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 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 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 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2期2024年09月

雲語書摘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潛

 

 《金剛經》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謂相,就是色相,具有質礙形相;通常是以表面來看,眼能看到,直接能感受到的,也就是一種現象,包含有物質體和精神的層面,凡一切品類、粗細、大小、長短、方圓、美醜、香臭、顏色等,包括有情與無情、非情一切諸法,各個形狀等物,悉具色相。

 

  所謂我相,就是眾生中,任何一個個體的自我之相;也就是自我,每一個體的主宰,有造作之能,有思惟之功,依於業力發動汙染執著,可以說是以自我意識去表現身口意的行為。

 

  《金剛經集義》談到眾生緣起謂:「依著相即非菩薩」而言四相:

  1. 我相:就是指自我,眾生中任何一個個體的我。

  2. 人相:就是他人,自我以外的個體,在自我染著之下,所生起的分別相,完全是對他而言;即使是設身處地,捨主觀而將心比心,仍然是他相,是人我之相。

  3. 眾生相:除了人道外,凡有情之類的,皆謂之眾生相;所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都包含在內。除了以情識分別外,更以各道眾生的業感不同而說諸相;所以,眾生相的含蘊複雜,是以各別而總和聚集成相的。

 

  例如依於情感來說,分別有三類,為有情眾生、非情眾生、無情眾生。有情眾生肯定是動物,非情眾生是植物,無情眾生是礦物。有情眾生的情感可以明顯反應出來,如打他會疼,受傷了會流血,體溫過高會發燒等現象,有喜怒哀樂,愛恨憎厭等情感反應。非情眾生的生命現象,如植物的種子會發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而無情類的礦物,不是沒有情感作用,只是依於人的能力很難去體會,如果以現代科技,用儀器去測試,可以發現它的生滅現象,乃至情感反應(如日人江本勝博士所做永分子反應)。這是以人的能力去看,才有所謂的有情、非情、無情之分別。

 

  4. 壽者相:包含了時間和空間。有所謂「萬年龜」之說,乃形容龜的長壽,代表吉祥。其實,大多數的海龜壽命接近一百歲,最長壽的海龜為一五二歲。人的壽命可長至百歲以上,短至胎死腹中;而蚊子、蒼蠅的生命,只不過是七、八天而已。以空間來說,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運動狀況、營養的吸收,及消化系統的強弱皆不一樣。所以,壽者相不只是有時間上的分別,還有空間的差別。是以每一屬性的個體,依於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力而定,唯定型的尺度,不以輕重長短而說業因,卻以緣境的外力而說感果。

 

  依於上述所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可以說是分別之相;依識心分別,從個體與他,以至凡所有生命,包括流程的長短速率,或說是剎那與千百年的有情之類。基於生命的形成在業,生命的發起在緣,因而有業因感果的分別;所以,眾生的情識作用,往往著重於自我,無論是汙染或執著。如果能無我,則人、眾生、壽者諸相,悉無所住。可知,一個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還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話,就不是一個修行菩薩道的人,因為相只是說表相,然而表相裡還有內涵與差別;如果只是在表相上執著,就會有男女不平等、待遇、地位的不平等,以至什麼都不平等了。

 

  所謂菩薩,就是指修行覺悟的人,可分為二類:一是指正在修行覺悟的人,屬於因位;一是指修行覺悟已經成就的人,屬於果位,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等。所以,大乘菩薩的修行者,是以清淨和平等為我相的突破;否則,住於染著之中,當然即非覺悟的修行者。

 

  所謂清淨,不是厭離污濁,而是住於污濁而不染著;也就是不以分別、計較、執著的心面對緣境,例如長短、大小、方圓、粗細、美醜、善惡、是非、高下、青黃、赤白、剛柔、明暗等這些,在在都是相對而顯現的相,原是毫無意義的。但是依於「我」的分別,於五蘊的變化中生起作用,而發生種種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此,佛陀的教法告誡我們,如何於迷惑中去認識、了解、發現而突破,獲得覺悟的結果;也就是從相對中發現絕對,就像是轉煩惱為菩提。

 

  所謂平等,就是指每個人被平均分配同等的資源去獲得機會,或完成任務。平等之行,其諦義深遠;平就是不生分別,不計較親疏,不論利害,講求踏實無浮華;等就是以無緣之心,等同身受,也可以說是將心比心,廣及普被。

 

  六祖惠能大師於金剛經口訣

  修行人亦有四相:

  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

  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

  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

  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

 

  金剛經集義亦謂行者之四相

  我相:以戒治貪,以定治瞋,以慧治癡;不從心性上痛下工夫者。

  人相:好為師,強言道,動輒法,藉佛威,唯「我」獨尊者。

  眾生相:修福德,愛分別,貪善法,好廣博,期求通才者。

  壽者相:惡苦行,忌大願,重懺法,畏悔改,雅靜無欲者。

 

  總之,覺悟有情,離諸眾相,不執不捨,是名菩薩;發揮智慧,徹底覺悟,大慈大悲,是名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