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7期2025年3月
空理莫著空見,不明空理而著空見是邪見非正見;所以佛說寧可我見如須彌,此類尚可度;不可執空見更傲慢一切,如此之人佛亦不治。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三)
/釋若知
復次迦葉,我為汝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觸),更樂緣痛(受),痛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苦惱憂悲啼泣,如是生大苦陰。無明已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則更樂盡(觸),更樂盡則痛盡(受),痛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苦惱憂悲皆盡,如是滅大苦陰,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這是論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看得出來早期的十二因緣翻譯跟晚期的翻譯有差距──觸翻更樂、受翻痛,老死則加上苦惱憂悲啼泣,都是直接加上人的情識反應;十二因緣是個輪相,大致勾勒出生命流轉的原則,簡單的說惑→業→苦,詳說是十二因緣,擴大來看,更可衍生出三世二重因果的法則:
造作業因即得業果(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無記因得無記果);如能出離惑業苦的輪迴,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則老死滅;這是出離輪迴之道。然而菩薩行者「以善權心,雖斷結縛,猶生三界」,不懼輪迴,他們依般若波羅蜜修,所以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如是無明行盡,識名色六入更樂(觸)痛(受)愛取有生老死老死盡,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迦葉!如是是謂中道真實觀諸法也。
陷在十二因緣裡,自是輪迴無止境,緣覺乘觀飛花落葉即能悟道而出離,菩薩行者已突破生死流轉,不畏生死,「菩薩以善權心,雖斷結縛,猶生三界」;不生不滅,其中有道,是謂以中道真實觀諸法也。
復次迦葉!中道真實觀諸法者,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諸法自無想故。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諸法自無願故。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諸法自無行故。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諸法自無起故。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諸法自無生故。不以如觀諸法如,諸法自如故。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所謂中道觀諸法的意思,佛對迦葉尊者說:(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不以如觀諸法如;因為諸法(自空故,自無想故,自無願故,自無行故,自無起故,自無生故,自如故)。道真實觀諦義所呈現的是無為法的修養,一切有為都是造作的行為;所以(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不以如觀諸法如。)因為這些都是有所為(ㄨㄟˋ)而為,離了中道真實觀的諦義。
不以無人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如是本空末空,現在世空,當令依空莫依於人。若有依空,倚此空者,我說是人遠離此法。如是迦葉。寧猗(倚)我見積若須彌;不以憍慢,亦不多聞而猗(倚)空見者,我所不治。
本段是佛陀藉著給迦葉尊者的開示,告訴我們怎麼認識空觀。最重要的認知是諸法自空,不須人觀,更不談無人觀,法本自空;所以本空、末空,當下就空(現在世空);我們若要認識法就依法的空性去認識,莫依於人,別再加人……。佛陀更說:寧可我見如須彌山高,也不要膚淺寡聞但聞空就執空而目空一切;佛雖是大醫王,佛也說:犯了這病,佛也醫治不了。
譬如良醫應病與藥,病去藥存,於迦葉意所趣云何?此人苦患寧盡不耶?
