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7期2025年3月
因此,修學佛法,必須落實於生活中,而不只是空談理論,凡事要靠自己,不可依賴他人,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亦不例外。
雲語書摘 達磨祖師的二入四行
/潛
達磨(?~535)祖師是中國禪宗初祖,乃西天(印度)第二十八祖。本名叫做菩提多羅,是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貴族,是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來遇到了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為祖師所器重,度化出家,改名為菩提達磨,通稱達磨。(按:通用達摩,達磨指法。)
達磨祖師來到中國,因為與梁武帝不契應,故而渡江至嵩山少林寺,在「少林九年面壁」,一般謂「壁觀婆羅門」,後人把達磨禪法入門,稱為婆羅門壁觀之法,也就是二入四行之法。所謂二入,就是理入與行入;所謂四行,就是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等四種行為的入道方法。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記載如下:
- 理入:依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障礙,不能顯現而已;若能捨偽歸宗,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聖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稱為理入。
- 行入:行入分為四行,萬行同攝,即:
- 報怨行: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懟。
- 隨緣行:眾生與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宿因所作,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無法也!
- 無所求: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
- 稱法行:性淨之至理,不受眾諸之汙染,遵此而行,即得入道。
「我」,有個隨時都會發生問題的色身,包裹著一顆永遠不能滿足,卻長期受著苦惱的心,以及蘊藏著一種自以為是對的,事實上卻是一直在造作成業的意念;於是,輪迴在人間天上,或鬼畜地獄,呼號掙扎,宛轉呻吟。有的飢渴,有的病瘟,有的遭受兵災水火等橫禍,有的承受坎坷厄運等煎熬。這些苦來自業因,是貪瞋癡慢等造就的業感因緣;若要避免這些因緣的造作,唯有修學戒定慧三學,建立正知正見,及常行懺悔,祈求三寶的慈力,以消轉深重的障礙,讓佛性顯現出來。
因此,修學佛法,必須落實於生活中,而不只是空談理論,凡事要靠自己,不可依賴他人,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亦不例外。修學者必須建立「信解」所具足的智慧德行,也就是信、進、念、定、慧等五種修養,才能圓滿智慧德行。
所謂信,就是宗旨的確立,心意的投入,於見聞覺知中,步向無上正等覺的道路;不只是暫現的熱忱,而是持續的成為一種力量;也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所信的實效利益;更不是一味的依賴,而是深入的體認攝取。
覺悟的道路,是從生滅之門,趨向真如之門;也就是從「相」的分別,於分別中認識,了解自我意識的每一層次現象,直到發掘出最真實的內涵,方為某一階段的結束。例如:
煩惱有生有滅,生起時,是自我意識與色塵緣境相應和;消滅時,必然是自我的意念,與所應和的色塵緣境轉向了,或者說,與原有的起了變化,改了內涵。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在煩惱生起時,面對煩惱,去認識了解,有所發現;通常說是「知道了」一些什麼,這「知道」的就是發現,叫做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乃菩提在煩惱中顯現;菩提不是煩惱,而是煩惱的突破!
所謂進,就是正勤精進,恒久不變,以逆水行舟的精神,完成具足內涵的旅程,達到最終的目標;也就是正知正見,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不懈怠,不放逸,勇往直前。
所謂念,就是意念,或說是思想與觀念,於三摩缽提的有止有觀之下,融和見聞覺知的世出世間力量,排除偏邪,突破虛妄,清淨莊嚴;也就是面對現實,不為染心所污,不為執著所困,透澈的去認識了解,建立起正知正見的意念。
所謂定,就是持重不亂,入達解脫三昧,即使「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奔於左而目不瞬」;所謂疾雷破山風震海,亦不為所動,猶若蓮藕常住汙泥,濁淨分明,毫無所損;當然,絕不是木石的頑愚,而是住亂不亂,住污不染,住無明而不惑,靈明妙覺,澈然如鏡。
所謂慧,就是不愚癡,不迷盲,以定為體,以慧為用,積累知見和修養,入於理事無礙,圓融通達之境;也就是看的破,放的下,乃真自在的菩提行者。
具足了上述五種修養,步入信解的智慧德行,必須以無所畏懼的菩薩精神,行於覺悟之道。菩薩具諸智慧,明了決定;於大眾中說法,無有恐畏之相,故說無所畏。菩薩有四無所畏的精神,述說如下:
- 能持無所畏:菩薩聞一切法,常能受持,憶念不忘,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
- 知根無所畏:菩薩知一切眾生之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
- 決疑無所畏:菩薩能決剖一切眾生的疑難,於經典所蘊含的法義不了解而產生疑惑,能給予引導而化解之。
- 答報無所畏:答報有答辯、告白的意思。凡一切眾生,聽受問難,菩薩悉能依教如法,隨機提出報告或簡報,有問題都能回答,隨緣善巧,無障無礙,依之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悉皆引導攝取,入達無上正等覺的圓滿境地。
總之,「我」會煩惱,乃因無明而起,煩惱乃生死的根本。修行正見,即在破除諸無明;修道之所在,始於覺知,行菩提道,如火焚煩惱,煩惱燒盡,則得解脫,無有繫縛,即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