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上)

    這裡所談的色是說,從色塵、法塵、色法這些物質的現象,從動的、靜的去看人的自我怎麼樣,跟色塵緣境相契相應所發生的問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1期2024年08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上)
/白雲老禪師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上)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這章主題是說,色欲是最大的障道因緣。這裡談到色,先要注意,在前面講財色時也提醒過,不要談到色欲,就想到男女之色,那樣太狹隘了。這裡所談的色是說,從色塵、法塵、色法這些物質的現象,從動的、靜的去看人的自我怎麼樣,跟色塵緣境相契相應所發生的問題。唯有能把握這樣的觀念,才知道它為什麼是障道的因緣。

 

首先看色塵的問題,通常談色塵總是離不開色、聲、香、味、觸,剛好又跟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有密切的關係,從這上面可以發現,眼睛所看到的,是種種相上的東西;耳朵所聽到的,是指聲音方面的;鼻子所聞到的,都是氣味方面的。講到氣味,常看書本上寫鼻相對的是什麼?是香,好像跟臭沒有關係。其實「香」包含了所有的氣味,不要以為只是香的,我們會產生一種歡喜心,同樣也要知道,那些異味,不好的味道,也會產生歡喜或者不歡喜。那些異味、臭的,為什麼也會有歡喜呢?因為這不只是鼻子聞到它的臭味,就可以確定歡喜不歡喜。

 

譬如:大家最熟悉的臭豆腐,鼻子所聞到的,那個氣味是很難聞,但吃的人非常多;同樣,也有令人歡喜和不歡喜的榴槤──不喜歡的人,聞那個味道很討厭;可是喜歡的人,反而覺得那味道很好聞。這些都還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常看到人的一些習氣,譬如:掏牙齒裡面的垢,甚至於捏腳丫子,或掏鼻孔,掏出來的髒東西,有時還去聞一聞,那夠臭的、夠髒的了,是不是?可是對當事人好像還是一種享受。

 

這都是直接的講根與塵的關係,真正產生分別,而表現出喜歡不喜歡,不是根本的跟外面的色塵打交道,就能發起的。其次看舌頭,舌頭是辨味道的。舌頭具備的條件是味覺,可是這些味道究竟怎麼去分別,也不是舌頭可以決定的;可以說舌頭有辨別的能力,可是沒有分別喜歡不喜歡的能力。

 

再其次就是身體,身體接觸的是什麼?當然包括整個的手、腳,以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跟外面所接觸的,這一種接觸,是一種感覺,可是這種感覺,究竟所謂的「觸」是什麼?先要知道接觸的,譬如是冰涼的或是還可以承受的,或是熱的、滾燙的,冷熱是很容易觸覺的,當然這不只是在冷與熱上面看,是依於冷跟熱反應到人意識上而起分別。

 

譬如人死了,有的人死了是冷冰冰的、全身發硬;有的人死了呢?身體還保持溫度,也很軟。其實在直覺上,以身體的接觸而言,並不在乎那個死的冷、熱、硬、軟,不在這些上面,而只是接觸的一種作用而已。因為眼耳鼻舌身,跟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有直接接觸的能力。這種能力,根是屬於能,接觸的對象是屬於所。在唯識學上面,就是能所關係。可是確定這種能所關係呢?是在乎人的意念,也就是一般講的第六根。

 

在〈唯識學〉上面分析,五根是不變的,是直接相對的根。眼能見,所見的是什麼?這叫做能與所;就是眼具備有能見的條件,可是所見到的是什麼?這就是能所關係。當然耳鼻舌身都是相同的,這是直接接觸。能所關係,究竟怎樣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就在第六根,或講意根。意根的本身,是浮動的,不是固定的。五根是固定的,意根是浮動的,是什麼現象呢?當眼睛看到什麼,意也隨著進入到眼睛,跟色塵接觸。可是它也不是某一個根接觸某一個東西,意才進入。假使五個根同時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意根也會同時進入五個根而接觸到五塵。必須要有了這種作用,才能夠完成什麼呢?才能夠完成所謂歡喜、不歡喜的這種分別。所以這個分別在意根上面,通常稱之為「了別」,就是明了、分別。有了這種分別之後,這時所明了的是什麼?所分別的是什麼?這又涉及到道理、事物彼此之間的關係,而產生所謂的「法」。