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藥在體故。
如是迦葉!空斷一切見。若有猗(倚)空見者,我所不治,亦復如是。
這一小節很重要,佛陀示諭迦葉尊者,透過首位心法傳承的弟子告訴後世學人,觀空理莫著空見,不明空理而著空見是邪見非正見;所以佛說寧可我見如須彌,此類尚可度;不可執空見更傲慢一切,如此之人佛亦不治。龍樹菩薩註般若經曾說:「若不除我慢,不能見(現)佛性。」惠能大師說:「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雲公老禪師的銘言是:「向虛空學習。」(見《禪的妙諦》)。老禪師常說:「學佛就是要學智慧!」那麼智慧的明碼是什麼?「向虛空學習!」正如惠能大師說的:「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著空之人患在本體,不是癥候,癥候衹是現象,醫者精通醫術,循其脈理知其癥兆,適時用藥,即可藥到病除;如今是本體出了毛病,本身不求多聞,不求甚解,聞空著空,愚癡我慢,執著空見,就斷了一切見聞,再好的道理也就入不了心了;佛陀說寧度我見積重如須彌山,不可度頑空人。
比方舍利弗的舅舅摩訶俱絺羅,他是婆羅門種族的修行人,有名的論師,他犯的毛病就是我見大如須彌山。摩訶俱絺羅很聰明,當舍利弗還在母胎的時候,他的智慧靈氣已感染給他的母親,讓他母親在生活中也表現得異常聰慧,對事情的見地超越尋常,某些重要觀點竟能辯贏摩訶俱絺羅,這讓摩訶俱絺羅受不了,想想他姊可能是懷了聰明的孩子,為了讓自己能卓越超群,於是離家去參學,遍學印度經論辯術,用功之勤,不剪指甲,被人喚作「長爪梵志」,經過多年努力,儼然已成一大家;回到家鄉要找外甥論辯,豈知已隨瞿曇出家。「瞿曇何人?能度我外甥?」慢心高漲,盡是疑問。尋至佛處,開門見山:「瞿曇!我是一切法都不受的。」心想:你縱有天大本領,又能耐我何?!沒想到佛陀竟然如此問他:「那你對『我是一切法都不受的』這一立論你受不受?」我們看佛陀多厲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下子讓他訇然瓦解,輸得徹底了,答受或不受都輸了。這就是佛陀說的「寧可我見大如須彌」,都還有藥可治,有辦法降伏;若膚淺傲慢執空見者,即使大醫王如佛也沒法度。所以佛法不講斷滅偏空,不否定一切,佛法是中道真實觀法,讓你悟向心源。
譬如有人畏於虛空,啼泣而說:「今當為我去此虛空。」於迦葉意所趣云何?寧能去不?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若畏空者,我說此人甚為狂惑。所以者何?眾生造空而彼畏之。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不知此法亦復如是。譬如幻師化作幻人,而食幻師,無有真實。
佛陀再舉例說明,又有一種人不懂空理,害怕虛空,怕得哭著求人把虛空除掉,佛陀說「這種人真是癲狂不明事理」;其實「無中生有」是人自己搞出來的;《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五蘊即心,透過五根與外界色塵緣境相應,心色相應牽引色蘊,發動心法,於是心生種種法生(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造天堂、地獄、餓鬼、畜生,善人惡人──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各位在網路上見過珍禽異魚嗎?為什麼動物新品種越來越多?AI製作的除外,很多都是中陰身意識妄想的結果。學佛人要小心,意識不淨,妄念投生,於是輪轉於生死,受因果感報輪迴,無有出期。
如是迦葉!修行比丘,隨所思惟,一切虛偽,而不真實,無有堅固,亦復如是。譬如二木因之更生火而燒彼木。如是迦葉!因真實觀,生無漏慧根,而彼即燒,於真實觀,亦復如是。
譬如然燈,諸冥悉除,此闇無所從來,亦無所至。不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而來,亦不至彼。如是迦葉!智慧已生,無智即滅。此無智者,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如是迦葉!燈無此念,我當除冥,而燈然者,諸冥即除。燈闇俱空,不可獲持;無作無造,亦復如是。
譬如迦葉,百歲冥室若然燈者,彼闇頗有是念,我當住此而不去耶?答曰:不也!世尊。此闇必滅。
如是迦葉!若有眾生,百千劫中造作結行,以一正觀無漏智燈,即得除盡,亦復如是。(結行,猶言業作,結即結使,煩惱之別稱。)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般若空觀偈〉云:「一切有為法,皆悉待緣生,發起不自有,隨緣有差別,愚凡之所執,不識從未有,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見《心之路》〈心經廣論〉)此即真實觀,能生無漏慧,如燈燃冥闇除,不被愚癡惑,妄念得以除。
譬如空中不生五穀,菩薩如是,不從無為而生佛法;譬如大地,眾穢雜糅而生五穀;菩薩如是,於世雜糅結縛之中,乃生佛法。
譬如陸地,不生蓮花;菩薩如是,不從無為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雜蓮花;菩薩如是,從邪眾生結縛之中,乃生佛法。
《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此之謂也;菩薩修行,不在無為清淨法中求;本經前文云:「菩薩以善權心,雖斷結縛,猶生三界」,所以菩薩如是:於世雜糅結縛之中修、從邪眾生結縛之中修,不離眾生,不棄眾生。
譬如醍醐滿於四海,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一毛破為百分,以一分毛取四大海一渧之水,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
譬如迦葉,芥子中空,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十方虛空,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
這一節是講菩薩與聲聞行者修行內涵的功德譬喻,佛陀善用譬喻,請看二者間,菩薩行者與聲聞行者的善根功德差距,簡直別如天淵!
