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8期 2008年8月刊
這個單元要介紹的是九十波羅蜜──第三十七個“斷波羅蜜”。
這個單元要介紹的是九十波羅蜜──第三十七個“斷波羅蜜”。
首先要瞭解“斷波羅蜜”的“斷”,是依於一些方法可以斷除什麼,不是已經斷掉的意思;好比《金剛經》,“金剛”表示力量,它可以斷除很多東西,所以“斷波羅蜜”的“斷”是一種力量的表現。
通常說佛法有妙用,是出世法,能夠讓一個平凡的人成就佛菩薩,但這只是一個概念。其實佛法是從世間法來的,必須以世間法作基礎;什麼是世間法呢?人住世間,經常會遇到種種人與事的問題,這些“理與事”就是法;而一個完整的佛法是以世間法為基礎,運用佛的智慧去突破世間法的相對所造成的問題,使原有的缺失愈來愈少,少到完全沒有缺失;讓不好的愈來愈好,好到連“好”都不存在了,圓滿了,這樣完成的法才是佛法。所以,不要認為“世間法”是“人”的法,出世間法才是佛法,好像有什麼東西擺在中間似的,那豈不“出世間法”與“世間法”也就成了相對法了嗎?
所以“轉煩惱成菩提”,究竟怎樣轉?“轉”需要去認識問題、了解問題,把煩惱轉成覺悟或菩提;以“斷波羅蜜”來說,斷是斷除,究竟斷什麼呢?基於世間人都有煩惱,煩惱又會障礙菩提,要排除障礙需要運用“斷波羅蜜”的方法,所以這裡的“斷”跟“轉”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修行時會有很多妄想雜念,須修禪定,但禪定只是一種方法,並不能斷除妄想雜念,要提起正念才能斷除妄想雜念,因此禪定的本身是提起正念的力量,並不表示它就是斷除妄想雜念的方法。好比“煩惱與菩提”,“菩提”也不是斷除煩惱的方法,如果煩惱是一個問題,怎樣化解問題,使原有的煩惱不存在,必須要有菩提顯現;好比“餓”是煩惱,“飽”是菩提,絕不能用“飽”去斷除“餓”,需要“吃”才能斷除餓,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因為飽與餓都是現象,煩惱與菩提也是現象,要化解煩惱需要道理與方法,如同斷除餓必須要吃飯,需要飲食才能飽;可見“斷波羅蜜”不是現象,是一種方法,是依於世間法有缺失,要斷除這些缺失,需賴修養才能慢慢改變自我,從剛開始的很多缺失,經過慢慢修養,讓缺失愈來愈少,少到完全沒有缺失了。所以,這缺失是要慢慢斷除的,不是用一個什麼去抵消另一個,因為佛法不是一個可以抵消什麼的法。
以“迷惑”與“覺悟”來看,迷惑是現象,覺悟也是現象,從迷惑要顯現覺悟必須有方法,比如:我們要怎樣才能不散亂?那需要修“定”;但是“散亂”與“定”都是現象,提起正念才是其中的方法,所以不是把“斷波羅蜜”當成一個好像可以對付什麼的武器,用這個武器去斷除別的東西,那“斷波羅蜜”不就變成一把刀子了?佛法絕不是這麼解釋的!所以大般若經說的“斷”,是依於這些方法可以斷除世間法的缺失,好比“戒、定、慧”是方法,可以用來斷除“財、色、名、食、睡”五欲,由開始的多欲到少欲,進而達到清淨欲,顯現出“道”來。可見貪欲是業,清淨業顯現道,“業”是現象,同樣“道”還是現象。如果學佛的人要做到“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必定要有方法;以“斷波羅蜜”而言,戒是一個方法,那麼要斷除散亂呢?就需要去修定。所以,修養成為力量才能達到目的,絕不是拿一個什麼去消滅另一個,這一點要特別把握。如果“斷”是“斷除”,“斷波羅蜜”是一種斷除的方法,究竟是什麼方法呢?那是不一定的!完全依什麼問題、什麼障礙而決定,否則為什麼佛法要有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法門針對的問題都不相同。
再看下一個“無二邊波羅蜜”。千萬記得“無二邊”的“無”不是“沒有”。因為世間法都有兩個邊,譬如有好就有不好,有壞就有不壞,有美就有醜,都是相對的呈現,所以相對性的就稱為“二邊”或是“二分法”,而佛法是“無二邊法”。但無二邊不是說沒有二邊,而是要怎樣從二邊去突破?還有人誤解“無二”是獨一的、唯一的,這也不對!因為講“邊”,好比講左邊、右邊,一定有所謂的範圍,因此如果把“無二邊”當作“離於二邊,取之中道”那就錯了,“中道”不是這麼解釋的!若離於二邊,取之中道,左邊與右邊都不要,那其中的“中道”究竟在哪裡?不就變成左邊與右邊之間好像有一條線?這條“線”又以什麼為準呢?所以這是說不通的。舉“煩惱與菩提”來看,煩惱屬於邊,其實菩提還是邊,怎麼說?因為煩惱屬於世間這一邊,菩提屬於出世間那一邊;為什麼說菩提還是邊呢?因為菩提不是究竟的,以覺悟而言,要圓滿覺悟了才算,既然圓滿的覺悟並不叫菩提,可見菩提還是有邊。