 

法是來自理跟事相互之間的因緣、因果而有法。千萬不要認為「意」相對的就是「法」,千萬不要用這種糊塗的看法,這麼講就是不懂道理。通常談六根六塵,都變成了相對法,其實它不是相對法!凡五根所接觸的,直接能成為能與所的關係,五根涉及的只是五塵,五根與五塵產生能所關係,要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來自意根。不管眼耳鼻舌身只要與色聲香味觸接觸,意根參與之後,就會產生了別。

 

譬如眼睛看到了什麼、耳朵聽到了什麼,這時分別出來的歡喜不歡喜,就涉及到道理跟事物。人在吃飯時,我每次講課總是講吃飯,很多人聽了很不歡喜,好像在座的都是只會吃飯,所以舉例也都是吃飯。其實人一輩子都不會吃飯,為什麼?如果真正會吃飯的話,根本不需要吃飯了。還需要吃飯,表示還是不會。不要以為我舉例動不動就是講吃飯,好像把你們看扁了,因為這是人最熟悉的一些行為動作。

 

講到意根,怎麼會跟前面的五根跟五塵,也就是能與所的關係會起分別,而去知道一些什麼?我們在吃飯,手拿著筷子,是身體的接觸,當然另外的手拿著飯碗;眼睛呢?會看著盤子裡的菜,跟飯碗裡的飯;耳朵在幹什麼呢?也不一定幹什麼,除非耳朵聽別人在講什麼,那是另當別論;這時的鼻子,就會聞到一些氣味──這些菜、飯的氣味;當然此時用手拿筷子夾菜,或扒著飯放到嘴裡,舌頭就會辨別各種味道。看看五根裡面,至少在吃飯之時,就有四個根跟外面是接觸的。這四個根同時在動作,一定有一種力量,什麼力量?就是我剛剛講「意」的問題,意會產生了別。譬如:我們看著盤子裡的菜,什麼菜眼睛並不知道,眼睛最多只能看出來它的形狀──長的短的,大的小的、粗的細的,如此而已。它沒有辦法去辨別,那是什麼菜;同樣吃的飯,是白米飯還是麵條、饅頭種種這些主食,但它叫不叫饅頭、或麵條?可以這麼說,五根所接觸的都不知道,只知道形狀、大小、粗細這些概念,唯有意根參與了,才能確定,盤子裡有什麼菜,當用筷子,夾到嘴裡的時候,就可以知道;甚至鼻子可以聞到,就產生──哦,這是什麼東西,是什麼味道。

 

由此知道不是馬上生起的就是法,生起的是道理與事物,為什麼說是道理與事物呢?譬如:辣椒,假使這一盤菜裡面有辣椒,這時很容易辨別辣椒辣不辣。可是有時眼睛看了,還不一定完全能辨別,即使意根參與了,還必須要放到嘴裡去嚐一嚐,才知道辣不辣。可是直接能夠反應的,也需要意根參與。這個意根參與,有過去的經驗,有現在的經驗。過去的,曾經嚐過了,一看青椒,意念中間就知道青椒是不辣的。

 

可是話又說回來,在台灣,看了青椒是不辣,如果在大陸,看到的青椒,跟這個樣子差不多,可是它是辣的,就必須要有過去的經驗。如果過去沒有這種經驗呢?譬如:現在大陸來的這一種,像青椒一樣的形狀,馬上嘗試吃:哦,這個大陸的青椒不一樣,會辣,那是現在的經驗。所以「意」本身有過去的經驗,有現在的經驗。由此知道,有事物、有道理的問題,那就涉及到「為什麼」。先不談它為什麼,要去瞭解,過去的經驗,現在體會的事實,是不是意本身就具備了這一種條件、能力呢?

