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404期2024年11月
人生氣時,肝氣上逆,氣往上沖,容易造成頭暈等頭部不舒服的現象。人歡喜時,心氣緩和舒適。人悲傷時,會造成“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的現象,這會導致肺氣不足,呼吸功能受損。
漫談身心互動(續四)
/詹天賜
<<黃帝內經>> 對人的心理狀態影響生理狀態 (五臟六腑) ,有著較多的論述,其中 <靈蘭秘典論> 提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心是君主,為心神所居之處,若心神常保清明,則五臟六腑安康,人就能健康長壽。若是心神不清明,常處於抑鬱、焦慮、不安的狀態,那五臟六腑就危殆,經絡不通,身體大傷。要如何才能長保心神清明?<上古天真論> 提到: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人若能心志悠閒,少欲知足,不自欺而心安,身常動而不過勞,氣血就能順暢。在因應環境方面,隨遇而安,能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不與人比高下,則能適應良好。在修養方面,知足常樂,不貪不惑,不患得患失,就符合“德全不危”的養生之道,如此則能使人達到百歲而行動仍然自如的健康狀態。
對於情志與五臟的關係,<陰陽應象大論> 提到心在志為喜,喜傷心;肺在志為憂,憂傷肺;肝在志為怒,怒傷肝;脾在志為思,思傷脾;腎在志為恐,恐傷腎。這篇論述又提到:“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感覺喜氣洋洋,是心氣使然,喜樂之氣由心包經的募穴膻中傳遞而出,使人覺得心中暢快。在現代科學的解釋上,人會感覺愉快,是因為體內會分泌出多巴胺、內腓汰、血清素、催產素等激素,使人有快樂、愉悅或幸福的感覺。現代生命科學因有明確的論証,大家容易接受,而中醫由氣化的角度來詮釋,比較不易理解。但它仍構成一套理論,能自圓其說,並可由推論的結果作臨床的驗証。例如怒氣,它由肝所化生,由肝經傳達出去,怒氣隨著肝氣上沖,故能解釋人為何會在生氣時有頭暈的現象。
情志影響五臟六腑,並不限於喜傷心、憂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例如 <<本神>> 提到: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胭脫肉 …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 …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 …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 …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
兢兢業業、用腦過度,會傷到心神,接著就容易心生恐懼,心氣流失。許多過勞者,常是因為心臟不舒服而引發健康問題。怵惕有小心謹慎、擔心害怕之意,再加上思慮,這是一種綜合性的情志狀態,故無法由單純的情志來解析。長期愁憂無法排解,會傷到意神 (脾藏意),而導致心思煩亂,肌肉無力 (脾主肉),四肢活動不靈活。憂傷肺,但長期愁憂不解可理解成是憂思不已而傷意神,思傷脾,長時間耗損營氣,而營氣不足會導致心思雜亂、肌肉滋潤不足、四肢無力的結果。悲哀傷肺,但過度悲哀則傷魂 (肝藏魂),魂飛則狂妄失智,精神錯亂。悲哀傷肺,過度悲哀則會傳導到肝 (金克木),而有魂飛導致狂妄失智等現象。這種傳導現象也發生在喜樂無極上,喜傷心,但過度喜樂則傳導到肺 (火克金),而導致魄傷的結果 (肺藏魄)。怒傷肝,但盛怒、又不止則會傷到志神 (腎藏志),因此記憶受損,而且因脊骨得不到滋潤而屈伸困難 (腎藏志、腎主骨)。若由相克的角度來理解,盛怒可傳到脾 (木克土),而盛怒不止又由脾傳導到腎 (土克水)。這段文字的內容,提到了情志會傷及五臟五神,而五臟受損,則會透過經絡系統影響到皮肉筋骨。
中醫對人的心理狀態影響生理狀態的論述,還可以由氣血的角度來分析,因為氣血的狀態也是一種生理狀態。<<舉痛論>> 提到: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
驚則氣亂 … 思則氣結。
人生氣時,肝氣上逆,氣往上沖,容易造成頭暈等頭部不舒服的現象。人歡喜時,心氣緩和舒適。人悲傷時,會造成“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的現象,這會導致肺氣不足,呼吸功能受損。人恐懼時,會造成“上焦閉 … 下焦脹”的現象,會影響到大小二便的控制能力。人受驚時,心神不安,心氣吝亂,驚慌失措,一時沒了主意。由此可知,人的不同情志反應,會影響到不同臟腑的氣血狀態,而導致氣上、氣消、氣下、氣亂等現象的出現,從而影響到健康狀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