再以人為例,可不可以說“男人是一邊、女人是一邊”?不可以!因為人的邊是依人的能力、人所公認的情況而定,因此畜牲也有畜牲的邊。就以兩隻眼睛為例,如果說“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那會把一個整體分成兩部分,而它又不是一個可以二分的東西;可見以眼睛而言,眼睛的邊一定是你能看得到的距離,在這範圍之內的叫做邊。比如:湖有湖的邊際,你站在湖的這一邊看湖對面那一邊是邊;如果捨兩邊不顧,究竟湖的中間叫什麼?難道稱作“湖中”?那湖的東邊就叫湖東?這是用什麼方式來取法?所以,“無二邊波羅蜜”告訴我們不一定要在什麼樣的範圍內,單一的去“取”或“捨”,因為單一的去取就執著於“取”;“捨”的話又會變成不在乎,必須從取捨中突破。假設以“到彼岸”來看,娑婆世界是“此岸”,是苦的這一邊,樂的一邊在哪?如果彼岸是樂,難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樂嗎?其實,東方琉璃世界也是樂的世界,還有南方、北方都是樂的一邊;可見苦只有一邊,樂反而變成更多邊了!所以,不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邊”。而是在世間法上,談“邊”要依你的立足點或以你的自我來看,如果你的“自我”是依業這一邊來認定問題,那麼業的另外一邊就是道了,設若“業”是煩惱,“道”是菩提,你說:「好!那我就捨業取道」,如此道與業成為對立了,何況“業”是捨不掉的,有業一定要受報,那“道”究竟是什麼樣子?
如果認為煩惱這一邊是苦,菩提那一邊是樂;煩惱這一邊是不自在,菩提那一邊就是自在;煩惱這一邊是不善,菩提那一邊就是善了,就會永遠在相對的兩邊打轉,最後還是無法突破“業”與“道”的兩邊;一定要突破兩邊,從煩惱中顯現菩提,最後連煩惱與菩提都不存在了,兩邊都不存在了,才是“無二邊波羅蜜”的清淨境界。因此,只要還有任何一邊都會有兩邊,因為有煩惱表示還需要菩提;如果還需要菩提,表示還有煩惱。所以,“無二邊波羅蜜”,最後的境界一定是清淨的,什麼都不存在了,千萬不要以為本來就有兩邊,或者乾脆兩邊都不要,好比肚子餓了是一邊,吃飽了是另外一邊,飽餓都不要,那你要什麼?不吃飯的結果只有自取死亡之路。
大般若經為什麼要講“無二邊”呢?以飽餓來看,餓了需要吃飯才會飽,感覺飽一定是你曾經有餓的經驗,而吃飽了又會慢慢消化,還會餓,所以都在有邊的現象裡,那要怎樣突破飽與餓的兩邊?其實有業、有道,就像“飽與餓”一樣,還需要吃飯,哪天飽餓都不存在了,飯都不用吃了,就只有一個機會,就是已成就了佛菩薩的修養,證得佛菩薩的果位,才可以說是“無二邊”了。但是“無二邊波羅蜜”並沒有告訴你是什麼樣的方法,那得看你的問題是什麼而定。舉例來說:如果“業的我”是造作形成的,那還有一個“道的我”,至於“道的我”是怎麼形成的?還是靠修養而來。可見,造作、修養都是一種行為,並不表示造作是行為,修養就不是行為,既然造作、修養都是行為,究竟你要造作成業還是要修養成道?其實站在任何一邊都不可信,如果造作成業,當然是一個帶業之身,將來一定要受果報;如果想專門修養成道,那你修什麼、養什麼?一定是因為有業才會有業的感報,其中有因果與因緣的內涵,所以唯有靠修養才能顯現道,突破二邊的“有”才能到達“無二邊”,一個清淨與圓滿的境界。
可見,任取一邊都屬於二邊,“有二邊”是一個現象,必須經過修養、突破之後才能完成一種境界,或者說是結果;依“無二邊波羅蜜法”來看,大體上是如此,但有一個問題:不能只依文字的解釋,把“無二邊”當成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任何事有一就有二,甚至還有三、四、五,不可能只呈現單獨的一個“一”,好比:以人而言,你有一個“我”,難道別人沒有一個“我”?所以,有一個這邊的“我”,就會有那邊的另一個“我”,結果還是二邊,那要怎樣突破成為“無二邊”呢?如果是一個成就了的佛菩薩,他絕沒有這種分別心,他表現的一定是眾生平等之心。所以會起分別,那是凡夫心,如果有這一邊的這個我,自然還有那一邊的他我,其實能突破的話,人我、他我是平等的,“眾生”是相同的。所以,當我們談到眾生與我時,其實你自己不就是在眾生之中嗎?你的這個“我”並沒有離開眾生啊!絕不是說“我是我,你們是你們”,但一般人總會這麼看,當然就是兩邊了。因此,要怎樣去突破相對二邊的分法,顯現絕對,那才是佛法所要的,如果能以這種道理方法去突破世間法的二邊,到達清淨的境地,那就是“無二邊波羅蜜”的諦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