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上)

    不管出家、在家,假使學佛是在賭錢的話,等於你認為自己押的寶是對的,別人押的都會輸,那你有沒有這種能力,讓人家跟著你一起押寶?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7期2025年3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上)
/白雲老禪師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這章的主題是「無著」,通常說不要計較、執著。在這經文裡用比喻來說,就像木頭放在水裡面,順著河流而下,如果想進入到大海,必定有很多的障礙,有很多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要怎樣才能排除必然會發生的障礙?人是依於業來到世界而成為人,之所以有計較、執著,都是業的習氣;這種業的習氣都是過去慢慢養成的,我們之所以要學佛,甚至於出家,可以說是為法而來,為什麼法?佛陀說的法!

 

學佛是學智慧,佛陀的道理方法都是智慧,如果學會了佛陀的道理方法,就等於在學智慧,也能成就智慧,人活在娑婆世界,必然會有很多事情發生。尤其現出家相之後,比一般人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遭遇,要面對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所有的眾生;如果硬是要把對方當成菩薩,把自己當成眾生,日子一定不好過,為什麼?盡要求別人要好,不在意自己好不好;就等於說別人應該是菩薩,自己則是眾生。

 

修行辦道不就是希望能夠成菩薩、成佛嗎?已經出家,處在大的團體裡,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每個人的際遇,甚至根機都不相同;大家相處在一起,不是要怎樣去將就別人、討好別人,而是學習當面對別人時,以道心去面對,什麼問題都可以化解;如果以業的習氣去面對,將盡是無明煩惱。

 

常常說無明、煩惱都是病態,既然是病態,在那裡喊疼、喊受不了,病就會好嗎?就會消除嗎?那該怎麼辦?應該面對!可是要面對還是要有本錢,這種本錢從哪裡來?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來;所謂依教如法,老老實實地修行,才有機會具備面對問題的條件;如果本身不在這上面下工夫,面對問題時,要不就是抗拒,要不就是投降;那叫學佛、修行嗎?就像我剛剛提到的,不要盡看別人會怎樣,那叫做擔心害怕;如果盡看著別人怎樣,在那裡擔心害怕,肯定說你一點修行都沒有。沒有修行,怎能達到修養具備的條件?也就是修養裡面沒有內涵,當然就是擔心害怕。

 

談修行,事實上就是在自己不喜歡的、抗拒的、無可奈何的種種的分別意念之下,所產生的計較、執著,要怎麼去消除它?當然不是一下就可以做得到,但這一次做不到,是不是下一次能做得比較好一點?然後再下一次,是不是能做得更好一點?愈來愈好!

 

如果不是這樣,出家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永遠都是這個樣,請問你在那裡幹什麼?尤其佛教界的出家人,不只是我們這個團體,幾乎普天下都是這種現象,什麼現象?對寺院裡面常住的事務感覺囉嗦,浪費時間;最好自己一個人,清清靜靜地住一個地方好好修行。

 

有沒有想過?自己住一個地方是很清靜,請問要不要吃飯?要不要整理環境?同樣,要不要過正常的生活?是不是住在清靜的地方就可以當神仙了?什麼都不要了,一天到晚就可以修行了?再說如果什麼都沒有了,等於沒有行為,去修什麼?要瞭解所謂修行是,當外面的色塵緣境引發你發生問題的時刻,你的身口意行為是什麼表現?不好的去修正它,好的使它更好,才談得上是修行呢!沒有外面的色塵緣境,修什麼?問題就是,本身知見沒有建立起來!

 

知見要怎麼建立?先得要瞭解「佛陀說什麼!」你從來不去瞭解佛陀說什麼,還是一個原有的我,所表現的知見是自我意識,不是經過修行成為的修養智慧。不錯,即使出家了,還是難免有計較、執著,因為還是會有分別心;可是不同的是這分別心的把握!同樣是計較、執著,計較的是什麼!執著的是什麼!因為只要是分別心,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對就是錯,那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不好的、壞的?一旦選擇討厭的,就認為是跟自己過不去;既然分別心起來了,怎麼去選擇好的?好的怎麼去選?明明是討厭的,為什麼不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意識,往好的地方想呢?為什麼要跟世俗人一樣,人家對你好一點,是不是有什麼陰謀?對你不好,就認為人家瞧不起你?

