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13期2025年9月
老和尚從來不規定勉強,也沒有要求,但無限的期許、諄諄告誡都在家風、寺訓、看板及著作的法語裡:「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雲語書摘 佛門女眾行者應有的認知
/釋若知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原始教義裡佛陀所度是男眾,稱比丘或苾芻,有三義──破惡、怖魔、乞士。或稱良福田:《報恩經》云:「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謂比丘具有戒體,戒為萬善之根,是故世人歸信、供養種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號良福田。」
女眾不在內,佛在迦維羅衛釋氏精廬時,大愛道(摩訶波闍波提,或譯裘曇彌、憍曇彌,此翻大愛道,為佛陀姨母,佛誕生後,母親摩耶夫人世緣盡,以福德故上生忉利,佛陀為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所帶大。)曾三請出家,佛陀皆不許;第三次時,阿難慈心不忍,以波闍波提育佛有恩,於是在佛前代為強請,佛陀應世為隨順因緣故,乃令阿難傳〈八敬法〉向波闍波提等釋迦女眾說:「若能行者,聽汝出家」;始許之。
所謂〈八敬法〉,《四分比丘尼戒本》謂〈八不可違法〉。
千佛山上白下雲老和尚重視戒,因為戒關係著佛教乃至僧團的興榮與命運;鑒於時代的新觀點,於八敬法,曾在《老僧常譚》〈八敬戒法之商榷〉一文中提到:
「佛教論戒法,因地、因時、因事,當有適度調整的方便;譬如八敬戒,於事於理,於時代背景,原本佛意在受戒且能得戒,是關係彼時女性出家所設之法,並非「具足戒」中之戒;值此兩千六百年來,佛陀之教,已經遍布全人類的世界,於各地區的族性、文化、風俗、習慣等均有差異,像日本、韓國、緬甸、泰國以及中國的西藏等,各具南北傳播,溶合地方的傳統宗教色彩的不同。
前些時,台灣北部地區為八敬戒法,曾作廣泛的討論,可惜事過境遷,好像沒有了下文;處此台灣地區,比丘尼與比丘的比例,但能以「懸殊太大」來形容;然而,沒有了下文,似乎令人費解!
眾所周知,佛陀制戒是「因事」化理,於「理」立戒;依八敬法的時代背景而言,是時為「六群」之忌諱而設,於事於理,都有其必要性。但是,時地事的環境和實情的遷變,應該是可以修正的;何況佛陀之教,其精神強調「眾生平等」哩!
試觀八敬戒法的內容:
一、百歲比丘尼見新戒比丘,應起而迎、行禮拜,敷座請坐。
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
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
四、式叉摩那已學戒,應從眾僧求受大戒。
五、比丘尼犯僧殘,應於半月中,在二部僧前行摩那埵。
六、尼於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
七、於比丘尼處,不可夏安居。
八、夏訖,當詣僧中,求自恣之人。
如是八法,老僧不談可廢或不可廢,倒有以下可以調整的建議。如:
一、比丘、比丘尼,無論僧臘或戒臘的差異,均應以禮相待。
二、比丘、比丘尼,均不應相互罵謗。
三、比丘、比丘尼,有過失,相互勸諫。
四、式叉摩那身份消失,當然要求受具足戒。
五、比丘、比丘尼犯僧殘,應於二部僧、應各別行摩那埵法。
六、比丘、比丘尼半月布薩,應於二部僧、應各別求教授開示。
七、夏安居,比丘、比丘尼,應各別於道場中行之。
八、夏安居竟,比丘、比丘尼,應各別行自恣。
如是建議,於八敬戒法名,應作比丘、比丘尼八敬戒法,方能入於彼此恭敬和尊重的平等宗旨。未知有識之士高見如何?
九一僧於千佛山丈室」
今年(2025)春,教界發生一樁毀損比丘尼八敬戒法事件,感嘆教界耆宿大德一一先逝,後繼無人,法眼無宣,悲夫末法之頹亂如此,哀哉甚矣!
《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凡佛門護教衛法弘道之善士,當記取世尊千秋萬世之警音誨諭,切莫貪戀世俗利養名位,蒙蔽心智。
別忘了佛門的最高意境──是和合無諍;最高修養──是無生法忍;佛門比丘尼的護法道行──是行八敬法,放下自我,尊法敬僧。
佛度波闍波提時云:「女眾出家,當令正法減五百歲,若能依教行之,還得千年。」
千佛山雲公上人對比丘尼的勖勉是:
色身有男女之分,法身無男女之別;比丘尼若把戒持好,並守八敬法,即同於比丘。
八敬法之上的。為什麼?若沒有佛陀明示八敬法,若沒有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之涕淚跪允,女眾有機會出家嗎!若是讀書人則更要明理,佛法講因果,女眾作因受果,女眾因業重故,原本無資格出家,必須接受八敬法才允許出家。今生慶幸蒙佛恩得為比丘尼,何不勤懇於道業,領眾出輪迴?何必追求如幻的功名利祿,把大好的法身變成了苦不堪言的業報身,真是何苦。
《師子月佛本生經偈》:
若有比丘尼,不修行八敬,此非釋種女,猶如旃陀羅。(旃陀羅即屠宰業的屠婦)
若有比丘尼,放逸犯八重,當知是一切,天人中大賊,
恒處阿鼻獄,經由十八鬲,其餘三惡道,為己園林處,
百千無量劫,不聞三寶名,亦啖燒鐵丸,寒冰抱銅柱。
如是罪畢已,生於鳩鴿身,毒蛇與鼠狼,蜈蚣百足等,
如是諸雜類,皆應經歷中。
佛告阿難:「我法中今有比丘尼,即卻壽五百歲。我般泥洹後,當復有三千比丘尼、有千八百比丘,奉持是法律,皆得阿羅漢。末世時當有八萬比丘尼,有七百六十比丘尼奉是法律經,皆得阿羅漢。其餘者卻後百三十劫,當復奉是法律,當復得阿羅漢。」
這是佛在《大愛道比丘尼經》中對比丘尼的勖勉,可見即使業仍可轉為道。
佛為一切智人,數說女眾之弊習,自是真實不虛,吾等自無始劫以來,向道修行,許多陋習已漸革除,但無明思惑陋習難斷,至今方仍陷女人身,讀佛陀開示訓誨,正應返照愧恧,正本清源,除女人垢習,還丈夫之元身才是。
不明自心,學法無益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明自心,學法無益。」又說:「千經萬論衹為明心。」所以明心見性實為學佛者的首務,並不是禪宗學人的專利。
何謂禪?禪是禪那,非狹隘的禪定義。禪那的含義有棄惡、思惟修、靜慮、功德叢林等,這些不都是觀心的內涵嗎!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他),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可見學佛,不論任何宗派,大前提即是明心見性,「不明自心,學法無益。」今生能出家已屬不易,若爾孳孳矻矻、勤勤懇懇了大半輩子,衹因未明心地,隨垢染習性過日子,誤認客塵為己宗,儼然以為自己已成聖成賢,破男女相,進而旋乾轉坤,任我遨遊為王,如此如癡如醉,豈不癲狂我慢?!若果為此而喪身失命,墮入泥犁、薜荔、禽獸、地獄之中,請問值否?!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云: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這段經文,實堪提挈,觀心自省。
雲公上人選擇農曆四月十六日離我們而去?必有其殷切無言的期許……。
老和尚從來不規定勉強,也沒有要求,但無限的期許、諄諄告誡都在家風、寺訓、看板及著作的法語裡;「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時響在耳邊。
敬此與大眾師共期勉,早成佛道!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