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流轉──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學佛的人,委屈之後,同樣有煩惱,有怨尤,有極端,有奮鬥,但是心念中所有,應從事明辨於認知,講究化解之道。也就是不為所轉,而是轉之所有。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11期2025年7月

雲語書摘 流轉──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潛

 

所謂流轉,就是因果相續不斷,可以稱之為循環。也就是從因到果,果又復成為因。

 心不相應行法乃百法的其中一個單元,百法共分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等五大類。

 

所謂心不相應行是依於心法、心所有法及色法三者之外而產生的法。例如一幅山水畫,畫裡有山、有水、有石、有橋、樹木等,但這些景色,並非來自同一個地方;可能是阿里山的山、長江的水、黃山的石、西湖的小橋、雪山的樹木,這是畫者曾經的印象,從記憶中顯現而表現在一張畫紙上,組合成一幅畫。其實,彼此都不相應,可以說是「一合相」的分位假立之相,與原有的山、石、溪流來說非實有,故稱不相應行法。

 

所以,心不相應行法並不是心不打交道,而是沒有辦法去把握。例如人與人之間,有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是不是一種心不相應行呢?可能說者不是這個意思,但聽的人卻有這種內在的感受,反應對方的話就變成相應,事實上「不相應」,因為說的人不是這個意思,聽的人認為是這意思。這就是人的分別意識,也就是依自我而分別的。

 

談流轉,是一種循環變化,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流轉的現象。例如海島的氣候,經常「晴時多雲,偶陣雨」,就是流轉的現象,指氣候變化一直在流轉。這是自然現象,如颱風、水災、地震,使河道變遷及山的移動、崩裂;談人的流轉現象,其實是指每個「我」的不同來說,如住的家、現在住台北,老家在南部或東部,也有來自澎湖、金門等外島。其次,從社會現象可以發現,有許多裝潢公司,年年月月不斷的做裝潢的工作;而搬家公司,亦是如此,這都是流轉的現象。

 

所以談流轉不可以「輪迴」的方式來談,輪迴就是在三界六道中輪轉,如這一生是人,來生可能是天或畜生、鬼之類的。人的流轉,可以從人的一生中知道,從情感作用的變化,如喜怒哀樂就可以發現,依於個人思想的變化,就關係到知識經驗的增減,依於穩定的環境來看,這人生活很平淡,過得正常,可以說是善良的人;但是由於環境的變動,可能他的職業,甚至行為也會完全改變,古人說:「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這就是人的生命本身是一種流轉的現象。

 

《禪的語絲》342則:

生命像流水,從源頭,朝茫然的未來,或緩或急,或滯或流;隨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環境、遭遇不同的因緣,承受不同的因果;流動著、奔馳著,直到漸漸地減少,以至完全的消耗殆盡。

 

 從時間配合空間來看,人從母胎出世,從幼兒,到兒童、到少年、一直到老年,也都是流轉的現象,有可能本身的本質本體都會有所改變。如現在身體健康,就會不在乎一些事,一旦生病了,還是可以調理轉變為健康。但是,以流轉來說,是告訴我們人有許多不容易把握的,就像選舉一樣,「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有把握!」實質上選舉就是如此。其實,談流轉就是在人的世界裡,很多是很難把握的,生活也難把握,生命的長短、健康與病情等都很難把握。

 

人的一生,就是如此複雜,如此的不能把握,隨著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遭遇不同的對象,承受不同的事故;累積著,壓抑著,歷經永遠的循環,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直到生命的結束,就像是日出日落,於人生所究竟存在的得與失,似有還無。了解這些,我們更要懂得珍惜,如果不珍惜,就會變成流轉的現象。例如隨波逐流、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就很容易造成傷害,不只是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當然,談人生的問題,就涉及到生命與生活的關係;如果說人生就是一種流轉的現象,就必須把握生命與生活的關係。這種種關係完全在乎人的行為,可以說有時候好像能把握,事實上還真不能把握什麼!因為人生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會造成所謂的隨波逐流,造成流轉的事實。除非,超脫了「業」的輪迴,才是可信的解脫自在!

 

流轉的法義在告訴我們,要懂得珍惜,如果不珍惜就會變成流轉的現象。例如有的人委屈之後,心念中盡是煩惱,或怨天尤人,或謀求極端,或力求奮鬥。學佛的人,委屈之後,同樣有煩惱,有怨尤,有極端,有奮鬥,但是心念中所有,應從事明辨於認知,講究化解之道。也就是不為所轉,而是轉之所有。

 

因此,學佛的人要不同於平常人,在乎突破,得度苦厄;就像是受了委屈,事後是面對,是認識,是化解;如何力求突破,不為困擾,能夠入達無礙自在的解脫之境。可以發現,學佛的人不是以個性去否定,去逃避,表現強烈的自我意識;而是以修養去承受,去體驗,發揮殊勝的道我情操;也就是「轉化」於負面的而成為正面的。亦如:轉煩惱而成菩提,菩提是仰賴般若於煩惱中顯露;絕對不是祈求佛陀賜給菩提,以之銷除煩惱,就像是以「武器」打「敵人」。因為,煩惱是自己的業力所至,菩提是自己的修養所成。(參考《白雲深處》〈委屈之後〉《唯識學的生活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