譬如刹利頂生,皇后賤人共會,若後生子,於意云何?當言此子是王子耶?答曰:非也!世尊。如是迦葉,此諸聲聞從我法界生,然彼一切非世尊子。
譬如刹利頂生大王賤女共會,若後生子,於意云何?賤人所生當言此子非王子耶?答曰:不也!世尊。此是王子。如是迦葉!雖從賤生而是王子。
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住於生死教化眾生,而彼一切是如來子。譬如聖王雖有千子,無聖王相,聖王之意起無子想。
如是迦葉,如來雖有百千聲聞弟子之眾,無菩薩者,如來之意起無子想。
佛是大法王,如來子即法王子,諸大菩薩摩訶薩,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等所有的菩薩摩訶薩皆是法王子。
譬如迦葉聖王皇后持齋七日,生一童子,具聖王相,三十三天咸共歎之,而不稱說其餘大者。所以者何?童子雖小而不斷於聖王種故。菩薩如是初發道心,諸根未具,彼諸天眾曾見佛者,咸共歎之,而不稱說諸阿羅漢具八解脫。所以者何?雖初發菩薩心,諸根未具,不斷諸佛如來種故。譬如有小摩尼真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如是,初發道心,出過一切聲聞之上。
譬如迦葉聖王皇后初生童子,一切臣屬皆為作禮;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一切天人皆為作禮。
這一節談初發心菩薩之珍貴,雖初發道心,已具功德,諸天人等皆為作禮。
譬如須彌山王,出諸良藥,為一切人療治苦患,無所適莫;菩薩如是,學智慧藥,為一切人療生死患,亦無適莫。譬如禮敬初生之月,非後盛滿;如是迦葉,禮初發意菩薩者,勝非復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也。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從菩薩生故。
無所適莫,適唸ㄉㄧˊ,是說不加挑剔,平等普施。適是專一恰當,認可之意;莫是勿,否定之意。無所認可否定就是說菩薩無我,平等普施,學智慧藥,救度一切眾生生死苦患,沒有分別、計較及選擇。又適莫一詞,出於《論語》〈里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古人解釋較深奧,用同音訓詁的方式,適同敵,莫訓慕,意指敵對排斥及貪慕攀緣,說「坦蕩蕩有修養的君子,他處事的原則是,沒有仇敵對付,也不貪佞攀附權貴,一切依事理原則辦事;對人與事沒有偏頗厚薄之分。」適莫前後字義訓詁剛好相反,整句含義則是一樣,這是中文有趣之一例。
所以禮初發心菩薩,勝過禮成等正覺的如來,簡單的說,就是佛要我們學佛人不要起分別心,不可無知而傲慢,鄙視別人的善行功德,瞧不起人,認為自己最有修養;所以特別告訴我們:能禮初發心菩薩勝過禮佛。
注意這句話:「禮初發意菩薩者,勝非復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也。」因為「復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是說先已成佛再倒駕慈航來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們的如來法身,祂們的功德巍巍,沒法比;禮初發心的菩薩勝過禮佛,指的是初成佛者,如現世的法王、活佛之類的。所以加個「非」字,為的是要特別強調初發心菩薩的功德,為什麼有功德?佛說:「諸佛如來從菩薩生故。」諸佛如來都是經由菩薩修行完成的。
至於菩薩的修學,有十地的等次;雲公老禪師介紹菩薩法,從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到四地燄慧地是變化位,四地未穩則尚有退失的可能,要四地完成了,才能穩住菩薩位,才能進入提昇位(五地至七地)而後晉增上位。(請看雲公老禪師著《大般若經要解》論〈菩薩乘十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