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信、解、行、證

    涅槃經》卷十五,告示了七知的範疇,層面極廣,並非僅限於自我意識的認知:知法、知義、知時、知足、知自、知眾、知人尊卑.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1期2024年08月

雲語書摘 信、解、行、證
/潛

 

 《休庵散抄》〈願行之道〉謂:由於佛言深廣,諦義淵博,不是一般人能夠容易理解的;但是,修行者皆知,於佛法具足的要求,必須是:

 

  信是開啟,示導,體悟,深入而無疑。

  解是理念,事相,融和,確知而無誤。

  行是實踐,經驗,相應,篤行而不浮。

  證是總持,明鑑,透徹,圓照而不虛。

  若不能如此,未曾熏習佛法,缺少修養,很可能只是自我意識的表現,而不是佛法諦義的闡釋。

 

  信就是信心,信心的建立要具備兩個條件,自信和信他。所謂自信,就是對自己的宗教信仰,自信我能怎樣,可以怎樣,一定要怎樣,這樣的自信偏於自我意識,不一定可靠;所以還要信他,「他」肯定不是單一的,以學佛的人來說,「他」包含有佛、法、僧三者。故知,信心的完成必須仰賴自信和信他二者,才足以成為信心,生起力量。

 

  學佛,若欲想成佛,第一個條件便是信心,也就是開啟覺悟;若以研究佛理佛法者應有的認識來說,「信」乃是作學問不可或缺的條件,亦即當研究過程中有所疑問時,窮究深探,是理所當然,但必須記住一切文字,只是可信的資料,並非是可靠的證明;也是佛弟子在「學與行」的過程中,不可捨棄的力量。

 

  信為菩提道果的緣起,信是學佛行者的道糧。《華嚴經》卷九謂:「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所以,信是以覺悟為目標,以智慧為正行,以功德為前導。所以,信的建立,猶如飢餓需要飲食的道理,不是以自我意識的望梅止渴,而求得虛妄的滿足。

 

  解就是認知覺悟,也就是要深知佛陀所說的道理和方法,是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所作的診治方便法門;但能應病與藥,圓成饒益功德。例如:勤習精研佛陀的五時分教,於華嚴時,深解圓教兼備別教之法;於鹿野苑時,深解初期聲聞於阿含的小乘行法;於方等時,深解大小乘分別受益之法;於般若時,深解破除空執,入真空實相之法;於法華涅槃時,深解權實融通,究竟一乘之法。

 

  《涅槃經》卷十五,告示了七知的範疇,層面極廣,並非僅限於自我意識的認知。

  1.知法:知十二部經能詮之法。

  2.知義:知十二部經所詮之義理。

  3.知時:善知擇時堪修與當修之行,如寂靜、精進、供養、布施、安忍、般若,以至捨法等功德行。

  4.知足:於四事供養,於行止威儀,一切語默之類,常知止足。

  5.知自:自知我當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聞,如是捨,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悉皆明了。

  6.知眾:也就是知他,無論出家、在家、天神、外道等,當知行儀法則,善巧說法,方便助益。

  7.知人尊卑:人有善惡,有信與不信,有聲聞、緣覺、菩薩等自度度他的尊卑差異;以尊而言,具足慈悲喜捨之心,利樂一切眾生者。

 

  知的層次很周密,而且涵蓋了已知與未知的層面;所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若能明了,即得自覺。知的提昇,旨在「自我」所知的再修養;先以自我分別為知的緣起,進而於中認識和了解,唯有確定發明,以至精嚴突破,才是知的真正提昇。

 

  所謂行,就是修養覺悟。必須正勤篤踐佛陀的三無漏學,於戒是正順解脫之道,於身口意有犯之時,藉戒律而做到不犯;於定是入三摩缽提,修奢摩他,行毘婆舍那,面對行為造作之時而不亂;於慧是不迷惑,以般若波羅蜜是眾諸波羅蜜之母,唯有具足大般若,才能成就大菩提。然慧的形成,來自「聞、思、修」;聞從見識,即多看、多聽、多問;思以諦審,即多思考;修是力行,即多體驗。於見識為了避免盲從,必須加以思考,覺知見識的利弊;然後選擇實際效益的,而且合乎興趣,相應能力,老老實實的盡心去做,恒常而不退墮。

 

  《正法念處經偈釋》謂:「戒定慧是學佛的三大中心課題,初學,可以調適身口意,遠諸造作之業;深入,可以突破自我的計較和執著,建立正知正見;增上學,可以清淨道業,饒益眾生。但是,最後:入正等覺而圓滿無學,方稱學佛的究竟。」

 

  所謂證就是成就覺悟,必須依教如法。虔信佛陀的般若與菩提,像陽光能夠驅除愚暗;凡佛陀留下來的許多甚深微妙之法,不僅虔信,更要深入了解其法義,並且篤踐三無漏學,從事了生脫死的修養,才能證得無上正等覺殊勝之果;唯所證的,必須源自佛陀之教,佛陀之法,方成明妙圓覺之道,否則,便是邪魔外道!

 

  總之,修學行者仍有自我的分別意識,唯獨必須放捨執著而取認識;於分別中藉「慧」的修養,轉造作之「業」而變修養圓融之「道」,刻意的、勇猛的達到「突破」的境界。然而身語意的造作,是無始的業力而成習氣,不可能從「理」的知解,入「事」的踐行,輕易的便能去除執著障碍;基於修行之道,仰賴「簷滴穿石」的工夫,還須待時空中長久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