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決疑 - 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曰: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栴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釋義:
若有菩薩欲說是經,於後惡世而無怖畏之心,必須要先深解行止的莊嚴,確定許多不可以親近與往來的對象;例如國王、王子、大臣、官長等,其次是暴力兇殘和色情的戲劇,以及屠夫、苦行外道。尤其是貪著聲聞的增上慢者,與自認三藏通達的毀戒比丘,還有但以名字自稱的阿羅漢,和許多常好戲笑的比丘尼;如是等、深著五欲,求現世即得滅度。

偈曰: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聲聞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媱女等 盡勿親近

釋義:
人、未見道之前,無始業習猶存,學行佛法之行者,仍不免為色塵緣境受誘惑;因此,舉凡障道之色塵緣境,於初階時,切勿親近,即使彼類有心欲聞佛法,亦當以大無畏精神而隨宜說,切不可滿懷希望為之親厚。

偈曰: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釋義:
為女性說法,應公眾處,不可以戲笑,唯恐招來譏嫌。入聚落村里乞食,最好另一比丘同行,若不能,當一心念佛。如是言行,是正當的行止和親近世人的方法;如是行處和近處,才是平安喜樂的正道說法!

偈曰: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釋義:
佛法契應眾生諸根,佛法雖說有為無為,與實不實法,但不分別上中下法,即所謂諸法平等說;任他是男是女,如不得諸法,全在不知不見。基於一切諸法,空無所有,實不常住而不變;為因緣故,顯生滅相,於法本來不起不滅。

故說,能深知卓見,依教如法,是菩薩行處;能不計著分別,知諸法皆空,但因緣生滅,是智者,是菩薩親近處。

偈曰: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釋義:
一切諸法,說有說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無異是顛倒分別,耽於計著;修學實相妙法,當攝心不動,猶若虛空之安住,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亦不動退,常住一相之見,不著一相之解,是菩薩親近之處。」

偈曰: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穩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註:末尾尚有安住初法一句,為無關法義之損減,故移至註明處。)

釋義:
世尊滅度後,若有比丘,入如是行處及親近處,說妙法華經時,便不至生起怯弱之心;修行覺悟的菩薩,有時、得住靜室,以正憶念隨此經義而行觀法。然後,從禪定中起而行,為國王、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暢演,說此經典;於斯時中,自心安穩,無有怯弱;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能於後世眾生,說妙法華經,方是菩薩之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問難,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問:「云何末法中?」
答:「所謂末法,乃謂去佛時遙,佛陀教法,逐漸式微,是謂之末法時期。」

(註:佛法有三時期,謂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萬年;佛住世時,是正法時期,佛滅度五百年後約一千年為像法時期,自佛住世至滅度約一千五百年後,即末法時期。然後歷經一萬年的歲月,佛法悉處於末法中;屆一萬年盡,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之內院下生成佛,聚龍華三會,佛法復而興盛;是時,彌勒尊佛住娑婆世界,而為佛教教主,三界導師。)

問:「云何安樂行?」
答:「謂安樂行者,即身行安樂,口行安樂,意行安樂,誓願行安樂;此四安樂行,乃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世尊,後世修行覺悟的菩薩們,於五濁惡世安穩修行之妙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曰:
菩薩常樂 安穩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釋義:
安穩樂說,隨問為說,是菩薩行處;唯昇座說法,當身心內外清淨,方稱莊嚴。

偈曰: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問難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地

釋義:
出家二眾,行處近處,當為國王以至臣民大眾,和顏悅色為之說此妙法華經;若有疑問,應隨義而答,以各種因緣譬如,闡述微妙法義,以種種分別敷演問答,以種種方便令使發心,務期促使漸獲利益,行入無上覺悟之道,是比丘比丘尼之安樂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