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一相無相分第九

    阿羅漢道的某一個時刻,的確需要在這種寂靜的地方,讓自己沉靜下來,因為在一個熱鬧的地方待久了,很難讓自己沉靜下來.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11期2025年7月

《金剛經研討》 一相無相分第九
/白雲老禪師

 

再看後面的文字,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得阿羅漢道,不可以用這種意念去看它?因為如果有這種意念,就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也就是說有這種分別心──你們是人,我是阿羅漢;或是說你們是須陀洹、是斯陀含、阿那含,就會有這種人我之相。為什麼還有眾生、壽者相?於佛法是講眾生平等沒有差別相,如果認為成就了阿羅漢道(阿羅漢唸ㄛ 羅漢也可以,唸ㄚ羅漢也可以,唸ㄚ羅漢是應供,唸ㄛ羅漢是無學),還執著於眾生的分別,即是眾生相;其次,「壽者」就可以用一般比較容易理解的話來看:壽者就是有很多學佛幾十年,對學佛才進門,認為懂什麼?其實壽者是關係到時間、空間,不要用這種方式去分別,如果執著的話,阿羅漢只是一個結果;還有提昇的機會,因為畢竟學佛,不只是停滯在阿羅漢聲聞乘而已,還有菩薩乘,也就是還有菩薩的成就。

 

「著」就是執著,不要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又「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無諍是什麼意思?不是說沒有爭執,不跟人家爭辯,不是這麼解釋!無諍就是默擯,像我提出來的兩句話:「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就是無諍。為什麼要提出「默擯」兩個字?我不喜歡我不會去排斥你,不會去否定你,甚至跟你辯!不是用這種方式!心裡面不接受,因為學佛都還是人,是人難免就有執著、分別,怎麼辦?不能說:「執著是不對的、分別是不對的,一個學佛的人應該怎樣…。」就變成有諍了,可以用默擯的方式,面對那一種困境。

 

「三昧」是什麼意思?直接翻成中文就叫正受。「正受」用什麼方式比較容易瞭解?是正當的我接受,不正當的默擯,加起來就叫做無諍三昧。一個學佛的人有沒有修養很容易看出來,有修養就容易表現無諍三昧;可是如果自認為有修養,就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為什麼?就會跟人家辯、說人家的錯處,或是挑剔人家一些什麼,甚至還有責備,還有一種所謂的傲氣表現出來,只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就是──執著於自己的意念,從言語中間表現,所以說「得無諍三昧」於人來講「最為第一!」

 

「最為第一」不是說是第一名,不是指排列!最為第一於人,應該講,最有修養的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為什麼要講離欲?因為還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相,還有自我的欲望存在。離欲,不要當成只是色的一種欲。貪、瞋、癡、慢、見稱之為五欲──五種欲望,可以說是包含成為煩惱的五大欲望,這五大欲望都會造成煩惱,所以諍也會造成煩惱,如果真正能夠無諍了;這種「無諍」是修養得的,在人中講是很有修養的人,而且是一個已經離欲了,有無學的這種修養;所以這裡阿羅漢要講無學,不能講應供。「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不可以說以自己的意念,而去肯定自己的成就;「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就等於說「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因為「須菩提」也只是一個名詞而已。

 

這個樂「阿蘭那」是什麼?翻成中文名詞──「寂靜處」,最清淨的地方,這種清淨必須是寂靜,有人把精舍稱為「阿蘭若」,翻成精舍也沒有什麼不好,「舍」只是一個區域範圍而已;阿蘭若是什麼樣的環境?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的時候,通常都是在樹林中間的空地,樹林的中間找一塊空地,那就是阿蘭若的地方。所以是一個寂靜的地方而已,不是一個房子;講「竹林精舍」,竹林精舍沒有一棟房子,只是種的都是竹子,裡面一塊空地佛陀在那裡說法;譬如「給孤獨園」,是孤獨長者送給佛陀的一塊地,它是一個林園,佛陀常在那個地方說法,凡是這種寂靜的地方,都可以叫阿蘭若。

 

聲聞乘往往樂於寂靜,譬如怕跟人打交道,不喜歡人多的地方,喜歡的是寂靜的地方,事實上須菩提也是一個喜歡寂靜的地方。所以解釋說,喜歡這一種地方,並不表示是修寂靜行,不是一種修行,真正寂靜的地方,說一句話:「還無行可修!」為什麼?看不到引起不能承受的現象。禪門中有一句話:「十字街頭好參禪」,在十字路口那種地方最好參禪了,人來車往簡直是混亂的不得了,在混亂的環境,如果能做到身口意寂靜,才真是一個修行人。

 

話又說回來,大家要注意!千萬不要在十字路口去參禪,最後傻傻地站在那裡,人家不會管你;只是形容樂於在寂靜的地方修行,並不是一種真正的修行,真正修行是在你不能接受、不好受的這種環境,反而是最好修行的地方。所以「須菩提」只是一個名字,並不肯定他是一個樂於阿蘭那行的人,所以不是一個修寂靜行,如沒有這種修行,寂靜修什麼行?人睡著了,真是最寂靜的時刻,身、口、意都不存在了,當然並不包括還會作夢。

 

於此可以發現這一段的重點是什麼?是講阿羅漢道!阿羅漢道的某一個時刻,的確需要在這種寂靜的地方,讓自己沉靜下來,因為在一個熱鬧的地方待久了,很難讓自己沉靜下來,怎麼辦?在寂靜的地方,好好地沉靜下來,把自己原來那些承受不了的、不喜歡的加以觀照,這中間就不會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這些問題了。在這種不寂靜的地方、熱鬧的地方、紛爭的地方,就容易產生執著,就會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只不過沒有辦法離開這種環境;是人總會在這種環境過日子,所以告訴無諍三昧的重要性。無諍三昧的重要性,是必須從這上面著手的一種修養,可不是具備了這種修養,我就是人中第一、就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不可以用這種方式!

 

第一離欲ㄚ羅漢,要唸第一離欲ㄛ羅漢,也可以。因為這都是關係到修養;以無學的修養境界而言,一個是可以像佛一樣,得到同樣優厚的待遇──應供,有這種修養,當然也就夠資格如此,這是ㄚ、ㄛ的分別;一定要知道唸ㄚ是沒有「無」的意思,唸ㄛ肯定裡面有「無」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至於以須菩提做例證,還是反應前面都只是一些過程,這種過程的現象可能有寂靜的,可能有這些熱鬧的環境。用什麼方式把握它的重點?當然無諍三昧就是重點,如果真正能做到──在戒律裡面有一句話「無諍即是戒!」為什麼說無諍就是戒?因為無諍就不犯,戒就是不犯,不去造成侵犯,這一段整個意思大概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