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8期 2008年8月刊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偈曰: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釋義:
常住覺悟之道,必須祛除懶惰的意念,無有懈怠的思想,遠離一切憂悲苦惱,於眾生,無分晝夜,慈心常說無上妙法,令入佛道。開示眾生之時,以因緣譬喻,廣弘法義,咸使眾生法喜無量;同時,供養衣物臥具和飲食醫藥時,無所希求回報;唯有一個心念,於敷演妙法,旨在成就佛道,如是供養,得大利益,是安樂行。
偈曰: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釋義:
世尊滅度已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此妙法華經,於心身中,不嫉不恚,遭遇諸類煩惱而生障礙時,亦不憂愁,若逢漫罵毀詈時,亦不恐怖驚畏,即使刀杖加身,亦不為之擯出。何以故?為住於安忍,是智者善修其心,能住安樂行;如是之人,功德無量無邊,不是算數譬喻所能言說清楚的。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問:「云何無懷嫉妒諂誑之心?」
答:「末世時,法將滅,往往受持讀誦妙法華經者,於他人必有兩種心態對待:一是自不修學,嫉妒行者安穩安樂。一是自不信解,諷諂誑妄破壞行者。
問:「云何求其長短?」
答:「四眾為佛道之成就,三乘道證,各個相應者是,無有高下長短分別,為行者各個根機有所差異故。」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問:「云何戲論?」
答:「不以理而言論,無意義之言論;於佛法而言戲論者,即是無關生死解說之說。」
問:「云何平等說法?」
答:「演說佛法時,於一切眾生,不分別,無高下,深淺相應,多少相同,也就是說法公平相待。」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問:「云何第三安樂行?」
答:「四安樂行中之意行安樂者是。」
問:「讀誦妙法華經,當如何成就功德旨趣?」
答:「如經中說:來聽、能持、能誦、能說、能書,以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佛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釋義:
若欲說妙法華經者,首先欲捨棄嫉妒、瞋恚、我慢之心,其次是諂曲、誑亂、偏邪、虛偽之心,恒常修養質直之行;於人莫輕蔑,於法不戲論,於佛勿疑悔,是佛子說法必須具足的條件。
菩薩行道,以大慈悲心愍諸眾生,以柔和能忍的胸懷,不放逸懈怠,恭敬化導;於諸佛世尊,猶若慈父,破除憍慢,意行安樂,必然說法無有障礙;如是心行,智者之德養,謹行慎護,無量無邊眾生,自當恭敬尊重。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如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問:「云何非菩薩?」
答:「若依入佛知見,生起信心,親近三寶,而歡喜者,是名非菩薩。若依聲聞與緣覺行者,發起大乘心,而修學摩訶衍,是名非菩薩。若依菩薩地之十階位而言,自歡喜地而離垢地,以至發光地;此三地住變化位,未入焰慧地之前,其地不堅固,變化不定,故名為非菩薩。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問難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問:「云何第四法?」
答:「即四安樂行中之誓願安樂之法。」
問:「云何問難?」
答:「學人於經之疑難,於行之障礙等難處,而請求開示之意。」
問;「如何是神力?」
答:「所謂神力,其實就是神通力;神者;妙境不可測。通者、融通而自在。力者、發起之作用。」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問:「是妙法華經,何以於無量國中,連名字亦不可得?」
答:「是經於諸眾生,難信難解,實相法義,唯一佛乘;根下智淺者,在聲聞,在緣覺,在梵志苦行,即使機緣遇合,亦難應故!是以無緣得聞,所以經中說: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之人!」
「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問:「云何禪定智慧及禪定解脫?」
答:「禪為靜慮,是思惟之修法;定為不亂,是心念正受之法。以禪定之修養,培育智慧之力;去無明,除迷惑,化煩惱,淨諸業障,而得解脫生死輪迴之苦。」
問:「云何無漏根?」
答:「即無漏之根本:一者未知當知根,是見道無漏。二者已知根,是修道無漏。三者具知根,是無學道無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