是一下否定的,而 要從有去突破顯無;不同於原來的有,才能說是非相。非相是從「有」轉變為另外一個現象,認定這個現象,要肯定是不同於原有,不同於原有的什麼,不是那個本體;也就是不是那個假相,是那個虛妄之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