 

如果是過去的,它還是要聽一個指揮者,指揮者是什麼?就是那個「我」,或說五蘊那個心;因為過去吃過同樣的,在台灣的青椒是不辣的,大陸來的青椒是辣的,而且同樣是青椒,不一定都是綠色的,有黃色的、有紅色的,還有其他顏色的;這都是過去已經有的經驗。這主宰的力量,是在乎那個我,或是五蘊形成的那個心;因為曾經接觸到且感受到,在意念中間有這種經歷。

 

可是有個問題,過去的知識經驗,已經過去了,怎麼現在可以想得起來呢?這裡面又涉及到,必須要有儲藏這些知識經驗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在佛法裡叫做「如來藏」。在此我要分析一下如來藏,很多人談如來藏認為就是佛性,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如來藏如果就是佛性的話,就不叫做「藏」,應該叫做如來性了。「藏」就好像是一個容器,像殿堂裡面擺的有佛像、有什麼東西,這裡面就涉及到收藏了什麼。其實任何一個容器,已經有了結構的一個空間,或更簡單的說,一個口袋或一個抽屜都可以,可是這個東西不能說它就是抽屜、就是口袋,或就是什麼容器,只是沒有辦法說得出來,它是一個什麼東西;用這種比喻來說,比較容易瞭解。

 

所以如來藏的本身,是收藏資料的,凡是過去經歷的知識經驗,都擺在如來藏裡面。這如來藏有多大呢?是無量的大,也可以說沒有大小可言;再多也不會說放不下,再少也不顯空虛。什麼時候會顯空虛的呢?如果以白痴、植物人來看,好像什麼都沒有,是空虛的,那也錯了!因為白痴、植物人還是有如來藏,白痴、植物人的問題,不是發生在如來藏裡面,也就是不是發生在資料庫裡面。發生在什麼地方?發生在五蘊的「我」起了變化,產生了壞的變化。這種壞的變化就是──五蘊它沒有辦法從色受想行識系列當中有所表現。它不一定是出在色,或受、想、行、識,不一定出在哪個上面,只要有一個出了問題的話,這個人就會成為所謂的白痴、所謂的植物人。

 

為什麼說植物人、白痴,他的如來藏還是存在的,根據什麼?白痴同樣還會有欲望,譬如:餓了,他也會吃,像植物人,同樣也會吃;他同樣也有感性的一面,雖然不能反應,表現那個我意識,但是他會流眼淚,面部的表情看不出來,可是內在的感情,還是可以表現出來,只是不像正常人那麼明顯,所以他的如來藏還是存在。

 

也就是說,如果如來藏是一個收藏各種過去的知識經驗,這些資料的容器,那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過去的、已經經歷了的,這個「我」現在還能想起來,還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如來藏,成為資料庫的話,那過去的就過去了;過去我辦大專學佛營,或是教師學佛營,曾經有念心理學系的,跟我討論這問題,說如來藏在哪裡?我回他:「如來藏,就在人的整個身體裡面。」他說:「不對,如果如來藏是記憶庫,過去的已經經歷的,現在可以想起來,應該是在腦。」

 

如來藏也叫做記憶識,有記憶的能力。可是如果說:如來藏是在腦袋瓜子裡面,就是大腦、小腦,大家應該有這種常識──我們人的腦細胞是不斷地在新陳代謝舊的,如果原有的腦細胞有這種記憶能力的話,一旦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發起,我就問他:「你認為記憶識是腦細胞,它怎麼移交這些資料?哪個細胞記憶的是什麼?哪個細胞記憶的又是什麼?怎麼辦移交?就是說要死去的細胞,和新的細胞發起,如果是擺在腦裡面,應該有移交的方式;否則,就隨著原來的記憶細胞,那個腦細胞不就死掉了嗎?應該就沒有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