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眾生有病我亦病

    「沒有說再見的資格,像菩薩,必須效法『蓮藕』般,常住污濁而不染,為的是,慈悲喜捨,弘願導引有緣,不起分別,冤親平等,虔誠地盡一份心。因此,抬望眼,眾生有病我亦病。」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13期2025年9月

雲語書摘 眾生有病我亦病
/潛

 

 

病,1、指生理或心理方面生起不正常的狀態。如疾病、肝病、病毒或心病、病入膏肓。2、指瑕疵、短處。如語病、弊病、通病等。

 

人會生病,是不能避免的,它的緣起不外二途:一是過去的惡業所引起,一是現在的失調而發生。如過去世的行為,好作惡法、惱害眾生;而現在的失調,在於飲食的不正確及生活的不規律。

 

《涅槃經》卷十二中說病苦有二種現象:

1、身病:指四大不調,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全身沉重;水大不調,全身胖 腫;火大不調,全身炙熱;風大不調,全身僵硬。

2、心病:因怯懦而生恐怖,憂慮而苦惱,愚迷而昏昧,困擾於心中,以至諸病生起。

 

《長含經》中,更作詳盡的分類,謂人之所以生病,乃涉及九種關鍵性的問題。

1、寒病:人必須寒溫得宜,則身體安樂;如果爲寒凍所逼,則成一切病。

2、熱病:人必須溫涼得宜,則身體和暢;如果為熱毒所中,則成一切病。

3、饑病:人必須藉飲食以資養色身,則四大調和,如果不得食,則成一切病苦。

4、渴病:人必須喝水以滋潤色身,如果不得喝水,則會渴死。 

5、大便病:人必須飲食資養諸根,然入腹變壞,須便利及時,如果強忍過度,則能生一切病。

6、小便病:人必須得湯水適當,入腹之後,須便利以時,如果強忍之,則能生一切病。

7、欲病:人貪於婬欲,則能成癆、怯、虛弱、生一切病。

8、饕餮病:人必須飲食以保養其身,如果貪食過度,即能生一切病。

9、老病:人老了,則筋力衰弱,如果起居食息不能中節,即成一切病。

 

可知,人因業而來,有苦樂的承受,所以眾生有病,而佛法有方法幫助眾生治癒苦病等缺失。然而藥到病除,必須應病與藥,方始步入真如無礙之境。

 

《涅槃經》中提示病與藥的情形是如此的;

1、貪病:貪是貪愛之心,對一切順己之境,執著無厭,是為貪病。此病當以不淨之觀為藥而對治之,令其觀於自他之身一一不淨,何所可貪,此觀法若成,貪病即排除,而心則寂靜也。

2、瞋病:瞋是瞋恚之心,對一切違逆之境,熱惱於心懷,是為瞋病。此病當以慈心之觀法為藥而對治之,令其觀於一切眾生,皆是吾之親人,應與其藥,何所可瞋乎?此觀若成了,此病即可除去,而心則清涼。

3、癡病:癡是迷惑之心,於一切事理無所明了,以至顛倒妄想,是為癡病。此病當以因緣的觀法為藥而對治之,令其知生死輪轉,因果相續,循環無邊際,何得而出離?此觀法如果能成,癡迷之病即排除,而心明了也。(此是十二因緣法,自無明以至老死,共有十二位。)

 

《休庵散抄》〈隨緣化度〉謂:「我沒有說再見的資格,像菩薩,必須效法『蓮藕』般,常住污濁而不染,為的是,慈悲喜捨,弘願導引有緣,不起分別,冤親平等,虔誠地盡一份心。因此,抬望眼,眾生有病我亦病。

 

菩薩常以大慈之心,緣念一切眾生,令其皆得安穩快樂,故名緣慈。緣,就是緣繫、牽引之力。慈,就是愛念,關注之力。

 

《律地論》中說,緣慈可從三條途徑,可以圓具其法:

1、眾生緣慈: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運用大慈心而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

2、法緣慈: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了無自性,雖無自性,而能運大慈心而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

3、無緣慈:菩薩以平等智,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自然獲益,但運大慈心遍及法界,故能任為拔苦,自然與樂。

 

菩薩依其緣起之願,運用大慈心,平等而弘濟眾生,是菩薩摩訶薩的緣慈胸懷,如陽光如雨露,無分別心,令眾生皆得安樂。

 

《休庵散抄》〈願行之道〉一文說道,發願,只為奉獻自己,饒益他人。發願,必須能力所及,不尚空談。

 

因此,接引眾生,當知業的分類,施以道的莊嚴。因此,度諸眾生,當識道的析義,遠離業的染著。如是,方稱出家佛子,荷擔如來家業,大弘願的殊勝之行。

 

但是,於「業、道」的認知,涉及「因緣的」與「因果的」理諦,是否已經有所修養,具備了融通的條件。尤其是,是否做到了:「化佛陀的語言,成為人類的語言,而為人類說法!」

基於佛言深廣,諦義淵博,不是一般人能夠容易理解的;至少,於佛法具足的要求,必須是:

信:開啟,示導,體悟,深入而無疑。

解:理念,事相,融和,確知而無誤。

行:實踐、經驗、相應,篤行而不浮。

證:總持,明鑑,透徹,圓照而不虛。

 

若不能如此,未曾熏習,缺少修養,實不足以「弘道」而「廣被」眾生,很可能但表自我意識,已不是佛法的諦義。所以,弘法如能利生,是饒益行,發願如能實踐,是莊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