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無常是現象

    「無常是現象,無我是修養,空無我是境界;從現象的認知,於無我的實踐,進入空無我的諦證,是為學佛行者的修行歷程。」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5期2024年12月

雲語書摘 無常是現象
/潛

 

《涅槃經二》〈純陀品〉謂:「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之必有盡。夫盛者必衰,合會者別離,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眾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

 

由此可知,生死無常,皆由眾生之業力所至,然而變異無常的世間,在科學家的眼中,只不過是「水」或「大氣」的演變。在哲學家的眼中,只是由於環境

的需要,而產生「心物」,乃觀念的分別;主張心者偏於「唯心」,主張物者偏於「唯物」。基督教與天主教的門徒,卻認定是「上帝創造一切」。

 

依佛陀的教法來說,認為無常的世間,是四大「地、水、火、風」組合而成,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這種生滅的現象,自無始以來,就一直在時刻的的遷流變動中;例如水的氣化,火的焚毀,地的變動,風的流轉。

 

《八大人覺經》謂:「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罪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說到「我」的形成,是以四大為本體,配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末那識及阿賴耶識等,再配合「色受想行識」五蘊,才完成「我」的活動;這些假合的「我」是變異無常的,虛妄無有主宰的,唯貪欲不知足的心意識,是偏激、執著、愚昧,而造作成混亂繁雜的罪業。由於業因的造就,隨著時間、空間的緣合,由「唯識」的牽引,以至不可避免的承受著果報;在六道中交互輪迴,淪於永無止境的苦海。

 

《出曜經》卷二〈無常品〉謂,有一孤母,喪失孤子,憂惱失意,求教於佛陀,佛陀舉出四事告誡無常不久住的理法,令孤母深解失子的義諦。

 

1、常必無常:世間現象,一一無常,假令萬劫之久,鐵石之堅,須彌山之高,大海之廣,終為無常之所壞滅。

2、富貴必貧賤:世間之事,盛必有衰,盈必有虧,此理之必然也;蓋富貴雖命於天,而理有不可常者,故今之富貴,安知異時而不貧賤!故富與貴是無常事。

3、會合必別離。:人生於世,離必有會,合必有離,此理的自然,並非人意所能左右的;故今之會合,安知異時而不別離。

4、強健必死:人活在世間,有生必有死,這是常理;是故年輕雖強健,終歸壞滅,即使山石空海亦不能避免。

《正法念處經偈釋》84頁謂:「無常是現象,無我是修養,空無我是境界;從現象的認知,於無我的實踐,進入空無我的諦證,是為學佛行者的修行歷程。」

 

人的世界,是以欲為主題,以生死為點線,以苦惱為色彩,充滿了恐怖的罪惡,在在洋溢出欺詐、巧奪、嫉妒、陷阱,如果識辨它的真正面目,則只是五根五塵的相觸,而心意識藉機作祟,是為了假我的貪欲,而得到滿足罷了!若能去貪少欲、淡欲,進而突破至無欲,那麼身心自會獲得自在。

 

凡是人都有一個「我」,只是「我」的表現,有著強烈和輕微的差別。依佛法來說無我,無我有人無我與法無我的分別。

 

所謂人無我,就是指人體有我,是依五蘊的和合而生,例如物的欲望,是因為物質的形色和相狀而引發,使「我」產生感性或理性的欲望,由是我的思想生起變化,物欲作用變成佔有意念;於是思量籌策,如何進行以期達到佔有的心願;當然在進行佔有以前,少不了加以選擇。《楞伽經》卷一中說:「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譬如飛禽走獸,山河大地,都是以色受想行識五蘊,及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生;但是究竟剖析,皆無實體,沒有一處是「我」,所以說「四大非有,五蘊皆空。」

 

所謂法無我,依佛法來說「諸法各非定性,假他而有」,說明一切法,從因生果,生又仰賴眾緣和合;因此,可以肯定:「生假因起,名緣生假,名因生假,生託緣集。」這說明了一切諸法,是名因成,是因成緣,合而為「萬法總不離因緣而生」;而依法說我,所以法亦無我,建立在諸法苦空與無常等,和合無性,因緣造作的理論與法義之上。

 

由上述可知,可以確定兩個準則,一是依持,依妄想而有,立法成體,如果法體寂滅,便沒有了依持。二是緣起,因是種子,待緣和合,緣聚即生,緣散即滅。由此可知,「我」的形成,境緣相互,本來沒有一個單獨的或真實的「我」存在。然而,「無我」不是空無一物,而是依他即能緣生,究竟卻無實性,才是「我」而「無我」的道理。(《休庵散抄》〈無我之說〉)

 

《泥沙集》〈中道義〉謂:

佛法中說:「我無我!」

我,發生於相對,故有分別、執著。

無我,突破相對,故有圓滿、如意。

畢竟如何才能我無我呢?

觀察相對中,各具其中有道,則可以有突破的機會;如優越者,其中難免有拙劣;也就是說,成功其中有道,失敗其中有道。是則,即謂之中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