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11期2025年7月
他說:年紀大的,要把她當成母親;年紀相彷彿的呢?要把她當成姐妹;年紀比你幼小的呢?把她當成女兒.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上)
/白雲老禪師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這主題是說「正觀敵色」,這個名詞很難解,「敵」是敵對的敵,不是敵人的敵。如果是敵人的敵,再加上經文裡的「視」,就是用敵人的方式去看待,會把經文完全搞錯。佛教的經典最難是難在很多文字上,往往會把握不住,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梵文翻成中文的問題;因為有很多的經典,是印度的出家人來中國時翻譯的,他本身對中文不太深入,所以翻譯的經典有的地方就表現出,「怎麼佛陀說成這個樣?怎麼佛陀是這種理念?」會造成很多誤解。
所以自古以來都說,不要照著文字去解佛法,就是警告我們:如果要看經典,不管看哪一品,或者是哪一節,一定要全文貫通,不能斷章取義。也就是不能從裡面一句話或幾個字,就把它當成是佛說的。這樣的話就很容易造成,所謂的謗佛、謗法。有很多人並不認為自己錯了,為什麼呢?
明明經典上面是這麼寫的,就是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中國的經典是由梵文翻譯出來的。我們所有的經典,並不是佛陀用中文講的,如果你說中文的經典上就是這麼寫的,這是很危險的事。不只是自己得不到好處,還會傷害別人。最後呢?自己謗佛、謗法還不知道。
看看這裡的兩個字,剛剛我大概提了,一個是「敵」,通常講到敵就是敵人,其實敵是對立的意思,這種對立不一定是敵人。譬如:意見不一樣、利害不一樣,或是說思想不一樣,不能說跟你不一樣就是敵人。再一個就是「視」,通常講視,把它當成眼睛直覺的去看,其實用看的深度不夠。我以前解釋過,眼睛能見,「視」不要用看,用見的話會比較深入;見是由眼根來見,叫做「根見」;依於眼根所見到的,可以進入到,從所見到的再進一步去認識它!
前面「根見」是說,憑眼根直接見到的,見到了之後,再深入地認識所見到的,叫做「見見」,就是見所見裡面的內涵。除了這個,還有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呢?從根見之後提昇到見見,還是難免有自我意識。如果這麼說,根見在法的過程中間,是表色,見於色的表面就是「根見」。提昇到「見見」呢?是從這種表色裡|表色總是世間法,或經典上的文字相,都是表色,要提昇到它的內涵,這種內涵,並不是依於佛法所見。只是依於一般世間的智慧,都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提昇它原來以根所見的境界,這是世俗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說根見是凡夫的話,見見呢?應該是賢聖,這賢聖跟聖賢有所差別!為什麼呢?聖賢是一般世間上的人所講的,佛經裡面是談賢聖,差別在哪裡?聖應該比賢的修養要高,佛法在乎修養的層次,是以賢提昇到聖,所以是講賢聖而不講聖賢。還有關係的問題在哪裡呢?因為在聲聞乘裡,要完成須陀洹果位,先要經歷二十七賢聖之賢位,而進入到須陀洹才能稱之為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稱之為聖。
阿羅漢呢?我以前講聲聞是三向一果。因為聖,可以說是修養已經具備內涵,或是成分,但還沒有完成到他的結果,所以阿羅漢不能稱之為聖。在十如來名號裡,有一種叫做應供,應供也是如來十號之一。是說他具備的修養,可以像佛陀一樣接受供養了,這一種就稱之為阿羅漢。就可以證明說,他已經有了佛的樣子了,不是屬於聖,因為聖是前面的三向,三向之前的是賢位。三聖一果,就是聲聞乘的內涵。
