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1期 2008年11月刊
佛陀看眾生是很可憐的,而佛國中,只有娑婆世界的眾生最苦,謂之五濁惡世
佛陀看眾生是很可憐的,而佛國中,只有娑婆世界的眾生最苦,謂之五濁惡世;像極樂世界它是蓮花化生,它是一個法音世界,是一個淨土世界,那裡沒有五濁穢惡的現象。娑婆世界是一個五濁的惡世,投入到在這裡的眾生,生命是要輪迴的,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偉大,因為他要在娑婆世界成就佛道,他的願力就是要度化娑婆世界的眾生。
所以經典說,眾生依於見濁和煩惱濁的污染,因之在輪迴世界當中打轉,所謂〝眾生為相縛,及為麤重縛,若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想出離輪迴之苦,唯有勤修止觀,才能得到解脫。
很多的大經裡面,也會告訴我們一些眾生世界的道理,好比說:〝因果世界,因心成體〞;最主要的一個問題,還是起於〝心〞的一個執著,為此經中才說〝令汝流轉,心目為咎〞;基於我們的眼睛所見,跟外面的色塵緣境打交道,產生了執著的現象,使我們本來清淨的心體被污染了,污染的結果,於是形成業識的污垢濁重,沒有辦法除掉了,也沒有辦法顯現原來的光輝了;那生命呢?就這樣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業上加業,就像雪球越滾越大,隨著自己的業作,跌入輪迴的狀況中不能出離。
個人所執為〝我〞,每個人都有一個〝我〞,每個人的〝我〞不相同,於是世界產生了相爭、相鬥種種相互對立的現象,這完全都是起於一個我的執著而產生的,於是有我慢、我見、我恨、我愛等等不同的執著,人處在這樣的對立環境當中,就形成了小而個人、家庭的問題,大至社會國家的問題,種種短兵相接、你爭我奪的現象,然後引出來的,就是你死我活的糾紛。於人而言是糾紛,於個人而言則是煩惱,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執著計較的環境當中,他會產生種種的苦惱,於是形成煩惱;一般說來,人生有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種根本煩惱,所以是一個煩惱濁的現象。眾生依於業而受報,沉淪在三界六道裡,依於業的造作而受生;受生之後,這個生命,它就會呈現生、老、病、死種種身不由己的變化,於是在種種的苦痛當中輪迴。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處在娑婆世界的眾生是最苦的,這是一個堪忍的娑婆世界,因為無明生起造作,所以他必須要承受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之苦。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一個五濁惡世,眾生因為迷惑投入到這裡面來,所處的世界是這麼苦,但我們還不知道要出離,豈不可憐?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道,是為度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才能夠聽聞到佛法。也因為我們曾經種下過種子,如果我們沒有一絲謙虛心,沒有一種愛好真理的心,沒有一點點慈悲心,或者不想讓生命更美好,不想提昇精神生活的層次,不想追求覺悟,那麼也沒有辦法遇到佛法;我們有幸遇到佛法,還是基於我們自己曾經用心去耕耘過,我們曾經種下過追求善、美、真理菩提的種因,那才能夠有一天花開見佛,或者是聽聞佛法。而佛陀慈悲,他的願力,是要在這麼樣的一個娑婆世界來現身說法,在這個五濁惡世的堪忍世界成就佛道,來救度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我們既然是娑婆世界的一份子,我們就跟這個娑婆世界有緣,如今有緣聽聞佛法,開發我們的智慧心目,讓我們面對生命的種種的現象不致迷惑而妄生苦惱,進一步知道如何去對治而出離苦惱,所以我們重視佛陀在經典中的開示。
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陀的是:〝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是大般若經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分,大般若經講述的都是菩薩法,《金剛經》是第九會;經有它的連貫性,也因此須菩提他才提到:〝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畢竟佛陀在前五百七十六分已經宣示了很多菩薩法的道理,自然有很多都是〝善護念〞,也就是對於菩薩有很多的叮嚀和囑咐,所以說〝善付囑〞;那麼對這些能夠承擔佛陀的付囑──荷擔如來家業的菩薩法的行者們,當然佛陀也會嘉勉,就像當弟子們或者是菩薩們聽到佛陀講什麼,進一步提出他們的心得來回應佛陀的時候,佛陀會嘉許地說:〝善哉!善哉!如是!如是!〞這就是一種善護念。
所以我們說,須菩提因為佛陀在般若會上已經開示了五百七十六卷有關般若的理念,也就是菩薩法的理念,這裡才會提出來這麼一段問話: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從這問話裡顯而易見的,須菩提所問的主旨就是菩薩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佛法中,就是佛陀修證的最高的境界,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阿要念ㄛ,含有〝無學、究竟〞之意境,以示在覺悟的境界中,佛陀已經圓證了最高無上的智慧。
在佛經中,佛智叫做一切種智,或者簡稱為一切智,或者名為薩婆若智,這是完成圓覺覺滿的佛陀才擁有的智慧,為世間人所無;故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舉一例子來說,好比聲聞證果的阿羅漢,他所顯發的宿命通,能夠知道的是八萬劫以內的事,而證果位的佛呢?八萬劫以前的事,以及三千大千世界內的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金剛經》說:〝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因為佛陀的清淨法身充滿虛空法界,也就是等同於虛空法界,寂靜而莊嚴;佛果的〝體〞與〝境〞是如如不動的,於〝相〞而言,他有劣應身的勝相,就是三十二瑞相、八十種形好,以及勝應身的清淨無形象,所以法身遍虛空;於〝用〞,則是千百億化身。
因為如來於〝體〞既是如如不動,於〝境〞是清淨寂靜而莊嚴,那麼勢必一定是假藉菩薩身來顯現〝用〞;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於證境而言都早已是果位上的佛,但他可以隨順眾生的根器,以隨順眾生的根器顯相來接引,這是佛菩薩行使度眾的願力,也如同佛千百億化身所顯現的一個境界,只不過我們自己也先要有一個佛緣,如果我們自己對佛生不起歡喜心,好比我執強烈、我慢貢高,對於人世間的賢聖生不起一絲尊敬意,心中既不愛好真理,也不欣賞美好的事,除了偏執邪見,就是我慢顛狂,這種人通常屬世智辯聰型,極度自滿、剛強頑固,那肯定的他沒有佛緣,即使有佛出世,佛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