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7期2025年3月
學佛者有兩大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所謂煩惱障是因為業,過去的、現在的相應於外面的色塵緣境而產生的煩惱,所以會造成道的障礙。所知障就是以自我意識所知道的,或是以自我的知識經驗而去表現的,都叫做所知。
《金剛經研討》 依法出生分第八
/白雲老禪師
這裡的主題講「是福德,非福德性」,福德性就是講,於本體的本質效益性,要這麼去看,否則就變成佛陀說話,好像都是似是而非──看他又說是福德,又說不是福德性?變成這麼解釋了!因為這一個非福德性是講,這一份福德是肯定的,沒有錯!可是當布施完了,是不是本身還有機會?於自己的生活、於將來還要布施,是不是在這個本質上,原來的這一種發心還能維持,而且於本體性而言,布施是一定有東西的,不是嘴上說布施而已,一定有它的物質條件。
所以這上面說,假若有人能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這布施的行為,於福德來說是一個肯定的,可是必須要考量──這種福德沒有錯,但為什麼於本體發揮本質的效益性要考慮?如果不考慮的話,等於就只能夠做一次,甚至自己完全布施完了,最後可能為了生存,還要別人再來布施你,就會造成這種現象,所以要去理解這一段文字。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前面的話比較容易瞭解,為什麼?七寶布施是講物質上的布施,就是財施;後面講的就是法施了,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地方,為什麼?他說受持《金剛經》,甚至於《金剛經》裡面四句偈,能夠為別人來解說的話,這一種福德比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還要超過!為什麼?因為一切的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一切諸佛成就佛,也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種佛法,所有一切都是從此經出。這一句話大家要注意!不是說都是從這一本經來,因為這一部經標出的是「金剛般若」,這才是經典珍貴的地方。
後面為什麼要補上一句這麼的話:「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如果照文字解釋會變成,所謂佛法者就不是佛法,如果這麼解釋那就完全錯了,因為諸佛所成,也是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法而形成的。沒有錯!可是這一種法並不是每一位佛都是相同的,或者每一位學佛的人,都是學相同的法門而成就佛,所以說「即非佛法」,這個「非」不是一個整體相同的,是每一個都不相同的意思,這是在文字上解釋。
現在來看用物質的布施,是不是不及於法的布施?也就是真正法的布施超過物質的布施?這裡面會產生一個迷惑,迷惑什麼?法的布施是人在講經說法、介紹佛法,沒有物質怎麼維護你的色身,怎麼成就法身?這裡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瞭解,不是用那麼多七寶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還不如受持這本《金剛經》──哪怕只有四句偈能為人家解說,他的福德就超過了物質的布施,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
為什麼?前面只是一個提文,後面才會說「何以故?」──為什麼?因為一切的諸佛,是成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而且這種成就都從這經典裡面的「金剛般若!」「般若」是講慧,「金剛」是講不會毀壞的;摧毀不了的,也就是說經典裡提出來這一個智慧,即使是金剛也沒有辦法去摧毀的智慧,這本經提出的重點說,凡一切諸佛的成就都離不開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成佛。所以我常說:「學佛是學智慧!」學了智慧幹什麼?學了智慧才不會愚癡、迷惑,有了煩惱才會運用智慧,怎樣慢慢去化解煩惱,有了障礙才會用智慧,怎樣慢慢去排除滯礙、障礙。
學佛者有兩大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所謂煩惱障是因為業,過去的、現在的相應於外面的色塵緣境而產生的煩惱,所以會造成道的障礙。所知障是什麼呢?就是以自我意識所知道的,或是以自我的知識經驗而去表現的,都叫做所知。這種所知只是依於自己的自我,佛法特別強調,人的成就要有所證明!這種證明可以自己證,可是自己證可能還是有自我意識,還要「證自證」,證明自己所證的,要拿什麼證明?從經典上與很多善知識過去的知識經驗來印證。
這兩大障礙,在排除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遇到每一個問題能化解就是一個解脫,最後把所有的問題都化解完了,就得到了一個大的圓滿解脫,這是學佛以個體而言。可是每一個個體,成就的覺悟是不相同的,把境界放比較低一點來看;像自古以來到現在,有的是在政治舞台上遭受很多挫折,結果看破了,捨棄世俗而出家;也有因為經商從事什麼事業失敗了,看透了。這都是自我意識,當然每一個出家有很多的不相同,尤其台灣還有一種現象出家的;很多女性,因為看到父親對母親的不客氣,甚至父親打母親,讓母親承受很多的苦,女兒從小看到大,害怕就不敢結婚而出家,這種情況在台灣真的不少,說起來這都是自我意識。
不談究竟要什麼樣的方式出家,必須要瞭解出家幹什麼?出家的大前提,是本身對佛法認為它的確好,不只是好而且得到了利益,認為這一種利益,自己的確得到一種歡喜、自在,怎樣給更多的人來分享。怎麼辦?出家繼續修養使自己的境界愈高,就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這才是出家。
為什麼出家?每一年在台灣開戒,受戒時要填報名表,後面有一個註明出家因緣,或是出家為什麼!大部分都寫:「為了生脫死、為普度眾生。」聽起來的確都很好。為了生脫死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為普度眾生,憑什麼?所以看到受戒報名單,填上這樣的句子,往往百分之一百都通過,可以受戒;如果要填上一些,人家聽了不順耳的,真的就不會讓你去受戒!