可知,賢聖跟聖賢在佛法上面的不同,真正要把握的就是,要知道聲聞乘是從凡夫,進入到賢位,然後提昇到聖,再提昇到,跟佛相同的樣子的果位,可是他不是佛,這是先要瞭解的必然的知識。談到了根見、見見,剛剛我說見見,以世俗而言就是所謂的聖賢,可以說就是聲聞乘的境界,可是還沒有到達羅漢果位的境界,因為羅漢果位的境界是無學位。見見雖然有應供,相同於佛的樣子所具備的條件,但畢竟他尚未證得聲聞最後的結果。
再增上的話呢?就叫做「性見」,「性」就是講本體、本質。性見不同於見性,不是禪門中講的明心見性這名詞。所謂「性見」,是從原來的根見──看到表色,進入到見見--色的內涵;性見就是從色裡面,知道了有所謂的「我見」,而進入到「法見」,進入法見之後,所產生的境界,這種境界叫做「性見」。
可是性見並不是還沒有我見之前一下就有了法見,不是這麼講。因為這裡講的法,是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修養而來的法見,也就是學佛者,依教如法修行所得到的修養。又從「視」可以發現:不只是「看」而已,裡面的層次,關係到凡夫到達賢聖,真正完成了性見,就是法見裡面可以有所突破,或出離了的樣子;這種出離,不是一因一果的出離,也就是不是一因一果的突破。
以三大阿僧祇劫來講,出離什麼樣的境界呢?就以一大阿僧祇劫來說,一大阿僧祇劫究竟是多久?就是人的一生死,一期生死所承受的業的果報!所以它是一個不定數。講到這裡,我還要提出一些知見,何謂「阿僧祇劫」?「阿僧祇」翻成中文的意思:「阿」是不能,或者沒有辦法的意思;「僧祇」是什麼意思呢?是算數,就是計算數目字的算數。「阿僧祇」就是沒有辦法用數目字來計算的一個未定數,因為每個人的業,有輕、有重,有多、有少,所以它沒有辦法計算。不是它裡面有多少因果,談「劫」才談到因果;劫,在梵文中應該叫做「劫波」。
「劫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作因完成一個受果。講得更明顯一點,就是曾經作了什麼因,現在來承受什麼果,這因果的完成,就叫一個劫。人無始以來所作的業有多少?也就是有多少的業因,而後就要承受多少的業果!只是業因、業果所涉及到的,不都是壞的也有好的,也就是說不只是惡業,也有善業,還有是弄不清楚的無記業。
如果不瞭解劫跟因果的關係,同樣就不知道《四十二章經》所說的,好像都是限制、要求,那怎麼承受得了?因為這就是關係到業,關係到業就少不了對「劫」的認識,就是所謂的業因、業果,也就是所謂的「一個作因、一個受果」;為什麼我講得好像愈講愈難,其實不是難,這是學佛的基礎。知道了概念,當然我也要順便提醒一下,《四十二章經》是對出家人講的,是專門對聲聞比丘講的,連比丘尼都沒有份。所以《四十二章經》,我往往講到某一些地方會停一下,因為涉及到聽經的成員,必須有所顧慮,如果專門對比丘來講《四十二章經》,就完全不一樣。
我們主要是知道它的道理、方法就好,不要太過偏於針對聲聞比丘而說法。以中國的比丘而言,不是局限於聲聞,只是他的過程必然會經過聲聞比丘;在中國是談菩薩比丘,我曾談過在原始佛教裡沒有菩薩比丘,只有聲聞比丘;只是佛法到了中國以後,特別重視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視呢?因為佛陀開創佛陀學派,以聲聞比丘做為對象。所說的是限於聲聞比丘,到後期才有所謂的菩薩法,也就是一般講的摩訶衍,或叫做大乘。其實不能叫大乘,應該叫大法,聲聞乘應該叫小法;這是在後期,因為佛陀看到佛教的理念,道理方法慢慢已經普及了,所以從聲聞法提昇為菩薩法。而佛教傳到中國,中國環境以及族性、文化、歷史種種,比較適合於菩薩法,所以在中國的比丘,才有所謂菩薩比丘的說法。
