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智障出處:溈山夜話期數:408期2025年4月
濯水抽足溪底,佛手驢腳龜息, 刀光劍影夾處,山門裏外成繫。
溈山夜話 《南嶽單傳記》評唱 四十九祖虎丘紹隆禪師
/智障
虎丘紹隆禪師,和州含山縣人。
生而岐嶷絕俗,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
又六歲削髮受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之志。
首遇長蘆淨照禪師,參扣之間,景響有得。
因閱圓悟勤禪師語錄,撫卷歎曰:想酢生液,雖未能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聆謦欬爾。
於是欲訪之,復至寶峰,謁湛堂準禪師。
準曰:如何是行腳事?
師露胸示之曰:和尚驗看。
準即打。
師約住曰:且莫盲枷瞎棒。
準大笑,因留年餘,迺謁死心於黃龍。
心問曰:是甚麼僧?
師曰:行腳僧。
心曰:是何村僧?行甚驢腳馬腳?
師曰:廣南蠻道甚麼?何不高聲道?
心喜曰:卻有衲僧氣息。
師乃喝退,而參堂度一夏。心甚器重之,每歎曰:再來人也。
死心機鋒橫出,諸方吞燄,非上上根莫能當。
而於師重稱賞,眾皆側目。
已而趨夾山見圓悟,道龍牙山,遇泐潭乾之法子密禪師。相與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或若徉狂,議者謂今之溈仰寒拾也。
久之辭去,遂至夾山會圓悟,移道林,師從焉。
一日入室,圓悟引教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豎拳曰:還見麼?
師曰:見。
圓悟曰:頭上安頭。
師於此有省。
圓悟復曰:見個甚麼?
師曰:竹密不妨流水過。
圓悟肯之,尋俾掌藏教。
有問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
悟曰:瞌睡虎耳。
自此與圓悟,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斧搜鑿索,盡得圓悟之祕。
師以二親垂白,歸寓鄉郡褒禪山。
繼受請住城西開聖。
建炎之亂,乃結廬銅峰之下。
郡守李公光延居彰教。
次徙虎丘,道大顯著。
因追繹白雲端和尚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後不能躬行遺訓,於義安乎?遂圖其像以奉。
時圓悟以時未平,泛峽歸蜀。
曩之輻湊川奔,一時後生望山而趨。師每登座,從容示露,一味平等,隨根所應。
皆愜其欲,故圓悟之道。復大播於東南,諸方謂圓悟如在也。
上堂,僧問:古人到這裏,因甚不肯住?
師曰:老僧也恁麼。
曰:忽然一刀兩段時如何?
師曰:平地神仙。
表曰:報不報之恩。
堯封潛曰:香風惹衣裓。
老遷評唱曰:
濯水抽足溪底,佛手驢腳龜息,
刀光劍影夾處,山門裏外成繫。
機鋒崖下渾然,轉語須臾便棄,
祖堂拱木森森,義薄雲天歷歷。
附記:
一、
蘇州《臨濟正傳虎丘隆禅師碑》,碑文紀念宋代紹隆禅師(1077-1136) 與其師圓悟禅師故事。師徒二人在虎丘雲岩禅寺将臨濟宗推向極盛,形成禪宗一派,即–虎丘派。紹隆禅師圓寂後,僧徒建塔于虎丘,宋司農少卿徐林撰碑文,後被毀,亦無拓本流傳。當大元至大二年(1309)歲在己酉。集賢直學士朝列大夫趙孟頫重書。明年正月既望住山第七世孫壽永重建。目前拓本爲趙孟頫書拓本。(如附圖【1】【2】【3】)
二、
圜悟克勤禪師(1063年—1135年9月14日),俗姓駱,字無著,法號克勤,彭州崇寧(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宋代高僧,臨濟宗楊岐派禪師,嗣法五祖法演,弘法於四川、湖南、江西、金陵等地,宋徽宗敕封佛果大師,宋高宗敕封圜悟大師,又作圓悟大師。謚號真覺大師。合稱為佛果圜悟真覺克勤大師。
其門徒根據他講解《頌古》的稿子整理成《碧巖錄》,虎丘紹隆編集有《圜悟佛果禪師語錄》。
至今四川成都昭覺寺內尚存圓悟禪師墓。 圓悟克勤所著《圓悟心要》、《茶禪一味》傳入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日本人至今把出《茶禪一味》尊為茶道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