這裡面問題發生在哪裡?究竟為什麼出家?出家以後幹什麼?剛剛我講的一個大前提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目的,目的是幹什麼?誰不想成佛?誰都想成佛!可是要瞭解,成佛不一定都是相同的道路、相同的方法,所以它不是都相同的,不一定要怎麼去選擇。千佛山雜誌每一期封面都是說:「信佛、學佛、可以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如果說一句比較過份,可能又會挨罵的話:「不信佛教都有機會成佛!」聽清楚我講的:「都有機會!」我們要瞭解這個佛是什麼才是問題。
「佛」是個名詞,就是成就以後的結果叫做佛,在經典上,尤其《華嚴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佛」另外有覺悟的意思。覺悟差別很大,如果肯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覺悟,就有不同學佛的人所成就的,為什麼?如果不是一個真正學佛,依照佛陀的道理方法而去修養成就,都會或多或少有他的缺失;不談佛,談菩薩的境界,很多佛教徒包括出家的在內;土地公也稱為菩薩,這是不是錯了?沒有錯!因為「菩提薩埵」的本義,就是正走在這條道路上修行覺悟的人,還沒有證果也可以稱為菩薩。
還有一個呢?就是已經完成修行覺悟得到了結果的,也稱為菩薩。所以也聽到一些法師,開示時都會說:「各位在家菩薩!」其實不要認為「不敢當!」因為我們都是在修行覺悟的人。就可以發現,為什麼不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就不能圓滿,因為這就是業的問題。
佛法對業除了有善、有惡、有無記,這種業的成分,每一個人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有那麼多的造作,即使不學佛也沒有辦法否定。可是為什麼要依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題就在佛法講到業的清淨,業的清淨是依靠什麼?依靠佛法,也就是所謂的道,講菩提道!要依賴這一些,有了這一些依教如法去修行,業慢慢清淨了,可是還有道的存在,如果守著那個道不放,還是不清淨;也就是一離於道,就作不了主了。佛法是講大自在人,除了開頭要依於佛法幫助修行,清淨業,最後呢?連這一個佛法都是多餘的,才是究竟清淨!可是世間法做不到,世間法一定要依於一個什麼,才能作得了主。
所以提醒各位,常常會看到很平常的一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為什麼說這種話?因為文章是用文字組合起來的,一篇文章總是離不開文字,只是這種文字組合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同;像「科學」兩個字,以文字來看,是不是就是現在講的天文科學、物理科學,以至電子科學,是不是講科學就是這些呢?那就表示把科學看得太窄了;「科」是一種分類,「學」就是分類某一部分,相同的學問放在這一部分就叫科學。現在一般談到科學,認為就是科學家怎麼樣…,變成另類的人。通常對文字,有它的名詞、名稱,所以經典上面講文句、句身等,就是文字組合完成什麼意義。
如果以覺悟的方式來看,可以發現什麼叫做覺悟,為什麼世俗的也叫做覺悟,也可以稱之為佛,可是絕不是圓滿的,是有缺失。像現代所謂的科學家,對佛法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有記憶的能力,所以也稱之為記憶識。可是很多心理學家,以及腦科方面的這些專家,認為第八識不是我們講的那樣,它只是一種細胞的組合,細胞組合成為腦,不同的細胞組合起來完成一種系統現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