 

這跟世俗人有什麼差別?完全沒有差別。分別心起時,一定是關係到色塵緣境引發了你的「我」,發生問題的那時刻;不發生問題無行可修,問題發生了,是最好修行的機會。以世俗人而言,逆境感覺是苦,順境就以為是樂,就在這種苦樂的分別之下,於是取樂捨苦,但永遠都是擔心害怕。出家學佛,是學佛陀的道理方法,怎麼去面對所謂的不好以及好;不好,要怎樣才能好?好,難道真正是好嗎?例如:每一天最少要吃兩頓飯,當上桌吃飯時,感覺很自然,沒有什麼;可是在廚房煮飯時,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這就是分別心。如果沒有大寮師煮飯,在齋堂裡有現成的飯菜可吃嗎?但每逢輪到大寮就討厭,認為出家了還要做這些,可是坐在齋堂吃飯的時候呢?就不會想到,這是誰煮給你吃的!為什麼?因為是以自我意識去分別。

 

如果這種問題發生,這種意念生起時,該怎麼去面對?就像基督教、天主教,成為教徒的時候,坐在飯桌邊還沒有開始吃,要先唸「主啊!感謝你,給我這麼豐富的一頓。」那個上帝、耶穌聽得見嗎?真的是他給予你的嗎?

 

這是我在台北親身體驗的笑話:一個家庭,父母並沒有什麼宗教信仰,他的兒女信基督教,坐在飯桌子上就在感謝主。那個父親桌子一拍就罵了:「沒有老子賺錢,你們吃個屁。」你們說應該感謝誰?不錯,以基督教的理論而言,因為一切萬物都是上帝造的;如果沒有上帝造萬物,就得不到這些。話又說回來,那是過去式了,不是現在式,為什麼?現在田裡不種稻子,菜園裡不種菜,果樹上不結果子,不去生產,不去耕耘、灌溉,上帝也沒有辦法。

 

所以分別心生起來,於業的習氣就會計較、執著,如果要從業的習氣裡去面對,那就得靠平常的修養。這種修養的形成,來自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有了修養,等於具備了條件;具備了條件,面對業的習氣,就可以從中去認識、瞭解,可以顯現出「道」。否則,只是業的習氣的計較與執著。

 

佛法中講:以業的習氣而言,是人的我在計較執著;如果具備修養,面對問題,可以去認識瞭解,能夠產生道,或叫做法,同樣還是會計較、執著,這是必然的過程。所以說人我的計較執著,是屬於業的習氣;道我或法我呢?還是計較、執著。只是這種過程,必須從人我怎樣捨離,而進入到道我,這種過程是不可能捨棄的。

 

現在學佛,很多搞錯了修行實質上「如實的」法的意義,變成一飛沖天、一步登天。業的習氣不好,不只不能從裡面發現道,而是變成什麼?現在常講的遠離、遠離、遠離。什麼叫遠離?不外是逃避,把自己跟那些業的習氣隔離,隔離得起來嗎?

 

所以我經常提到:「問題發生,必須要去面對。」只是面對要有本錢,這些本錢就靠平常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久而久之就會具備或多或少、或高或低、或深或淺的修養,有了修養才有面對的本錢;可以從認識瞭解上,有能力去突破它,不致因業的習氣被綁得動彈不了,也不會為業的習氣而擔心害怕。

 

所以,面對還得要有本錢,本錢就是看有沒有修養!剛剛一開始就講了這些問題,只是擔心害怕,就表示自己沒有修養──好像是在關心,這樣會傷害信徒、這樣會破壞團體,那表示沒有智慧、沒有修養,為什麼?你面對問題,沒有從問題中發現道在哪裡!只是根據那個問題,一種所謂世俗的情況,在那裡打轉而已,擔心害怕能解決問題嗎?所以只是依於業的習氣,以世俗的感情去看問題,計較、執著而已,有什麼用?

 

「無著」必須要從分別心上面把握,能掌控正面的、負面的,從相對的裡面,怎麼使不好的轉變為好,好的使它更好,才叫做有修養。否則,只是依於自我分別而在計較、執著,到最後,還不知道怎麼辦。如果,希望人家親近你,一定要「憑什麼」;怕人家走偏了路,是不是能夠指引人家,走上一條正的路呢?

 

我如果這麼說,不管出家、在家,假使學佛是在賭錢的話,等於你認為自己押的寶是對的,別人押的都會輸,那你有沒有這種能力,讓人家跟著你一起押寶?要憑什麼!你每次押都會中,人家自然就會跟你;自己都不中,都是輸,還要人家跟著你一起押,說你押這個一定會贏,那有效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