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9期 2008年9月刊
好比在這個娑婆世界,輔佐佛陀來宏揚佛法的,通常有四位大菩薩;比方觀世音菩薩,是娑婆世界眾生最熟悉的。
好比在這個娑婆世界,輔佐佛陀來宏揚佛法的,通常有四位大菩薩;比方觀世音菩薩,是娑婆世界眾生最熟悉的。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稱他名者,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是菩薩依於他的悲心願力修證的結果,凡眾生稱他名者,他就能夠聞聲而救苦。
當然,談到菩薩〝聞聲救苦〞的功德力,我們還是不能離於佛法的根本──就是〝信〞,信是學佛的必要條件,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方能入〞。而信又非迷信,必須是正信,信他而後自信,信佛是圓滿無上的至聖,信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謂信、願、行、證,可說是學佛的四個方針。
要信佛,開啟了信心,才能夠去學佛;建立了自信,依教如法的修持,而後才能夠成佛。
在經文的結構組織當中,總不外可歸納出信、聞、時、主、處、眾六項目,這是古大德們研究佛陀的經典,發現每一部經裡面少不了的六要件;其實這就像文學敘事中的手法,少不了的要包括人、事、時、地、物五個W條件。比較起來,佛法於〝事〞的條件當中,特別重視〝信〞和〝聞〞,也因為強調〝信〞與〝聞〞,才開啟了佛陀講經的必要。
〝信〞很重要,〝信〞,就是要絕對的相信;就像龍樹菩薩說的,具備信,就好像人具備了手一樣。好比我們進了寶山,要挖寶,必須要用手拿鏟子去挖;學佛也一樣,如果你沒有信心,那根本的憑據就喪失了,你怎麼學?!
〝信〞,能除我慢!唯〝信〞,方能到真實地!所以是一個根本的條件。
也因此佛陀說,學法有五根──信、勤、念、定、慧。
第一個根本就是信,相信佛陀、相信三寶,相信佛跟我們說的法,相信佛陀所說的道理;我自心中,每一個眾生跟我一樣,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眾生與我,關係密切,可以說,無始以來就跟我們有深厚的淵源;試看我們今生,不是有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嗎?可是我們的人生不是只有今生,無始以來,人跟人之間就是有這樣的親緣的關係,那想想看,如果人不止只有這一世,那麼,無始以來的父母他們今天都到哪裡去了?所以有一句話說:〝見面就有緣〞,有什麼緣?親緣是也!
在大乘佛法的旨趣裡,希望培養我們的慈悲心,要我們不食眾生肉,有所謂〝不斷肉食,不成正覺〞的話,學佛到終究,必須是清淨的;學習過程有方便,可以食不淨肉,這不淨肉就是佛陀說的三淨肉、五淨肉,老禪師把它叫做〝不淨肉〞,說〝不淨肉〞更能夠讓人家警覺驚醒;當一個學佛者他契合到如來的法義時,他自然而然就做到不食眾生肉。
所以整個佛法的道理,就是教我們如何由迷而覺!其實只要你覺悟到什麼之後,自然你就會轉化自己身口意的行為。除了信,首先要建立知見,正確的知見;而所謂的知見的建立,它是不同於世間的知識經驗的傳授的。世人的知識不外是以古人的、或者是時人的知識來為知識,以古人或者時人的經驗為經驗,其實那都是別人的自我意識,即使那是一種超越性的或者是專業性的,不外都是人的自我意識,佛法中看待這種熏習,也是〝我〞的一種污染。
由此我們來認識一下自我意識:自我即五蘊,五蘊的作用,就是經過我們的身口意的熏習,比方我們上課的時候,經過耳朵聽老師講授,我們用眼睛看、用手寫,然後我們的意識就牢牢的執著,這就變成種子,進入到我們的八識田裡面的,成為深深的執著,於是就成了我們的知識了,這就是熏染──熏習染污。
佛法不同於一般知識經驗的傳遞,它是要講究覺悟的,知識經驗一執著,其實還是無明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在經裡面有所謂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的說法。為什麼說人的知見是見仁見智的呢?因為每一個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世間一切的現象都是相對的,若能維持秩序,具有穩定性的、建設性的、饒益性的正面的措施,都會被大眾所肯定;而有破壞性、傷害性的,就會被大眾所拒絕,所以我們看,於整個社會這個大團體來講,凡是被大家所認同的就是善,具破壞性、傷害性的、不為人所認同的就是惡,很容易理解。比方盜竊集團,它是以自私為本位,圖劫他以自利,對社會整個團體的秩序而言,侵犯他人造成破壞,自然是負面的;那為了維護這一個大團體的利益,又要結合一個組織,另一個團體去維護共同的安全。就像警察,他必須對付這些宵小、對付這些社會的公害,於是與他們形成了對立的現象,事實上,這都是人的心法所形成的,是自心相應於外界的色塵緣境所造成的現象。
所以佛法以覺知的內涵,幫助我們去認識人世間以及社會上的現實當中,種種生命的本體、本質現象、作用,首先要很懇切地、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有我的同時,就存在著別人──去做一個體會,去做認識,然後怎麼樣從原始迷惑的當中去覺醒,進而化解紛爭對立,使問題能夠化解;否則的話,我們就會被無明所牽扯,為業所羈絆。
所以我們今生能夠獲得人身實在是蠻幸運的!但人身只是一個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結束之後,生命就要依於業的造作再去輪迴,所以人身如果不把握的話,諸如無緣學佛,乃至有緣遇佛,卻錯失學習覺悟的道理方法的話,一旦命終,仍然只能隨著無明的業習流轉,那下輩子發配到哪去?就絲毫作不了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