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一 - 佛陀思想的精華(四)

那麼,要如何隨時保持般若覺悟的理念呢?
老禪師說:〝禪行者之所以能夠灑脫自在,主要的行為表現在於面對是、非之時,徹見是非的利與害,卻止於明辨而不是參與。〞
並且說:〝但以自我意識分別人與事,好像是自己懂得很多,其實已經陷入了奴才的行列,被人與事迷惑了。一個學佛的行者,於人與事之前,如果能夠從分別察覺,以至誠心地返照,必然地可以增上智慧,行於菩提道上。〞所以主張以一種讀的方式,也就是學習的精神去面對人生,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經驗。

老禪師認為:〝讀自己,跟自己競爭;讀別人,返照自己,可以攻錯;讀眾生,可以蒐集資料,充實自己的知識庫。〞曾經說:〝佛法不是但說名相而言道,必須從名相中探討法義的真諦,而且融和於現實生活中,肯定其利樂的所在是絕對可以化解問題。〞
而利樂之道呢?老禪師說:〝在饒益而無憾,猶若陽光、空氣、雨水,在滋潤大地,維護眾生,不論有情、非情、無情,悉皆美滿,以致全效之利樂。〞要做到這一地步,必須是禪那思惟修中明心見性的般若行者,所以老禪師說:
〝禪的效益,在運作闍那之質,發揮般若之妙,使行者步出無明煩惱,進入菩提之門,終究擷取圓明絕妙之佛果,得證寂靜涅槃殊勝之境,常住自在淨樂如如之城。〞

由以上的點點滴滴,我們可以知道,般若修養的成果所展現出來的便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完成利樂饒益的價值。〞所以佛陀在《金剛經》中才特別說明:本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必須深具願力、願行,以救度一切眾生為念,而且泯除了四相,所謂〝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佛陀在四十九年的說法中,有二十二年宣說般若,為什麼說般若的時間最長?而且稱之為〝摩訶般若波羅蜜〞?

佛陀曾經說:〝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更說:〝過去諸佛因是明咒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亦因是明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諸佛之母〞,而讚之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在梵文中是大的意思,〝多〞則是梵文詞尾的諧音,姚秦時代鳩摩羅什譯經翻〝摩訶般若波羅蜜〞,二百年後,唐朝玄奘大師的譯經,則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能因為玄奘大師是中國人,而恰巧中文的多字又有豐富的含義,而般若波羅蜜又為眾波羅蜜之基礎,所以歷來習慣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像寺院僧人做早課,每當心經誦完,便三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是已成習慣的讚頌。〝多〞字沒有實際的意思,老禪師說它是一個概數。

佛陀為什麼要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大智度論》裡,龍樹菩薩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就依老禪師《般若學法要》裡面的整理,給各位介紹一下。
總歸納有十八點:
第一個原因:大般若經是為最上乘者說,基於眾生的業力,根基、根器不同,對於利根上智的,需要以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之綜合,融會貫通的法理來引導。
第二,佛陀住世的時候,曾經廣泛地引說各種譬喻,為小乘行人宣說諸法,一直沒有說菩薩法,雖然說阿含時,曾經說過彌勒將來成佛的事,但也不曾提到菩薩修行法要,所以為彌勒菩薩等宣說菩薩行法。
第三,佛陀為了使諸菩薩於修行念佛三昧時,能深入三昧勝境而獲得增上的利益,所以特別說般若波羅蜜經。
第四,佛陀具大慈悲願力,八相成道,得阿耨菩提道果,梵王帝釋天歡喜欽敬,請佛陀說最上之法,於是佛陀標出,諸法中之最勝者,莫過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第五,因為有少部分眾生懷疑佛陀未得一切智,佛陀為斷除他們的疑惑,於是宣說般若波羅蜜經,以顯佛陀是一切智人。

第六,佛陀所有功德涵蓋了圓滿的智慧,徹底的覺悟,眾生不容易建立正見,難能深入瞭解,常為外道邪師的言句所迷惑,不能步入真正的覺悟,佛陀以大慈悲心願,誓拔眾生度脫苦海,所以宣說般若波羅蜜,一切諸法不離清淨實相,以斷除眾生修證的疑惑。
第七,佛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出無量功德,三界無比獨尊,一切如來藏護之中;假使發動一念之惡,必獲無量罪業;假使起一念淨信,必感人天福樂;假使修行般若波羅蜜法,必能證得般涅槃境界,所以宣說般若波羅蜜經。
第八,佛陀遭受到外道邪師的嫉妒與誹謗,他們揚言佛陀沒有超人的智慧,誤解了佛陀說〝唯我獨尊〞的義理,認為諸法無量無邊,以人的能力,怎可能擁有一切智、能知一切法呢?佛陀為破外道之邪見,而說〝般若大我〞,於是宣說般若波羅蜜法,顯現一切智真實無虛的般若內涵。

第九,佛陀以三十七道品開啟甚深法味,縱令證得了十力的大修行人,也不能全然了解,所以說般若波羅蜜經,使一切眾生於般若法藏中吸取法味,證得無量無邊之法喜。
第十,佛陀為一切眾生自有生死以來,為無盡之煩惱繫縛身心,集結生死不得解脫,因此宣說猶若大醫王的般若之法,對治眾生無始以來造作而成的疾病,使他們出離因煩惱、業惑、果報三障所纏的生死苦海。
第十一,佛陀為斷除眾生疑惑,以為佛與常人相同,同有生死,而實受飢渴寒熱、生老病死等等之苦的錯誤觀念,乃宣說般若波羅蜜經,顯示佛已證得般若三昧,法身不可思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縱使梵天王及諸天神想於恆河沙的相等劫中,要想測度我身,或者尋究我身,都不可得、不可思量。〞於是佛從三昧中出定,欲宣示一切諸法實相,斷一切眾生的疑結故,而說般若波羅蜜經。

第十二,佛陀為拔除執二邊眾生的偏見,令入中道;〝邊〞是種偏執,是眾生常犯的毛病,比方執有或者執空,執常或執斷這種偏頗之見。佛陀為破除眾生的偏執而說般若波羅蜜經,示知莫因無有智慧但求身樂,或者仰慕有為,執著於苦行,這一切都不得解脫,所以說般若波羅蜜經,務期一切有緣眾生,於般若實相了義中能夠得到解脫。
第十三,佛陀為了讓眾生了解報身和法身的供養因緣,與阿鞞跋致相等的果報,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菩薩位,這種法身境界都要有般若的修養,並為破解魔的幻技、魔的偽裝,而使行者不為所惑,這只有般若波羅蜜能夠對治之。