如果嚴格的講《四十二章經》,在座的每一位都不夠資格來聽,不管現在是比丘、比丘尼或是優婆塞、優婆夷都一樣,為什麼?因為它是針對聲聞比丘,所以提出來的內容讓人很難接受,也很難理解;所以我要以所謂菩薩法的方式來說這一種聲聞法!的確,如果對菩薩法方面的大乘經典沒有看得比較多一點的話,就很容易照著文字去講內容;可以這麼說,那就沒有人想出家,也沒有人要出家。
因為裡面要求的不是苛嚴,是依於那時在印度的環境必須這樣。由於時代背景影響到人的問題,以及關係到業的問題,因為人在六道裡面輪迴,無始以來雖然造了不同的業,可是也在六道輪迴中,已經承受了很多不同的果。
有的說,現在是末法時期,我以前已講過「正法、像法、末法」,在這裡不重複;好像末法時期,人的業應更重,如果要依於佛法真正探討真實意義,人愈多的時代,應該是業反而愈輕的時代,這話怎麼說?依現在地球的人口,比起佛陀時代的人口,差距太大,這些人從哪裡來?有情眾生是六道輪迴,除了人道,好的還有天道;還有不好的,就涉及到畜生之類的,當然畜生就關係到,所謂的禽、獸、昆蟲都在內;然後有鬼類、地獄類;也可以這麼說,人界的數目字愈大,其他道的數目字就愈少。因為佛法,是對人道而說的法,因為人能理解、能思考、能改變,甚至可以說,人道是最好修行的環境。雖然現在大家是談末法時期,但末法時期為什麼反而人愈來愈多?我們看看,過去有很多的稀有動物,現在已經沒了。所以在六道輪迴中,人道眾生愈多,業應該是愈來愈輕。
如果人愈來愈多,其他的道好像也沒有減少,那是你不知道;如果現在是天道的眾生,曉不曉得現在天道有多少眾生?也是不知道。畜生道還有多少眾生?鬼道、地獄道有多少眾生?能不能找出一個可信的數目字呢?看佛陀時代,可以說世紀還沒有開始,那時候地球有多少人?至少我們能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所以不要用正法、像法、末法來看,為什麼說末法時期反而人愈來愈多呢?這是以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認識的!
章節的內涵,講到出家僧或學佛的,要怎麼去面對女色?為什麼我剛剛講這是專門對聲聞比丘講的呢?因為它專門談女色。在原始佛教的時候,僧團裡面只有比丘。如果佛陀現在在世,他不會這麼講,因為他如果說比丘用什麼樣的觀念、情感去面對女眾;比丘尼就會感覺,那比丘尼怎麼說?如果釋迦牟尼佛現在在世,一定會說「出家眾」,不會專門說聲聞比丘了,就不會這麼分別了。
從經文上發現,我剛剛說了那麼多,好像跟「怎樣面對女色」有所遠離了!面對女色,要是用敵對的方式,可能會造成傷害;再看後面的經文,就很容易理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面對方式,任何人都適合,不只是現在所謂的菩薩比丘或是比丘尼。為什麼適合?經文提到要用什麼樣的態度、感情去面對女性?
他說:年紀大的,要把她當成母親,以比丘尼來講呢?年紀大的,可以把他當成父親;年紀相彷彿的呢?要把她當成姐妹,以比丘尼來講,可以把他當成兄弟;年紀比你幼小的呢?把她當成女兒,或者子女,比丘尼同樣也是如此。談到子女,事實上就是晚輩的意思。如果用這種觀念去看,那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任何身分,都適用!男的對女的、女的對男的,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就不會感覺很難接受。
如果只看經文來談怎麼面對女色,就變成敵視。就好像比丘看到女的,要把她當成敵人,當成敵人是作戰的手段,那是什麼?要把對方殺掉!讓對方死掉來維護自己,那是對待敵人的方式!說敵對就不一定有這種情況。
如果看了後面的經文,說用什麼樣的觀念、感情去面對,男的去對女的,女的去對男的,都可以用得上;在佛法上面,並沒有什麼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